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中的華夏

第499章 :為道義而死,他們皆是君子

字體:16+-

看著眾弟子的尋道之心,王陽明滿意地點點頭,心中倍感欣慰。

有弟子的陪伴,有後人的傳承,再辛苦也是值得了。

這時。

撒西寧朝著王陽明深施一禮,開口道:“先生,請隨弟子一觀後世大夏之貌。”

隨著撒西寧手臂揮動。

大地開始微微顫動,一條條裂縫在腳下蔓延開來。

在眾人驚恐的目光中,巨大的柏樹拔地而起。

隨著大樹的顫動,周圍的場景開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裝修古樸,氣勢宏偉的樓宇。

碩大的門額之上赫然刻著四個大字。

陰陽學宮。

幾人剛到走廊,便聽到陣陣讀書聲。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且於動處加工,勿使間斷。動無不和,即靜無不中。

《大學》之所謂“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謂“明善”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所謂明善而為誠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別有所謂誠身之功也。

修齊治平,就是格物。

知行合一之學,吾儕但口說耳,何嚐知行合一邪?

入而問聖人之學,則語以格致之說焉;求格致之要,則語之以良知之說焉。

致知在實事上格。

如意在於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

意在於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

格物即“慎獨”,即“戒懼”。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此時,撒西寧向王陽明介紹道。

“先生,此地名為陽明學宮,此地教授的不僅有先生的心學還有諸子百家等各流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