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夕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将粘膏树的影子投射在地上。它们手牵着手,根连着根,微风吹拂,枝叶**漾,仿佛一群态浓意远、肌理细腻的美人。

三口两口吃完晚饭,陆朝明急三火四地收拾好碗筷,就往怀里村跑。

今晚,他要给村民在家门口放映他拍摄的纪录片《染色的季节》。

陆朝明出生于南丹里湖乡怀里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白裤瑶农家娃娃。他现在的身份,是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

2018年,对纪录片还完全是门外汉的村民陆朝明,同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云南昆明参加“云之南”纪录片影展,学习纪录片的知识。此后不久,他又参加了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生态博物馆摄影摄像培训班”,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他学习了拍摄、剪辑等制片技术,还学习了不少纪录片理念,这让他眼界大开。

陆朝明一边学习,一边琢磨:既然别人能拍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为什么不能也拍自己熟悉的本民族文化?

回来之后,陆朝明从南丹生态博物馆借来摄像机,下定决心尝试自己干。拿惯了锄头的手,突然要拿起摄像机的那一刻,陆朝明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的手不停地颤抖,这真的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挑战。陆朝明犹豫了,可是很快便镇定下来。透过摄像机,他看到了白裤瑶人那无比璀璨的光芒,看到了浸润于白裤瑶人血脉里的自信。试了一次又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我为什么没有早点认识摄像机呢?”看到穿着民族服装的白裤瑶乡亲,他心里的甜和美,比地里大丰收还开心。他下定决心,任何事情都不能让他动摇。

陆朝明尝试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取粘膏》。没想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首届生态博物馆纪录片影展”上,这部作品一炮而红,获得了纪录片影展最佳影像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陆朝明从自己身边发现了白裤瑶的文化价值。他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了他熟悉的白裤瑶乡亲,记录他们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不知不觉地,走进他镜头的事物越来越多,他拍摄的纪录片越来越多,粮仓、鸟笼、陀螺等都成为他记录的对象。

“我这一生都离不开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因为这是我祖先的根,根不能丢,丢了根就等于丢了自己民族的一切。”陆朝明说,这些年,他从镜头里观察白裤瑶,反思白裤瑶,热爱白裤瑶,“社会不断发展,带来了文明,也带走了我们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益的保护,它们就会逐渐消失。那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我们眼里消失,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我要为白裤瑶做点什么。”

从陆朝明用摄像机记录白裤瑶民族文化那一刻算起,至今已经十年了。他已拍摄了十余部纪录片,每次拍摄完毕,他会将这些纪录片放映给瑶寨的村民观看。有些村民提出了他们个人的建议和想法,比如视频画面太短了,想看的东西看不到,而且剪出来的不是他们想要的。陆朝明明白,他们想要看到的是实实在在记录他们生活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演戏。陆朝明将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吸纳到纪录片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朝明拍摄的《染色的季节》等纪录片参与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南丹举行的纪录片巡展活动。为白裤瑶留下影像资料,是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文化记忆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不追求拍摄技术有多专业,我只追求把民族文化真实地记录,拍摄我的乡亲们满意的作品。”陆朝明说,“我们记录民族文化不为钱财,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保存这个民族的文化。能为自己民族尽一点绵薄之力,我也开心。”

凭借一己之力,为南丹白裤瑶这颗“人类文明活化石”留下宝贵记录的,不止陆朝明一个人。

2006年,大学毕业的何春应聘至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工作。随着对“文化记忆工程”的持续参与,拍摄视频资料、整理白裤瑶经典古歌谣录音、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解白裤瑶文化,何春对白裤瑶民族文化的感情愈加深厚,讲起来如数家珍:“长期的山地生活中,白裤瑶中还衍生出多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方式,创造出多种打击型和吹奏型乐器,有木鼓、铜鼓、牛角、啦利、竹筒琴等。牛角由水牛角和粘膏拼敷制成,故造型硕大奇特,吹奏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声音悦耳动听。”

