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太阳烤得大地火辣辣的。
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已经结棒。一排排玉米秆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笔直地挺立着。微风吹过,绿得发亮的叶子随风摆动,发出扑扑簌簌的响声,如同轰然作响的命运交响曲。
王贵满在地里走得急,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小雨似的流下来,湿透了他的挂在脖子上的毛巾和衣衫。他不时将毛巾拉下来,使劲地擦着脸上的汗,拧干了,又挂回脖子上。王贵满眯着眼睛,穿梭在庄稼地里,一边疾走一边打量着脚下的黑土地,时而查看玉米结棒情况,时而弯腰薅起一棵玉米秆,查看玉米的根须。看到玉米将根深深地扎进土里,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到玉米的根须盘成脸盆大的一坨,他的脸色陡然阴沉起来。
作为四平市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明白,那是因为下面的土地发黄、变硬、板结、退化了。
他蹲下来,抓起地里一把已经板结退化的土块,用力一攥,手里的土块渐渐碎掉,海沙般从指缝间流下来。黑土不仅变成了黄土,还失去了黏性。
令人痛心、忧心的“黑土之殇”!
王贵满1979年从梨树县考入延边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回到家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晃四十年过去了,他的生命始终围绕着黑土地,黑土地的每一分成长、每一分疼痛都牵扯着他,让他为之歌唱、为之忧伤。
耕地,是四平粮食生产的“**”;四平,是吉林粮食生产的“大后方”。四平市梨树县历来是“一两黑土二两油,守着黑土不愁粮”,肥沃的土地插根筷子都能发芽,耕地面积达4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多年保持在50亿斤以上,名列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
但是,高产背后却是黑土地的长期透支。20世纪50年代,由于粮食生产的需要,我们开始对东北黑土区进行大规模的垦殖,自然草甸变成了良田。过度开垦加速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大量肥沃黑土层消失;地表**,春季风蚀,带走大量表层土壤,导致黑土肥沃表层变薄;秸秆离田、有机物投入减少、频繁耕翻等造成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一系列土壤性质的恶化,最终导致黑土地退化。此后几十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黑土地耕作层土遭受更加严重破坏,“二两油”变成了“破皮黄”。
王贵满看到一份报告,东北黑土地近六十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他做了个研究,发现东北可耕作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只有三十厘米,比开垦之初整整减少了四十厘米。
“黑土之殇”让王贵满格外忧心。
可是,怎样才能停止黑土地退化的脚步?
王贵满想,当务之急是停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前用农家肥,秸秆经过家畜的消化,转换成粪肥回到地里,种地又养地。秸秆,从来都是农民的宝,可是这么个好东西竟然被抛弃了。大量使用化肥后,毫无用处的秸秆被烧掉了,农家肥换成了化肥农药,黑土的营养就这么一点点流失了。
黑土地的养分没有了,黑土地的灵魂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王贵满神不守舍,魂牵梦绕。
是否可以尝试秸秆覆盖还田?这成了王贵满的心病。他一头钻进实验室,不停地研究、试验,最后确认秸秆覆盖还田是养地护地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王贵满知道,黑土地保护是个历史性大课题,单靠县农技推广站的人远远不够,必须广泛推广、达成共识。他各方联络,终于说服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请他们来梨树县现场观摩。
2007年,梨树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破皮黄”地块,成为“秸秆全覆盖”试验田——面对重重质疑,王贵满坚定地相信,这就是能治他“心病”的“心药”。
在这块试验田里,围绕玉米秸秆全覆盖,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窄行两垄玉米间隔40厘米,宽行间隔80厘米,上面覆盖秸秆;第二年,80厘米的宽行中间取40厘米种植玉米,上年的窄行变宽行堆秸秆。在这个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让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
原本试验计划十年初见成效,可是短短几年,“秸秆全覆盖”的效果逐渐显现,“破皮黄”渐渐变得油黑油黑。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监测显示,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四十至五十厘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百分之八十左右。全秸秆覆盖免耕五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一百二十多条,是常规垄作的六倍。
如今这块地,踩上去脚感松软,当年的“破皮黄”成了实打实的高产田。事实证明,“秸秆全覆盖还田”,保墒、护土、抗倒伏,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黑土层形成。
事实证明,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还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为吉林、更为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梨树模式”一炮而红。
王贵满的身份更多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试验站副站长、吉林梨树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借助黑土保护试点项目建设,梨树绿色农业发展正向“绿色+智慧”迈进,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而今,从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到村头地边的“科技小院”,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二百余位科研人员常年在梨树搞科研。自2015年举办首届“梨树黑土地论坛”至今,已有包括十一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一百六十余位专家做客梨树,为保护黑土地支招。
然而,王贵满深深知道,黑土地保护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可是,黑土的形成却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两百至四百年。
全世界黑土片区仅存四块,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至乌拉圭的潘帕斯草原。黑土区是东北粮食生产的核心基地,吉林的黑土地尤为珍贵。
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正式公布,从7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措施、监督管理制度等,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硬支撑。
吉林为全国做出了表率。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当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王贵满的“梨树模式”迎来了“高光时刻”。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考察。他强调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王贵满为此高兴得合不拢嘴,实践证明了他的试验结果,抓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稳定粮食生产是相得益彰。
好消息接踵而至。吉林做出决定,2021年投入11.2亿元财政资金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至28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让王贵满倍感欣慰的是,今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吉林省人民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这是中科院在系统总结“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开发”“渤海粮仓”等农业科技攻关重大任务后,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启动的又一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今年,王贵满已经六十岁了。
花甲之年,他却谋划着更大的事业。
黑土地,这让王贵满无比眷恋又倾洒了青春和心血的黑土地,是他事业的灯塔,也是他生命的港湾。他鼓动着风帆在这里停泊,又将鼓动着风帆从这里鸣笛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