光绪二十九年十月,英国不满足于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准备再次武装入侵西藏。十二月五日,麦克唐纳少将率领荣赫鹏等三千多名士兵,三千多人的运输队,一共七千多人从锡金出发。名义上是护送使团入藏谈判,实则上是武力入侵西藏。英军翻过海拔 4300 米高的帕里拉山岭,进入亚东。亚东没有设防,仅有两名藏汉官员前来进行制止,但面对荷枪实弹的英军,这种阻止显然是无效的。
光绪三十年元月七日,在亚东县土纳山,英军与藏军相遇,双方展开了激战。藏兵首领丁代本率领一千五百人与英军对峙两个多月,麦克唐纳见无法越过藏军防线,改道日喀则,在江孜县曲米新谷与藏军首领谈判。
荣赫鹏约藏军指挥莱丁色和副指挥郎色林代本两人前来谈判,谈判时他假装诚恳。莱丁色问:“既然是谈判,双方必须停火,贵军火绳引线都点着了,怎么谈判?”
荣赫鹏让士兵假装把子弹从枪膛里面取下来了,两人不知是计,下令藏军将火枪引线全部熄灭。
荣赫鹏虚与委蛇,他明里夸奖藏兵如何神勇,暗地里命令英军偷偷包围藏军,用枪炮猛攻。莱丁色和郎色林发觉上当,组织藏兵进行顽强抵抗,最后战死疆场,藏军死伤一千多人。
英国人的奸诈残忍激起了藏族武装反抗的怒潮。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沿路截击英军粮草,打击英军。
四月十一日,江孜沦陷,藏民组织了一支一万六千人的队伍,准备进攻江孜。五月三日,藏军兵分两路,一支突袭英军江语林卡大本营,另外一支深夜奇袭江孜,取得了成功。
江孜城外的英军也遭到藏军袭击,粮草弹药尽毁。藏军围攻曲米协左,高喊着为莱丁色和郎色林代本报仇,将荣赫鹏死死盯住。双方进行了惨烈的拉锯战,最后英军不支,荣赫鹏率领十余人突围而去。当他跑到康马村,又遭到了当地藏兵伏击,荣赫鹏身受重伤,狼狈逃出康马村。
英军后援部队赶到了江孜,三面围城。藏军占据江孜堡,凭险死守,水源断绝。
英军将江孜堡周围的村庄夷为平地,不让粮食进入江孜堡。
七月五日下午,英军发动总攻,一千多名英国士兵向江孜堡西北方向进攻,双方激战一日,直到黄昏时分英军才停止进攻。半夜,英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数次进攻,堡内弹药库被英军炮弹击中起火,仅存的弹药全部燃烧爆炸。藏军弹药用尽,用石头砸向英军,最后石头用尽,藏军才撤出了战斗。
自四月十一日起至七月六日止,江孜保卫战持续了将近三个月,藏军打退了英军六次进攻,最后弹尽粮绝,江孜陷落。
江孜战役结束之后,藏军还在卡罗拉一带阻击英军,西藏高层开始向英国人妥协,卡罗拉战没有能阻挡英军的脚步。
七月九日,英军进攻拉萨。
拉萨城市不大,被村庄、河流环绕,到处是绿茵茵的庄稼,成片的树林。风格迥异的农家庭院散落在田庄和溪水旁边,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布达拉宫在河谷、湿地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宏伟,壮丽辉煌,大昭寺金顶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种,傲然挺立在广场前面,棵棵婀娜多姿,树枝上挂满了经幡、哈达。屹立在江山之巅的布达拉宫则是青藏高原上最伟大的建筑,它是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而建的。
双方经过了二十四天的激战,八月三日,英军占领拉萨。
九月七日,荣赫鹏强迫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印政府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拉萨条约》,共 10 款,主要内容为——
一,除亚东外,增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许英国分别派员监管商务。
二,赔款 250 万卢比,分 75 年缴清,赔款未缴清前,英军占领春丕。
三,自中国与哲孟雄(今锡金)边界至拉萨的防御工事一律拆除。
四,除经英国事先同意外,西藏土地不得让卖、租典与任何外国;西藏一切事务不准任何外国干涉;任何外国不准派员入藏;西藏的铁路、道路、电线、矿产和其他权利不得让与任何外国或其臣民;西藏各项进款,或货物或现金不许抵押或让与任何外国或其臣民。
英国发动了两次侵藏战争,内地军民强烈反对,四川尊经书院师生的反应尤其激烈。他们聚集到驻藏大臣衙门前进行抗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驻藏大臣有泰将此事报告给了朝廷。
清政府认为《拉萨条约》有辱国体,电令驻藏大臣有泰拒绝签字,随后命令唐绍仪、张荫棠为全权代表与英国人谈判。双方于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明确表示“永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
清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付清了全部赔款,英印殖民当局撤出了“西藏小江南”春丕。
却说光绪被囚禁于瀛台,高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光绪病危,一直拖到十月中旬,已经奄奄一息。
光绪常常哀叹自己不如汉献帝,汉献帝虽然无权,但衣食无忧,虽遭废黜,然而生活不成问题。
