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醜、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長安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
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而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在殿試之後,狀元會授太學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太學院庶吉士。
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太學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而庶吉士出身的人因為才能出眾,又特別培養,會被派到內閣任職。
分的還很細致啊!”伏念聽完,滿意地點頭道,“這樣做,確實很公平公正。隻是,參加鄉試的人,有需要什麽資格呢?”
“這個,內閣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孟論繼續解釋道。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
隻有進入太學院,成為太學院當中的優等生,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