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時辰

字體:16+-

涼山州府西昌。

邛海邊有一座別有風情的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靜靜地講述著彝民族的曆史變遷。博物館內,矗立著一座巨大的雕塑。雕塑前的石碑上刻著:“一根粗大的繩索,一段曲折的曆史,一個覺醒的過程,一個崛起的時代。”

山水的阻擋與戰亂的隔閡,曾讓大涼山經曆了一千多年極端封閉的曆史。1935年5月,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當地頭領小葉丹“彝海結盟”,幫助紅軍順利通過彝區,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此實踐並取得重大勝利。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我國最後消除奴隸製的地區之一,是從奴隸社會一步邁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

直過民族,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他們大多居住在邊境地區、高山峽穀之中,世代沿襲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從原始社會末期等階段,未經階級劃分和土地改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因而被統稱為“直過民族”。

“感黨恩、跟黨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不怕眼前山高,隻怕心中沒路。”而今,在大涼山,到處可見一條條醒目的標語,這更是源自彝族人民心靈深處的真情呼喚。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布拖、金陽、美姑、普格、越西、喜德七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硬骨頭”中的“硬骨頭”被啃下來了,標誌著“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涼山整體擺脫絕對貧困。經過五年脫貧攻堅奮戰,大涼山日新月異——新建了上萬公裏農村公路,易地扶貧搬遷35.32萬人,落實財政配套扶貧資金兩億三千萬元。

轟轟烈烈的山鄉巨變正在眼前。不論是在三河村還是火普村,不論是在拉木覺村還是阿土列爾村,在大涼山,彝族人民正同這個崛起的新時代一道,走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