光绪从小被慈禧养在深宫,其他人是不能接触他的,只有慈禧可以亲近他。光绪一日三餐,饭菜几十种,看似一大桌子,能吃的却很少。有的已反复加热多次,非常难吃。光绪从小挨饿,特别是被囚禁以后,服侍光绪的六名太监已经饿死了两个,慈禧依然没有放过他,每天都派有亲信太监监督。光绪每天的言行都要记录在案,亲信太监直接向慈禧报告。
慈禧得病,太监告诉慈禧说:“皇上面带喜色,等老佛爷去世以后可以重新亲政。”慈禧听后当然不高兴,命令袁世凯、李莲英伺机下手。
周太医是光绪的专门医生,光绪见到他,以手指口。周太医知道皇帝饿,但他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周太医本人也饿了三天。
这天,载沣过来看望光绪,只见他眼睛直视,张着嘴,已经气绝身亡。载沣去向慈禧报告,慈禧立即发布一道懿旨,任命载沣为摄政王,所有军国大事,都要遵照训示才能施行。
隔一日,慈禧也戏剧性地一命归西了,大清朝的事情就是这么巧。
慈禧死后,最伤心的人莫过李莲英。
李莲英,原名李应泰,河北大城人。家住臧屯乡李贾村人,祖籍山东齐河。根据其墓志铭记载,咸丰六年,八岁的李应泰被阉割以后,经同乡太监沈兰玉推荐,进入郑亲王端华府,后来被送进皇宫里面做了一名小太监,分配到懿贵妃手下当差。他腿勤嘴勤,又会见机行事,说话谨慎,得到懿贵妃信任。
咸丰十年,咸丰皇帝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懿贵妃为了刺探皇上消息,派李莲英在宫中当差,做了一名坐更太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探听到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杀掉那拉氏,立其子为太子的消息,李莲英连夜出宫将此事告诉了懿贵妃的妹妹——醇郡王奕譞的福晋。懿贵妃在咸丰皇帝死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肃顺,李莲英也因功受赏。
李莲英有一门梳头的硬功夫,每次都能将慈禧伺候得舒舒服服,安德海死后,慈禧让他做了总管太监。
太后想修颐和园,银子不够,便打海军主意,派李莲英到天津找李鸿章商量,李鸿章按月将银子送到大内。李莲英出京的消息被御史参劾,太后却赏李莲英黄马褂一件,大家见太后撑腰,也就不了了之。翁同龢反对修圆明园、颐和园,慈禧十分恼火。
李莲英出主意说:“在昆明湖设水师学堂,建水师,挪用海军军费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慈禧一听有理,遂在颐和园搞起了水师学堂。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光绪要带着珍妃西逃,慈禧不允许。李莲英却趁机说:“留着也是一个祸害,不如赐其自尽。”珍妃不想死,李莲英命太监将她推入井中。
光绪被囚禁瀛台,李莲英派人看守,将唯一的一座木桥拆断,出入只能坐小船。
慈禧死后,六十二岁的李莲英告老出宫,摄政王载沣准备将他治罪。由于隆裕太后干预,李莲英得以幸免,其宫中财产都被没收,而他转移到宫外的财产,却安然无恙。
李莲英财产较多,引得盗贼关注。李莲英出宫后在山东、河北交界处被人暗杀,没得善终。
光绪、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三岁的宣统成了大清国第十二位皇帝。其父载沣任摄政王,两个叔叔载洵、载涛都封了郡王。此时,载沣才二十六岁,载洵二十二岁,载涛二十一岁。醇亲王载沣当上摄政王不久,立即罢免了袁世凯。袁世凯离开北京时,只有两个朝中大臣前来送行,一个是杨度,另一个是严修。
袁世凯被罢官时,严修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抗议朝廷无故罢免朝中大臣。载沣接到严修的奏折后,留中不发。严修得知,辞官而去。
载沣让载洵做了海军大臣,执掌大清国水师;载涛掌管禁卫军;又让四十岁的镇国公载泽掌管财政;四十二的肃亲王善耆担任民政尚书,掌管监察。
这几位王爷还是有点本事的,起码是这代人中的佼佼者。《辛丑条约》中的第一款就是载沣到德国柏林去完成的。载沣到柏林后不辱使命,德皇威廉二世都对他称赞有加,获得国内外舆论一致好评,回国后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三年后接管健锐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十九日,二十四岁的载沣任军机大臣。载沣对大事敢于拍板,派军舰到西沙、东沙群岛巡逻,又派“海圻”号去南美洲解决古巴、墨西哥的排华事件。
光绪三十一年,大清国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三十七岁的载泽和四十四岁的端方都名列其中。载泽考察日本君主立宪政体以后,提出立宪的好处,那就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平,宪政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不利于官”。
慈禧闻奏大喜,让载沣牵头,让所有的军机大臣、政务大臣等参加讨论,然后于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召开一次研究立宪的会议。
善耆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九世孙,豪格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善耆承袭祖泽,是货真价实的皇族支脉,其为人豪爽,办事利索。太后西逃走到大同时,命他回京协助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办理京中善后事宜,善耆认识了日本翻译官川岛浪速,二人成为莫逆。