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织爱好摄影的村民,一同成立了白裤瑶乡村影像小组。如今,他们已完成五十部关于白裤瑶的人文资料纪录片,初步建立了白裤瑶文化影像资料库。从2013年起,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白裤瑶传统节日“年街节”期间举办“白裤瑶乡村影像展”,在多个白裤瑶村寨放映白裤瑶民族文化纪录片。

文化若要传承,必须后继有人。作为一所以白裤瑶孩子为主的学校,王尚小学承担着传承和保护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2013年,依托乡村少年宫项目,王尚小学成立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服饰传承班、牛角传承班和“勤泽格拉”舞蹈传承班等。

穿着黑色长袖衣、白色及膝裤,缠上色彩明丽的花腰带,拿上陀螺和绑绳,何光斌的陀螺传承班开课了。急速旋转的陀螺竟能在他的脚背、手背、手心、额头和指头上自由旋转,引得孩子们一阵阵欢呼。每周,孩子们十分期待何光斌的课。同他一起给孩子们传授白裤瑶文化的,还有皮鼓传承人黎芳才、铜鼓传承人黎政军、服饰传承人何金秀等。

白裤瑶文化如此丰富多彩,娃娃们对此充满了自豪。王尚小学一楼宽敞的大厅里,黎灵、岑美芬、兰志荣和韦永军正聚在一起,用瑶语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壮族学生莫东怡和韦江丽在一旁跟着哼唱。“白裤瑶没有文字,语言的保护就尤为重要。”陆朝明介绍,下一步,王尚小学将继续通过教授瑶语歌等方式,探索瑶语保护之路。

“白裤瑶是世界文明的活化石,一个‘活’字道出了真谛,发展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覃玉先说。几年的全心投入有了回报。如今,不仅白裤瑶的孩子们掌握了本民族的技艺,更加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其他民族的孩子也喜欢上白裤瑶文化。“勤泽格拉”也被称为铜鼓舞,是白裤瑶民族文化重要的代表性象征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孩子们带着《勤泽格拉》《陀螺炫技》等节目走出学校,参加河池市文艺汇演、广西壮族自治区60周年大庆演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南丹、走出广西,更加自信,更加开朗。大山之外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欣赏白裤瑶文化的魅力。

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多彩而珍贵。为了保护和传承白裤瑶文化,许多人默默坚守,不懈努力,他们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文化工作者,更多的是大石山区里普普通通的瑶族群众。白裤瑶的文化基因在一个个生活细节里存续、延绵:那是妇女手中五彩丝线织就的花纹,是“勤泽格拉”中深邃悠远的鼓音、气势宏大的鼓阵,是在孩子们手下飞速旋转的陀螺,也是白裤瑶人口耳相传的细话歌。

南丹。

南——丹——,多么美丽的名字。

她像一颗朱砂,点缀在云贵高原之上。数千年来,南丹先民用辛劳和勇敢浇灌着美好的生活。殷和周,秦和汉,那是多么久远的往事。可不论时间流逝多远,飘满炊烟的房舍如昔,田间地头的水牛依旧。

宋、元、明、清的时代,土司制度牢牢控制住了这片土地,以夷制夷也罢,改土归流也罢,南丹总还是南丹,作为高原文化与低地文化交接的重要平台,南丹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长,纵是千年,亦未老去。

1638年,年逾半百的徐霞客,穿过晚明的风风雨雨,终于抵达遥远的南丹。徐霞客本意取道南丹去寻找未知的珠江源头,未料到在南丹这一停,不知不觉已是十天。驻足在这绝妙的山水间,他望山望水,看景看石,感叹不已,深深震动。南丹风光旖旎,风情万种,令他流连忘返。徐霞客饱蘸浓墨,挥毫写下“粤西第一奇胜”。

四百年前,徐霞客所见所闻,是南丹绝美的山水、淳厚的民风。而今的南丹,不仅有白裤瑶人民世代守护的绝美山水、淳厚民风,更有在这绝美山水里开拓的幸福新生活。

美哉,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