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刚给祖龙续命,他拿出世界地图!

第122章 建造纸厂,公布成绩

字体:16+-

徐夫子没说话。

他其实能够猜到这种叫做纸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但此时震撼在心,他依旧想从张世安的口中得到肯定的答案。

“这东西,真能写字吗?”

“徐夫子,我原以为你虽然年纪大些,但眼睛和耳朵总是好用的,结果我在这写了小半天,你是一点都没看到是吗?”

徐夫子摸摸自己的鼻子,被张世安这么一说,他确实觉得有些许尴尬。

片刻后再道:“看见是看见,但总要从你嘴里说出来我心里才更踏实。”

“你这种纸的制作成本如何,价比丝绸怎样。”

徐夫子也知道商道。

一件东西到底能不能推行开来,能不能让多数人买得起,价格才是关键。

东西好确实也能引起注意力,能够被他人所喜欢,但这种喜欢是有限度的,是小范围的。

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活起来,却做不到让大众从中受益。

提供给少数人的东西永远不能风靡,就像兽皮与丝绸,现在也能用,怎么老百姓还是在竹板上刻字?

贵嘛!

徐夫子觉得张世安做的事情好像都更偏向大众之所需,而非王公之所用。

张世安露出一副淡然的表情,好似早早就把徐夫子的一切所思所想都操心过了:“你的这些个问题我早早就想过。”

“既然我今日把这东西造出来,那便是利于推广且成本低廉的。”

“你看到的这种叫做纸的东西,原料就是竹子。”

张世安指了指远处山上的竹海:“就那片竹海,就能供给不知道多少人了。”

“再加上竹子这种东西,一场春雨下来就能再度滋生,成长起来飞快,成本之低您应该能想到。”

“除此之外,再多出来的也就是人工和时间了,做这么一批纸张,从竹子上拆下来开始,约莫要用三四个月。”

“其中更有接近三个月的时间是在浸泡竹子,如果每一次都能在使用前提前浸泡,那么时间会再一次节约。”

张世安一字一句的讲解。

他每说一句话,徐夫子的表情就会发生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变动。

虽然徐夫子不愿意承认,但他的内心骗不了自己,他也没办法做到自己骗自己。

震撼,是他此时此刻内心的想法。

只用基本不需要成本的竹子,就可以造出这种纸张。

而这种纸张的书写能力他也看到了,直接用笔就能写字,不用再刻,看着柔软程度与丝绸不相上下。

质量好,价格低。

他已经隐约意识到日后的大秦会迎来一场巨大的变动。

而这场变动的核心,就是张世安。

是他,推动了整个大秦文脉的发展。

有了这种东西,日后读书人的学习必然会方便许多,文字也能开始向中下层的百姓传播。

更多人能够开智启蒙。

远的不说,就说这一次科举考试。

刻字答卷让多少考生着急忙慌,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张世安推行纸张,一定会在第一时间于这些考生中炸开锅,最终形成一股热潮,从而席卷大秦。

徐夫子由衷道:“此世间,怎么还会有你这种妖孽存在。”

“虽然你未曾在外发表过学问,但就凭你这些日子做的这么些事情,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句大家。”

“指不定数十年后,你也能引领一派,成为他人口中的先贤。”

成为先贤。

这可以说是相当之高的评价了。

徐夫子这么说,可见他内心之中对于张世安的看好。

同时,他也对之前的不屑表示惭愧。

在张世安刚刚开始制作纸张时,他还出言不逊,表示怎么也不相信张世安还能弄出什么好东西来。

却没想到,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徐夫子呼出一口气:“如若我再年轻三十年,或许当真会拜你为师。”

张世安眉头一挑。

你个小老头知道就好。

平日里这么装逼,现在还不是要被他张某人打脸。

他张世安,专治各种不服。

后世千年积累,无数智慧集合在一起,哪怕徐夫子本就不是凡人,面对跨时代跨时空的经验攻击,依旧是说不出话来,只能表示心悦诚服。

张世安随即成立造纸厂。

之前的事情本就是在进行一次实验,现在实验成功,确定能够制作出优良的成品纸张,那么后续自然就要批量性生产。

只有拥有足够的货量,才能在发布的第一时间砸碎所有人的目光,让纸张流行起来。

这门技术,张世安还是老规矩,命令手下人老老实实的守着,不准出去乱说乱做。

工钱,他向来给足。

老婆孩子,都在平安县里照顾着。

同样,手底下的工人自然也得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要违反他张世安的命令。

…………

平安县内张世安弄出多大的动静暂时没人知道。

造纸厂的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

但与此同时,咸阳以及诸多郡城之中,都出现一阵阵的**。

无他,科举发布成绩了。

此次科举的规矩并不复杂,嬴政针对每个地区人数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对每个郡的录用人数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

有一些地方山高路远,穷乡僻壤,没有一点读书的机会,那么嬴政就会适当性地多给几个名额。

算是给那些没办法读书的人一点补偿。

同样的,一些读书气氛非常之好,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嬴政也多列名额,要求选拔相对优秀的人才。

公布成绩,各家有喜有忧。

《百家》的成绩大多是精准的,落在书本里的东西,你填什么就是什么,做不出第二种可能。

故此各人在看完自己《百家》的分数后,大多点头,和他们出考场后自行比对的没有多大区别。

问题依旧落在《实干》上。

许多人觉得自己的谋略与策划明明天资纵横,非卓越之人压根想不到他这么好的应对措施。

比如有一题问,如果现在有属下告诉你,有几个村子的人因为赋税太过高昂,已经无力负担,明天夜里就打算起义,问你应该办。

各家各有言论,覆盖其自身之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