晚清满洲权贵除了端方懂军事以外,还有铁良、良弼可以带兵。
铁良时任陆军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铁良在练兵处襄办军务,奉命监视袁世凯,又将北洋六镇新兵的一、三、五、六镇据为己有。为了击败袁世凯,他不惜任用革命党人吴禄贞、蒋百里。
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慈禧见铁良已控制北洋新军,将袁世凯调到军机处,还兼任外务部大臣。袁世凯明升暗降,从此失去兵权。
宣统继位,铁良被载沣排挤出京,到南京就职,出任江宁将军,辛亥革命时,他与两江总督张人骏死守南京。南京被革命党人占领后,他逃到陕西组建了一支陆军,大小数十战,占领十几座县城,控制了陕西关中主要军事要塞,这是后话。
良弼讲究忠孝礼义,又有真实才学,知人善任,二十六岁时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进入练兵处,开始练兵。宣统元年,载沣设立军咨府,由载涛负责统筹全国海陆军事。载涛不懂军事,提拔良弼为禁卫军训练大臣,事事都依靠他。
光绪、慈禧太后相继离世,载沣的三岁小儿子溥仪被立为皇帝。
溥仪不乐意,登基那天哭哭啼啼,就是不肯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载沣怎么哄都不行,他只说:“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载沣说:“快完了!快完了!”
殿下跪着的大臣一大片,面面相觑,礼还未行完,当班的太监就把他背走了。
这句话被好事的大臣记录下来,传得沸沸扬扬,老百姓都说大清朝完了,快回东北老家了。
谣言毕竟是谣言,可以不信,但是当谣言都变成事实的时候,就不能不让人相信了。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派萌昌去镇压革命党。萌昌出发前,盛宣怀对他说:“将军保住汉阳铁厂,奖励大洋十万。”
萌昌拍着胸脯说:“盛大人放心,你把大洋准备好就行。”
次日,各大报馆登出消息说:“朝廷用兵,连军饷都没有准备好。”
清朝倒台后,天下并没有太平。不久,就发生了宋教仁遇刺事件。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夫,湖南桃源人。他与黄兴、陈天华在长沙成立华兴会,后加入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法制院总裁,参加过南北和谈,后到北京出任农林总长。他受孙中山委托,准备通过议会选举取得多数,组建责任内阁。他在武昌、长沙、南京等地游说,效果很好。
民国元年八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为名义理事长,实际工作由代理事长宋教仁在完成。同年十二月,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由宋教仁组建内阁,袁世凯极度恐慌,决定除掉宋教仁。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假装悲痛,命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总长应德闳缉拿凶手。国民党方面,黄兴、廖仲恺、陈其美等人云集上海逸园商议对策。会上,陈其美提议由逸园主人王金发领头破案。
王金发,字季高,浙江嵊县人,秀才出身。祖父王修宫参加过太平军,随李世贤攻打过宁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隐居故里,在董龙岗养了不少食客,仗义疏财。受祖父影响,王金发从小习武,会骑马,可双枪击中飞鸟,与同县廪生谢飞麟是好友。在谢飞麟的介绍下,他结识徐锡麟,加入了光复会;又在徐锡麟的介绍下,王金发认识了秋瑾。
秋瑾,字璇卿,号竞雄,浙江绍兴人。她生于福建,祖父秋嘉禾在厦门、漳州当过知县。秋瑾从小聪明伶俐,母亲单夫人教她吟诗填词。在外婆家,她与表哥徐锡麟一起舞枪弄棒,骑马击剑,练就一身好武艺。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其父秋寿南任湖南湘乡县督销总办,认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曾广钧介绍湘潭义源当铺老板王黻臣与秋寿南认识。
王黻臣的母亲曾国兰是曾国藩的大姐,家住双峰县荷叶镇。很快,秋、王两家成为亲戚,秋寿南将女儿秋瑾许配给王黻臣的三子王廷钧为妻。
秋瑾嫁给王廷钧以后,随丈夫来到北京,认识了不少维新爱国人士。她的家乡绍兴有个湖叫鉴湖,她便以“鉴湖女侠”自居。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秋瑾一家回到湖南湘潭。几年旅京生活,沿途所见所闻,她已认识到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儿女应负担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重任。
光绪三十年,秋瑾离开了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儿子,东渡日本,加入光复会,与表兄徐锡麟一起闹革命。
