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帝國的疼痛

三 一個士大夫的艱難抉擇

字體:16+-

自從有了所謂夷夏之防的說法,那些生活在少數民族政權治下或是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對峙之下的漢族知識分子,便比其他時代的同行多了一份艱難選擇。對晚明士大夫洪承疇來說,當他被同僚和上司目為能吏時,他絕對沒想到命運會給他開這麽一個殘忍的玩笑。

鬆山城破,洪承疇為清兵所執,他必須麵對這一艱難抉擇:生還是死?降還是不降?一旦成為韃子的座上賓,就意味著將墜入不為時人和曆史所容的貳臣逆子的深淵。對一個生活在三百多年前農耕時代的士大夫來說,這樣的選擇過於艱難,過於痛苦。但洪承疇別無選擇。在選擇之間進行選擇,是他唯一可行的選擇。

在信息傳遞原始落後的明朝,當鬆山城破的噩耗傳到北京,舉國嘩然。稍令崇禎寬慰的是:有消息說主帥洪承疇在城破之際自殺殉國。崇禎既傷心又感動,雖然這個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沒能如自己所願那樣徹底幹淨地解決遼東的後顧之憂,但他畢竟能在關鍵時刻殺身成仁。比起臨陣脫逃的王化貞之輩,無疑判若雲泥。大是大非麵前,他體麵地維護了帝國的尊嚴。

為此,崇禎親自為洪承疇寫了一篇祭文,叫作《悼洪經略文》,並向全國發表。此外,他還下令用王侯才有資格享受的祭壇來祭奠洪承疇,而且崇禎本人也要親自前往寄托哀思——顯然,在那個大小官吏皆如同驚弓之鳥的混亂年頭,洪承疇殉國的事跡值得大加表彰,以示垂範。然而令崇禎和大明帝國都非常尷尬與憤怒的是:當崇禎主持的祭奠才祭到第九壇時,從遼東加急而來的塘報說,洪承疇沒有自殺殉國,而是投降了清朝。

洪承疇不是沒有想過自殺殉國,甚至還付諸了行動——城破時,他在官署裏打算拔劍自刎,忽然又想給自己留個全屍,於是改為上吊。但還沒等他找到上吊用的繩子,蟻群般的清軍已衝進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