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梁曉聲小說精選集(套裝共10冊)

我看“知青”

字體:16+-

今輪虎年,是“上山下鄉”運動三十周年。

“知青”話題,又被報刊界、出版界重新撿起,頗有紀念一下的意思。

所謂“上山下鄉”運動,依我如今想來,其實不過是當年三千萬學生的失學“下崗”。這三千萬之巨數,接近著如今工人“下崗”的龐大隊伍。而“下崗”工人中,又十之六七乃當年的“知青”。對於這些當年的“知青”,命運感慨肯定多多。或者,竟毫無回憶的心情,隻不過默默地隨時代的巨變沉浮,竭力撐持著自己們剩餘的人生。

當年的“知青”,如今年齡最小者,也該在四十五歲以上了;年齡最大者,亦即“老高三”,當是五十餘歲的人了。再過七八年,所幸未“下崗”的,也將退休了。正是——“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命達命舛,悟透了,本都沒什麽可紀念的。

當年的“知青”們,如今構成著中國城市人口中的主要中年群體。他們和她們,在思想方法、價值判斷、生活態度,以及家庭觀念、物質消費、流行時尚、人際組合的好惡順逆方麵,仍導勢漸微地影響著中國當代城市人口中的中年群體。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完全壟斷中年群體,在質量上卻無疑顯示著主要成分。

所以,可以這麽認為,中國當代城市中年人們“代”的特征,在諸方麵具有“知青”們或曰“老三屆”的總體特征。

二十年以前,亦即知青返城初期,這種總體特征極為顯明。基本上可以用怨、悲、豪、義四個字來概括。

疲憊地站在城市的人生起跑線上,青春不再,恍如一夢,十之八九幾乎一無所有,幾乎一切的生存內容從零開始,甘而不怨的太少太少。

“上山下鄉”這一場幾乎波及、衝擊到一切城市家庭的運動,並且,一令既下,地動山搖。一手既揮,無敢抗者。對於絕大多數城市百姓人家的子女,根本沒有第二選擇。所謂響應號召沒商量。對於被打倒的“走資派”的子女,被貶為“臭老九”的知識分子的子女,政治成分被劃入階級另冊的人家的子女,尤其不是“上山”不“上山”,下鄉不下鄉的問題,而是隻配上到哪裏下到哪裏,沒資格去哪裏的問題。比如“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第一二批“知青”,需通過所謂“政審”一關。有“政審”不合格的知青,寫了血書以表決心才被批準。更有的硬是追隨強去,驅而不離,趕而不返。如此一來,倒使“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年顯得很神秘。於是後來報名者較踴躍,仿佛非是下鄉,是變相的參軍;非是務農,是變相的當兵。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似乎不無“炒作”意味兒。但在當年,哪一個中國人的頭腦中其實都沒有“炒作”的意識,隻不過本能地遵循“政治第一”的一貫原則,一本正經地煞有介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