光绪三十一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影响日益扩大。陈天华不断在《民报》上发表文章,如《猛回头》《警世钟》等通俗易懂,感情真挚的白话文,在进步青年中流传很广。清政府为了扼杀海外革命,与日本政府勾结起来,严禁中国留学生从事革命活动,八千多名学生集体罢课抗议。为了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陈天华决定效仿谭嗣同,以死来唤醒大家。十二月八日,他留下一封绝命书,在日本大森海湾跳海自杀,死时年仅三十岁。
光绪三十三年春天,秋瑾回到绍兴,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校务。大通学堂是光复会的一个秘密据点,秋瑾在大通学堂增设体育专科,有不少革命党人到学堂担任教官。她又购置枪支弹药,教学生军事课程。秋瑾经常身穿男装,手持武器,指导学生到野外训练,这些学生后来都加入了光复会。
徐锡麟与秋瑾商议,决定在安庆、金华、绍兴同时举行起义。
由于走漏了消息,徐锡麟被迫提前在安庆发动起义,安徽巡抚恩铭被杀死,清廷派大军镇压,徐锡麟不支,兵败被俘,朝廷将其挖眼剖心。安庆起义失败,清政府派一标人马前来绍兴抓捕秋瑾。
七月十三日,清军包围了绍兴大通学堂,秋瑾将重要文件和大部分学生撤走后,让王金发带着起义名册逃跑。自己则带着数名骨干,在学堂门口死守。清军撞开大门以后,双方激战一个多小时,清军付出数十人伤亡,将弹药用尽的秋瑾等六人抓住。
在狱中,秋瑾受尽酷刑,官府逼她写出其他革命者的名字,她只写了一个“秋”字,说参加革命的只有秋瑾一人,接着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的诗句。
两天以后,在绍兴轩亭口,秋瑾等六人被杀害。临刑前,她昂首大笑,声震轩亭。
王金发逃入嵊县天姥山后,据险立寨,占山为王,结交四方豪杰,准备起义。
宣统二年,邮传大臣盛宣怀宣布将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川汉铁路的股本多为民间资本,朝廷收回了路权,却没有退还民间资本。四川各阶层激烈反对,马上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推举蒲殿俊担任会长,罗纶担任副会长,下分总务股、文书股、交际股、游说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积极响应,声势浩大。朝廷派兵屠杀保路人士,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发动武装起义,在四川荣县建立军政府,十天时间发展了十万人马。龙鸣剑、王天杰还邀请哥老会首领秦载赓、罗梓舟、胡重义、孙泽沛、张达三等在内江市资中县罗泉井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成立保路同志军。
且说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了正、副会长蒲殿俊、罗纶后,消息传开,保路同志会数万人前来请愿,要求放人。赵尔丰下令军警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打伤几十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曹笃、朱国琛等人在数百块木板上写着赵尔丰已经诱捕了保路同志会正、副会长蒲殿俊、罗纶,在成都打死打伤几十人的消息,要求各地保路同志会自保自救,然后将木板涂上一层桐油,投入川江中。很快,“水电报”把消息传遍川南、川东,各地保路同志会揭竿而起,烽火迅速燃遍四川。
朝廷逮治赵尔丰,任命岑春煊为四川总督,从湖南、广东、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调兵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清廷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给湖北革命党提供了可乘之机。
武昌的革命团体有“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与同盟会联系密切。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成立以后,“文学社”的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为参谋长,刘复基、彭楚藩为军事筹备委员,他们定于宣统三年十月十一日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孟发臣与营长杨齐风产生矛盾,杨齐风集合全营士兵,将孟发臣打了一顿军棍。几个士兵不服,拉出几门山炮,炮击了军官宿舍,哪知炮弹都是哑弹,几个闹事的士兵都被抓了起来。
十月九日,孙武在汉口俄国人的租界宝善里研制炸药引起大爆炸,惊动了俄国人。俄国人派兵前来搜捕,孙武被炸伤以后送往医院,起义军的印信文告全部落入俄国人手里。俄国人将人证物证送给湖广总督瑞澂,清军按图索骥,大肆捕人。蒋翊武事先得知消息逃脱,刘复基、彭楚藩被抓以后英勇就义。
十月十日晚,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金兆龙正在擦枪,排长陶启胜认为他是在准备造反,于是上前缴枪。士兵程正瀛朝陶启胜开了一枪,陶启胜受伤逃脱,边逃边喊有人造反了!全营革命党见状,干脆反了,起义正式爆发。
熊秉坤率军直扑楚望台军械库,得到驻军械库军官吴兆麟的积极响应。吴兆麟是日知会成员,众人推举他为起义临时总指挥。
