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悟性逆天,你才八岁就成了帝师?

第三百二十四章 李世民:你们就放心吧

字体:16+-

数日后,幽州。

李世民拿起一份奏折,看完之后,满意一笑,然后随手扔到一旁。

他身前的大臣看到这一幕,都有些疑惑。

房玄龄开口问道:“陛下,不知是何事,让您如此开心?”

“莫非是西域那边,李彦大人又送来什么捷报?”

李世民摇头。

“数日前,那小子才给朕送回战报,说他要去攻打吐蕃。”

“吐蕃之地,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哪里那么容易有捷报?”

“说不定等朕把高句丽平了,他还没走到吐蕃王城呢。”

房玄龄赔笑点头。

然后再次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既然不是李彦大人,那这奏章,到底都写了什么?”

李世民皱起眉头。

“嗯?房爱卿,你似乎很好奇啊?”

房玄龄沉默片刻,然后才靠近几步,低声说道:“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屏退左右。”

李世民仔细打量他一阵,见他十分严肃,不像是在开玩笑。

又想起他一贯是自己忠臣,当年可是大家一起,研究玄武门无限制格斗大会的交情。

于是他轻轻挥手,让军帐之中的大臣和侍卫,全都退下。

然后才开口问道:“房爱卿,你到底有何事?”

房玄龄“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陛下,臣要进言,还请您赶紧派人回长安,将长孙无忌调出京城。”

“至少也要派心腹大将,领兵回防,免得长孙无忌造反!”

长孙无忌不是大唐的宰相,更是李世民的大舅哥。

指责他要造反,房玄龄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李世民低头看着他,只见房玄龄额头冒汗,甚至脑袋和地面接触的地方,都已经被汗水打湿。

李世民微微一笑,居然没有生气:“爱卿何出此言?”

房玄龄见状,心中一横,干脆把不久前,跟杜如晦商量的事情,直接说了出来。

等说完这些,他似乎去了一块心病。

“陛下,您要废太子,臣无话可说,只是此时您毕竟领兵在外,朝中若是有人造反,那必然天下大乱。”

“所以臣刚才的话,并非恶意中伤长孙大人,而是发自肺腑。”

“即便长孙大人是国事为重,并无造反之意,您也不可不防!”

李世民听到这里,心中微笑:“房玄龄倒还真是个忠臣。”

他快步走过去,一把将房玄龄扶起。

然后才说道:“房爱卿,你不必忧虑,刚才朕看的那奏折,便提及此事。”

“你且放心,长孙绝不会造反的。”

房玄龄彻底愣住:“陛下,这话从何说起?”

李世民略微犹豫一下,歪着脑袋思索片刻。

他知道房玄龄的嘴巴也很严,不是随便乱传消息的人。

而且现在军中,对长孙无忌抱有怀疑态度的,绝不止房玄龄一个。

若是自己不给他一个交代,恐怕明日就不是房玄龄跪地,而是一大帮臣子来堵门了。

于是他主动靠近房玄龄,在他耳边低声说道:“房爱卿,你放宽心,朕已经派人告诉过长孙无忌了。”

“朕心目中的新太子人选,仍然是皇后亲子,长孙无忌也依旧是国舅。”

“而且这个新太子,雅量高致……反正心胸还算宽广,肯定能容得下承乾这个前太子。”

“所以长孙无忌,是绝不会造反的。”

房玄龄听到这里,才长出一口气。

“陛下果然深谋远虑,这样一来,臣就放心了。”

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些疑惑。

“陛下心中的新太子,到底是谁?四皇子可称不上心胸宽广啊。”

李世民看出他心中的疑问,但却没有解释。

只是再次嘱咐:“此事事关重大,你不要贸然宣扬出去。”

“只能是其他重臣追问,问的你实在推脱不过,才可告诉他们。”

房玄龄立刻点头,转身出去。

此后数日,不断有大臣找到房玄龄,多多少少,也都从他口中,知道了一点儿内情。

军心果然稳定下来,再也不怕后方起火。

李世民见状,心中满意,让大军继续前进。

此时的高句丽,在辽东经营多年,在山谷之中,修筑了无数的山城堡垒。

这些堡垒地势险要,轻易无法攻破。

而倘若放任不管,等大军过境后,高句丽军队,又能从堡垒中杀出,袭扰大军后方粮道。

总之是十分麻烦。

所以这次李世民东征,足足发动二十万人。

一路平推过去。

因此才在幽州停留许久,就是为了筹集粮草物资。

大军一路东进,杜如晦心中,却有些忧虑。

作为房玄龄的好友,他自然是第一个,从房玄龄口中,得知皇帝安排的人。

所以他现在,倒是不担心后方。

他所忧心的,乃是眼前的战局。

“陛下还是有些太心急了,朝廷去年才平定突厥,正该休养生息几年,然后再东征高句丽的。”

他长叹一口气。

“现在东边数道百姓,都是记得前朝末年,征讨高句丽时的惨痛景象。”

“一个个都不太愿意出战。”

“若是包围那些堡垒,花费时间过长,一直打到秋冬时节,恐怕军心士气,会跌到谷底啊!”

杜如晦这话,倒不是随口乱说。

历史上,李世民一直等到贞观十九年,才发兵东征。

距离隋末,都过去快三十年。

根据隋唐时的情况,已经是将近两代人了。

那时的唐兵,对上高句丽,自然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

甚至为不能参军,而感到痛心疾首。

而现在情况,可是截然不同。

房玄龄听完,也一阵叹息。

“哎,你这话倒也不错。”

“不过陛下心意已决,非要跟李彦比一比,要在他得胜回朝之前,拿下高句丽。”

“所以才这么着急。”

李世民的心思也不是秘密,作为皇帝近臣,不仅是房玄龄,就是杜如晦其实也很清楚。

他幽幽一叹。

“我反正是不知道,陛下为何如此看重李彦那小子。”

房玄龄听到这问话,也跟着摇头。

“或许是陛下也害怕李彦功劳太大?”

“又或者是起了争强好胜的心思?”

但不等杜如晦开口,他自己就摇头。

“陛下没有那么幼稚。”

“此事恐怕另有内情,等我找个机会,再好好打探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