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
我至今羞于启齿
您干涸的肌肤仍衣不蔽体
请原谅
我于六年前一场毛毛雨里的走失
不是一个向母亲撒娇的孩子偷跑去玩耍
而是固执的留给了你背影
请原谅西海固
我至今
仍在梦里听见你寂寞风中吼响的大秦腔
看见你苍老的肌肤上干裂的尘霜
以及触到离别多年你依旧荒芜贫瘠的土地
你知道
在异乡的我
至今仍在梦醒之后
我仍想
想深吻你布满皱纹的额头
想吮吸你早已干瘪的**
想徜徉在你粗糙干旱的怀抱
西海固啊我的母亲
我的娘
我不想回头越走越远
却至今无法走出你的手掌
诗人李海宁在《西海固我的母亲》中吟唱。他对故乡贫穷的痛彻心扉,何尝不是贫穷故乡的真实写照?干涸的西海固,贫瘠的西海固,贫穷的西海固,千沟万壑的西海固。然而,上天并没有因为它的贫穷而对它有着独特的眷顾。
西海固留给李海宁的深刻记忆,也是西海固留给世界的深刻印象。
中国降水量地图上,有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是农耕文明的生命线。在这条横跨东北与西南的降水线两边,通常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一边是森林、一边是草原,一边是种植业、一边是畜牧业……西海固地区大部分区域,都在这条线附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原州区、西吉大部、彭阳大部划归半干旱区,隆德、泾源、六盘山划归为半湿润区。彭阳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造成这片地区缺乏植被覆盖,山坡**,风起时黄沙漫天。
在中国历史上,西海固是难以忘怀的存在。
一段残存明代长城遗址,静静伫立,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强悍的风呼啸着,挟着天地的悲鸣,这是镇守边关的卧薪尝胆:“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是沉吟在边塞诗的壮怀激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终生思报国的宏肆奔放:“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历史上的西海固,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果然一个设关立隘的好地方。
黄沙里的西海固,十年九旱,千山万壑,土地贫瘠,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垠的荒凉黄土。
自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以来,西海固这片土地就背上了洗不掉的穷名声。恶劣的天气、贫瘠的土壤、薄弱的底子,阻挡着西海固摆脱贫困的进程。
1982年,党中央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扶贫开发计划,西海固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至今,漫长的战役已持续四十年。西海固人跟着党和政府,靠着勤劳与坚韧,硬是干出了今日这番新景象。
今天的西海固,已然变了模样。隆德、泾源、彭阳三县率先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西吉县也终于脱贫摘帽。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十余年前,毛泽东带领红军在此发出振聋发聩的一问。而今,这问题在新时代不断有着新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艰难探索,终于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迎来了胜利曙光。
六盘山上,秋色渐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六盘山下,红旗漫卷西风。长缨在手,终于得缚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