吴兆麟率军攻打湖广总督衙门,各营听到枪声,纷纷响应。激战一夜,起义军占领武昌,汉口、汉阳新军见武昌城激战,同时发动起义,一天时间,武汉三镇被起义军完全占领。
武昌起义成功,但几个主要领导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群龙无首。熊秉坤是一名班长,吴兆麟是一名连长。两人认为自己的威望不够,便找来一些立宪派和地方绅士共同维持秩序,立宪派推举清军协统黎元洪出来当湖北都督。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出身贫寒,父母去世较早,一度由姐姐领着乞讨度日,八岁时,家人见其能干活,就把他送到湖北黄陂黎家河村,到姑父家放牛。由于他年纪小,做事不得力,经常让牛到处乱跑,损坏别人庄稼,没过多久姑父就让他回家了。后来出来当兵,曾在北洋水师任过职,武昌起义的当天晚上,他坐镇军营,杀死过参加起义的士兵。起义军让他担任都督,他死活不同意。在枪口的逼迫下,他只好就范。立宪派首领、湖北谘议局局长汤化龙做了民政总长,起义军以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全国,建立中华民国。各省响应,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江苏、广东、四川、贵州、广西、安徽、上海等地相继宣布独立,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再说十七省宣布独立,清朝岌岌可危,十二月六日,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免去载沣监国摄政王、内阁总理大臣职务。
隆裕太后主持御前会议,听取皇室成员意见,问载涛怎么办。
载涛也拿不定主意,被问得急了,只得如实说道:“奴才是练过兵,但从来没打过仗,我训练的禁卫军是在戏台上点兵点将,太后切勿当真。”隆裕一听,顿时泄气,宣布散会。
朝廷调北洋新兵前往武昌镇压起义军,北洋将领都不听命令。朝廷只好重新起用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重新出山,请严修帮忙。严修此刻正在天津创办“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他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全部腾了出来。
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夺取了清廷的军政大权。他命令冯国璋率北洋军南下,在汉口、汉阳与革命党开战。
十一月十一日,汤寿潜、程德全联合陈其美通电各省到上海召开会议,商议组建临时政府,还说武昌正遭清廷攻打,汉口、汉阳相继丢失,各省代表安全无法保障。黎元洪与英国驻汉口领事协商,将会议地址设在汉口英租界,反驳陈其美上海不能作为会议地点。陈其美等便不再坚持,会议得以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各省代表陆续到达汉口。
汉口会议如期举行,北洋军每天炮轰武昌,在汉口英国领事的斡旋下,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如果袁世凯反清,可以选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议案。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日,江浙联军占领南京,陈其美提议以南京为政府所在地。此时,武汉方面已经无力跟北洋军抗衡,黄兴也因伤离开汉口,各省派代表到南京继续开会,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在南京设立临时政府,政府不选举临时大总统,设立大元帅代理大总统职务。各派势力又在推举政府大元帅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争执不休,形成僵局。
三天以后,孙中山自海外归来,革命派气势为之大振。
十二月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再一次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临时政府,其中十六省代表一致投票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新历。
各省代表商定以五色旗为国旗,临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四十三名代表出席会议,同盟会代表三十三人,立宪派代表八名,其他两名,同盟会会员林森被选为议长。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支持下,袁世凯与孙中山开始南北和谈。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让清帝退位,接受民主共和,他愿意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指使段祺瑞等人联名通电,如果清帝不赞同民主共和,宣布退位,他就要实行兵谏。
各省要求溥仪退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招架不住,召集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人商议,准备宣统退位一事。
