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時辰

字體:16+-

黃集鎮,地處鄂豫兩省交界處,南陽盆地南緣,襄宜平原北沿,南靠襄陽市,北接鄧州市,東臨白河,西連世界著名的“天上銀河”——八裏半排子河大渡槽。

“茅草比人深,兔子能成精。”過去,一提起襄北的黃集鎮,人們往往會想起這兩句話,想起那無邊的黃土崗地,黃泥巴坯砌就的低矮農舍;還會想起“襄北崗地”“旱包子”這些帶著偏見的詞,以及黃土、黃塵、苞穀糝、紅薯這些與之相關、充滿了偏見的印象。

說起黃集鎮,在其西北角的毛崗村更是與那些貧窮、愚昧、落後、荒涼的詞緊密相連,甚至有人編出了這樣的打油詩:“荒崗荒坡茅草房,補丁補滿爛衣裳。一天三頓紅薯湯,幹起活來心發慌。家家戶戶窮叮當,有女不嫁毛崗郎。”

女兒都不敢嫁的毛崗村到底什麽樣?

20世紀80年代,毛崗村村民挖堰塘時,拆掉了一條小石板橋。當時三組村民張愛虎家正在蓋院子,便把石板橋上廢棄的幾塊青石板拉了回去。在清理石板時,他發現其中一塊石板上刻有很多繁體字,雖然他不認識那些字寫的是什麽,但他本能地覺得這東西也許有價值,便把石板保存了下來。

不知不覺,三十多年過去了。2017年2月,襄州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在毛崗村進行地名普查時獲悉此事,馬上赴現場勘查,發現這塊石板竟然是一塊“村規民約”碑。

工作人員將這塊石板送到文物部門。經鑒定發現,這是一塊青石質石碑。石碑長方體,高1.5米、寬0.6米、厚0.2米,名為“遵示勒石”。立碑時間為光緒五年,即1879年。

明末清初年間,神州大地戰亂頻繁災荒不斷,國無寧日生靈塗炭。毛崗先民們拖家帶口從山西出發,過黃河穿南陽,一路向南逃荒避難,沿途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這年夏天,疲憊不堪的他們來到鄂豫邊界的一個地方,頓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