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南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

南河,南源于神农架阳日湾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拦河,在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南河镇境内蜿蜒60多公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南河绚丽多彩的旖旎风景。

巍巍青山间,一峡清水激**向前。南河“小三峡”,因神似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而得名,吸引了不知道多少游客流连忘返。“小三峡”河水发源于神农架林区,历史悠久的“粉水澄清”“文龙书院”等人文景观,与鬼斧神工的“钓鱼台”“香炉台”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妙趣天成。

穿过南河大坝,往南河镇西北13公里的深山更深处行进,便来到大薤山脚下的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苏区村,原名“七里沟”,距县城33公里,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苏区村”。

这里曾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谷城县苏维埃政府、谷城地方红军创建和活动的重点区域,贺龙曾率领红三军在这里与敌军鏖战。这个远近闻名的村落,因其鲜明的革命老区苏区特色,被人们称为“红色村”。

然而,如此秀丽的神山圣水,却也拦不住贫困的侵蚀。同中国其他苏区革命老区一样,苏区村山高路远、地处偏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脱贫无路、致富无门。

这里是集革命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省定重点贫困村,也是谷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苏区村党支部书记郑思群总结出了贫困原因:山多地少环境劣,交通不便望天叹。苏区村山多,山上多为岩石和杂木丛,果园和经济林难以生长;这里地又少,全村耕地840亩,其中水田仅一半有余。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交通条件让这里的百姓大多过着“望天收”的穷苦日子。全村340户中有143户是贫困户,1300余人人均只有2分耕地,贫困发生率超过三分之一。

2014年底,襄阳成立289个帮扶工作队,奔赴秦巴山区南河流域片区,进村开展调研,制定扶贫方案,开展“五帮”活动。所谓“五帮”,就是领导联乡帮、单位驻村帮、干部联户帮、区域协作帮、社会参与帮。

苏区村有一个贫困户叫作彭国全。以前,彭国全到处去挣钱讨生活,修路、修隧道,挖矿、采石头,他几乎什么都干过,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是一年到头却发现钱没赚到几个,辛苦委屈不说,等于白忙活一场。彭国全无奈之下索性回到老家摸虾捉鱼混天度日,可是这几个钱也养不了家,一家四口人日子过得很窘迫。

百无聊赖的彭国全见到上门动员的驻村扶贫队员,仍是将信将疑:追都追不到的好日子,能就这样自己找上门来?他不相信。他试探着跟扶贫工作队提出想养羊。扶贫工作队二话不说答应替他想办法。他们实地考察、反复论证,认为彭国全所说的养羊是个可行的路子,于是尽快帮助彭国全搭建了养殖场,购买了羊羔,还请来兽医对他进行技术培训。吃过苦的彭国全不怕吃苦,他懂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他珍惜机会,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很快掌握了养羊技术,在扶贫工作队和兽医的帮助下,他的羊越养越好,终于成为村里的养羊高手,四面八方的养羊户纷纷拜他为师,上门取经。

2017年的寒冬,主动请缨进驻深山的第二批扶贫队员老刘和小江刚到苏区村不久,就被大自然来了个“下马威”。连续下了半个月大雪,村里封山封路、停水停电。老刘和小江住在新建的村委会,一天只吃两顿饭,饿了就嚼点快餐面。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令人难受的莫名之“冷”——扶贫到攻坚时期,需要爬坡过坎啃硬骨头,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们遭遇的却是基层群众的不理解。

“他家穷,能认定为贫困户,我家也穷,为什么认定不了?”

“政府为什么帮他家,不帮我家?”

“政策不公平,我们有想法!”

……

村民们一连串的问题让老刘和小江应接不暇,他们越来越体会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刚到村里,就有农户找上门来哭闹着要当贫困户;走在路上,就有贫困户围堵着索要扶贫救济;住在村委会,时常被村民包围要政策、要倾斜、要扶持……

为什么精准扶贫工作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老百姓还不满意?老刘和小江带着疑问,趁着下大雪村民都在家,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倾听大家真实的心声,寻找工作的症结所在。

看着顶风冒雪赶来的老刘和小江,村民虽然有抵触情绪,也有很多不解,但想到大家都窝在家里暖暖和和地烤火,这些城里来的干部却在寒风中为了大家的利益到处奔波,最终还是觉得过意不去。老刘和小江与他们促膝长谈,他们慢慢敞开了心扉。

“你们送猪仔让我养,我连猪圈都没有!”

“你们叫我们养猪养羊,养了卖不出去怎么办?”

“我为什么要去养羊?扶贫扶贫,把养羊的钱分给我,不就让我脱贫了!”

