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南缘,襄宜平原北沿,南靠襄阳市,北接邓州市,东临白河,西连世界著名的“天上银河”——八里半排子河大渡槽。

“茅草比人深,兔子能成精。”过去,一提起襄北的黄集镇,人们往往会想起这两句话,想起那无边的黄土岗地,黄泥巴坯砌就的低矮农舍;还会想起“襄北岗地”“旱包子”这些带着偏见的词,以及黄土、黄尘、苞谷糁、红薯这些与之相关、充满了偏见的印象。

说起黄集镇,在其西北角的毛岗村更是与那些贫穷、愚昧、落后、荒凉的词紧密相连,甚至有人编出了这样的打油诗:“荒岗荒坡茅草房,补丁补满烂衣裳。一天三顿红薯汤,干起活来心发慌。家家户户穷叮当,有女不嫁毛岗郎。”

女儿都不敢嫁的毛岗村到底什么样?

20世纪80年代,毛岗村村民挖堰塘时,拆掉了一条小石板桥。当时三组村民张爱虎家正在盖院子,便把石板桥上废弃的几块青石板拉了回去。在清理石板时,他发现其中一块石板上刻有很多繁体字,虽然他不认识那些字写的是什么,但他本能地觉得这东西也许有价值,便把石板保存了下来。

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2017年2月,襄州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毛岗村进行地名普查时获悉此事,马上赴现场勘查,发现这块石板竟然是一块“村规民约”碑。

工作人员将这块石板送到文物部门。经鉴定发现,这是一块青石质石碑。石碑长方体,高1.5米、宽0.6米、厚0.2米,名为“遵示勒石”。立碑时间为光绪五年,即1879年。

明末清初年间,神州大地战乱频繁灾荒不断,国无宁日生灵涂炭。毛岗先民们拖家带口从山西出发,过黄河穿南阳,一路向南逃荒避难,沿途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这年夏天,疲惫不堪的他们来到鄂豫边界的一个地方,顿觉眼前一亮——

疯长的茅草一眼望不到边,野兔、野鸡、狗獾等在草丛里窜来窜去。不远处的几个小丘陵上的树木枝繁叶茂,树下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再往东数百步,众人眼前出现一条又宽又长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虾在水中游来游去。河水清凉甘甜,捧一捧送到嘴边回味无穷。

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毛岗先民们当即决定在这里创建自己的家园。因此地有五道连绵起伏的小山岗,毛岗先民们便为村庄取名“茂五冈”。

在这里,男人砍树,女人割茅草,小孩子和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快一座座茅草棚出现在偏僻荒凉的黄土岗地上,先民们终于有了遮风挡雨的家园。

当一道道荒岗荒坡被夷为平地,当一片片茅草被连根拔起,当一条条沟渠连接东西,当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当一棵棵果树开花结果……寒暑交替,四季轮回,即便十年九旱贫穷陪伴,红薯充饥难保肚圆,粗布衣衫手中无钱,缺吃少穿致富困难……但毛岗先民们非常知足。因为他们再也不用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因为他们可以扎根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到了光绪年间,茂五冈发展成为一个不足百户的村庄,村里居住着张、王、尹、姜四大姓。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乡邻互敬,和睦共生。村庄位置较为偏僻,因此避免了历代战争的侵扰,成为乱世中的“桃花源”。

茂五冈村外出经商、求学、闯江湖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些年轻人在外染上了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等恶习,一段时间以来有不法之徒为非作歹。王心印、尹贵头、姜魁先、王道礼、李克国等几位先贤担心毛岗村民被歪风邪气带坏,他们多次向襄阳县府报告,希望立下“村规民约”碑。

碑文如实记录了这个过程。为了正风气、安民心,茂五冈村经“钦加同知衔准补石首县调署襄阳县正堂加二级高”同意,请当地贡生尹相汤书写碑文,立下“村规民约”碑,奉劝不法之徒驱除恶念,各安本分。如有不听劝告者,将按所犯约定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这块石碑碑文完整、字迹清楚,记录的“村规民约”共有九条,涉及民众生产生活、乡风民俗等方面,主要有不准散养家畜践踏庄稼,不准开设赌坊引诱良善子弟,不准以寻草之名偷割青苗,不准以捡麦穗稻穗之名偷割庄稼……同时,还提倡见义勇为,积极举报,对见到别人偷割庄稼而不举报者要一同受罚。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村规民约”碑,才使个别心存不法之徒得到震慑,心存侥幸之人得到警示。从此后,守规矩讲道理、尊老爱幼、提倡节俭等文明之举在茂五冈蔚然成风,一直延续……新中国成立后,茂五冈村改名为毛岗村。如今,这块珍贵的“遵示勒石”碑竖立在毛岗村委会和公园之间的重要位置,也深深地植入毛岗村民的心中。石碑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百岁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向后辈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关于毛岗村的前世今生。

石碑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毛岗村群众将良好乡风文明传承下去的决心和信心。今天的“遵示勒石”碑旁,还有一块新建的宣传栏,对碑文进行解读,并将毛岗村新村规民约进行公示,让群众通过碑文了解毛岗村乡风文明的悠久历史,将文明永远传承下去。

前些年,一些村庄一到冬闲,赌博酗酒打架之风盛行。针对这种不良现象,毛岗村提出“争创美丽乡村,争当文明村民”的口号,在全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张正良说:“腰包鼓了,我们脑袋不能空。”

近年来,毛岗村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财政投入及村自筹资金500万元,村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村子里还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此外还新建了农家书屋和棋牌室。

村委会还在毛岗公园新修近200米的文化长廊,每年开展一次践行村规民约“十星级文明户”“最美毛岗人”“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等系列评选活动,并进行张榜公示宣传,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也为传承良好家规家训、创建“五好家庭”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毛岗村围绕乡风文明主题,采用图片、漫画以及村内的生动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动活泼地展现在村民面前,让村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良好家风,毛岗村近年来未出现过一例因家庭矛盾引起的纠纷。家庭和睦、邻里守望、团结互助已经成为毛岗村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乡风文明不仅体现在良好的家风上,也体现在红白事宜的办理上。2017年,毛岗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经支部推荐、村民推选,由在村民中有威望的八位年长者分别担任会长、副会长和理事。理事会从平时工作摸索中找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合本村实际的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制度。

2019年1月,毛岗村红白喜事宴会厅正式筹建,同年5月落成使用,此后年均接纳30多户在此举办的红白喜事婚丧家宴。理事会免费为群众提供宴会场所,严格规范红白事宜宴会范围和标准,对礼金等进行限定,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相互攀比、不铺张浪费、不燃放鞭炮,一次宴席至少能让村民节约开支近4000元。

毛岗村的百年历史,镌刻在历经沧桑的古老石碑上;毛岗村的古老文明,镌刻在同心同德的村民心上;毛岗村的壮阔未来,镌刻在村民们写满希望的眼眸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毛岗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近年来,毛岗在外工作、经商等方面的杰出代表有80余人,全村截至2019年底大学生人数达到120多人。

2020年,毛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牛耕陌野连桑梓,水灌乡田伴夕晨。如今的毛岗,地势平坦处处皆是良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农忙场景;笔直宽阔的道路两边花团锦簇,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村庄里,道路宽阔,路灯明亮,绿树成荫;家有小车,户有楼房;乡风文明,百姓安康……

勤劳朴实的毛岗人用手中的画笔在描绘世世代代梦想中的诗画意境,描绘春天的花海、秋天的稻浪,描绘毛岗的勃勃生机。穿越历史烟云、历经岁月洗礼的毛岗村凤鸣九天,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