“大清皇帝退位,请庆亲王和袁大人去办。与南方和谈,为我与皇上争取最大的利益当然最好,如果办不到,我也不怨你们。将来皇上长大了,你们将责任推给我,说这是我的主意。”隆裕太后说完大哭不止,众大臣都跟着流泪,末了她又说,“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一个理,只求天下太平,不起战乱,老百姓安居乐业,大清朝由我而终,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由我去说。”
良弼与溥伟、铁良等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又称宗社党,坚决反对南北议和。双方僵持不下,袁世凯找同盟会会员彭家珍商议,彭家珍说:“打蛇打七寸。”
这天,良弼等在宫廷开完会,走到家门口的光明胡同,遭到同盟会会员围攻。彭家珍手持炸弹,冲到良弼跟前不断投掷,良弼左腿被炸,流血不止,护卫将其抬回家中。爆炸声招来大量警察,同盟会不少成员被逮捕。
良弼死后,宗社党自动解散。
元月三十日,隆裕太后同意溥仪退位。清廷授权袁世凯与孙中山和谈,南北正式议和。
二月九日,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与隆裕太后商量,达成一份协议,这份协议称为《清室优待条件》,内容包括——
大皇帝赞成共和国之政体。
大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共和国以君主之礼永远相待。
大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
大皇帝辞位之后,迁居故宫外之新建居住之场所永居,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不再新招太监,宫女。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
皇族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共和国特别支出。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族原有之私产,由共和国特别保护。
帝国原有之禁卫军,军队共和国重新编制,工资仍如其旧。
皇族对共和国之公权、私权与全民同等。
皇族永免当兵纳税之义务。
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
皇族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皇族尊重共和。
皇族废止共和国法律抵触的一切行为。
停止使用年号。
皇族赏赐只能用于家族,只能赐物。
皇族不得赐谥。
皇族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
皇室人员必须留共和国规定之发型,服装。
由共和国皇宫管理局办理皇宫内的犯罪案件。
皇族享受自由婚姻的权利。
民族待遇之条件:
各民族与汉族平等。
保护各民族原有之财产。
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去除,各地听其自由入籍。
各民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代表照会各国驻我国大使,转达至各国政府。
袁世凯将《清帝逊位诏书》呈献给养心殿隆裕太后御阅,诏书说——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隆裕太后读完,不发一言,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顺着两颊滚落下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过了许久,隆裕太后将诏书交给军机大臣徐世昌,让徐世昌盖上御玺大印。
徐世昌,字卜五,天津人。生于河南汲县,进士出身,点过翰林,出生在显宦家庭,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是袁的谋士之一,两人志同道合,互为表里。
不久,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袁世凯被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九月十一日,袁世凯在北京迎接孙中山的代表黄兴、陈其美等人,当天晚上,袁世凯等人在金鱼胡同举行欢迎会。
黄兴在晚会答谢词中说:“辛亥武昌起义三个月,南北统一,五族共和,全赖隆裕太后、皇上和各位大臣以国家为重,不以皇位视为私产,功追尧舜,可以与法国拿破仑、美国华盛顿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相媲美。”
民国二年二月,隆裕太后病逝,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志哀三日,文武百官穿孝服二十七天。民国政府在太和殿召开哀悼大会,全国各地臣民皆可入殿凭吊,已经逊位的溥仪,为隆裕太后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简称为孝定景皇后,与光绪合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正是:
人意难回天意去,民权勃兴帝权终。
大清去国孙黄力,逊位应记老袁功。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