连珠炮一般的问题,让老刘和小江目瞪口呆。他们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可是直到今天才知道,他们还真正不懂得百姓在想什么。

“做群众工作,就得走到老百姓家里去,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换位思考去交心谈心。我和小江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只有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群众的心头,才能真正找到存在的短板问题,才能做通老乡们的思想工作。”老刘说。

老刘和小江进驻苏区村之后,为了全面熟悉掌握每一家贫困户的困难问题,与扶贫工作队一起,专门绘制了一张全村贫困户的分布图,每走访一户,就在地图上标注一户的基本情况。从2017年他们下乡的那年冬天开始,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们就走访了200多户村民。

扶贫先扶志,想方设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关键。

扶贫先扶智,要让百姓们学会解贫脱困的智慧和办法。

2018年初,入驻苏区村的扶贫工作队决定改变过去送钱送物的做法,参照其他地方产业奖补操作办法,制定出台“苏区村扶贫奖扶办法”,“一对一”地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产业帮扶措施,按每户每平方米500元至2000元的标准,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鼓励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行多劳多得多奖扶。

这样,就从根源上坚决杜绝“养懒汉”的问题。2018年12月,经过扶贫工作队的不懈努力,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355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没有扶贫扶志,没有扶贫扶智,没有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做支撑,仅仅依靠输血式扶贫是不可持续的。这是老刘和小江的扶贫感想。扶贫工作队还立足苏区村的温泉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南河镇整体旅游资源,按长远、中长期、短期分类设计规划,将该村的长远发展定位于做乡村特色旅游;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中长期产业选择了种植红心猕猴桃项目;短期内见效快,在分两批建成100kw光伏发电的基础上,新建电商超市,解决当前贫困户脱贫问题。

红心猕猴桃产业、光伏发电、电商超市收入……多个产业累加,2018年12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355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苏区村也从“空壳村”变成了有一定实力的山村。

脱贫致富,不是进军深山的唯一目标。

乡村振兴,才是走出大山的未来方向。

穿村而过的温坪河曾是一条污水横流的臭水沟。2015年,苏区村开始河道清理工程。经过垃圾清除、河堤加固等一系列措施,温坪河逐渐变得清澈干净。

苏区村内的过境主干道——南白公路苏区段年久失修。2018年10月,多方努力投资500多万元对该路进行翻修扩宽。村民关心的郑家店沿河路也进行了硬化,彻底解决了沿河北岸40多户村民出行难问题,其中包括3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

水上、路上干道实现“靓化”后,60盏路灯也被安排“上岗”,照亮村民的回家路;6个垃圾清运箱和100多个垃圾桶分布在村落间;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修建完善,村民有了集中活动的场地。

摘掉穷帽子的山村,犹如枯树逢春,即便是冬日,也处处洋溢着生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沿着蜿蜒的柏油马路,穿行在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满眼尽是产业扶贫带来的蓬勃生机,苏区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活环境,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上种出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果实。

清晨,鸡鸣狗吠鸟语唤醒熟睡的村庄,羊群上了山,猪仔在饱食,鸡鸭在散步,阳光透过山间薄雾,将农忙的身影映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只有基地里的猕猴桃藤蔓和山上的杂树在冬眠蓄锐。

晌午,山间的袅袅炊烟,便是农家美味的预告。孩子们奔腾在回家吃饭的路上,欢闹声与穿村而过的温坪河水交融,就连鱼儿和水草也在跟随节奏起舞。

到了傍晚,夕阳挂在山头晕染出一片红霞,此时村委会的乡村大舞台是最热闹的。音响一开,音乐一起,孩子们、姑娘媳妇们、奶奶阿姨们,都成了最靓的仔。恣意的舞台消除了学习压力,也拂去了白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

今天,深山老林里的苏区村成为城里人进山休闲的旅游目的地。过去只会在土里刨食的村民,也骄傲地向亲戚、朋友、游客炫耀:“我们这小日子,过来的城里人都说羡慕呢。”

如今,苏区村依托红色文化,立足绿水青山,正在谋划一条农旅融合之路,吸引更多的人进山——

早上,游客可以从南河大坝坐船到龙滩村,打卡“小竹排在画中游”;再由温坪上岸到苏区村来吃农家饭、摘猕猴桃、访展览馆,感受“红色乡村”的“绿色发展”;傍晚时分,坐车到闻名中外的“中国南避暑山庄”薤山,赏日落星辰,住森林民宿,享受自然“森呼吸”;第二天清晨,在听山间鸟语中苏醒,来一餐襄式“牛肉面+黄酒”,在微醺中乘车,从谷城县紫金镇上高速,开启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