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時辰

字體:16+-

1600餘年前,陶淵明借武陵郡漁人之口,記錄下他心中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今天,景寧,一個叫作桃源的村莊,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桃花盛開,田間阡陌,雞犬相聞,靜謐安閑,深藏著人們寧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地青石,一路桃花,一條深巷,一簾幽夢……桃源村村子不大,巷巷相連,戶戶相通,全村112戶、430人,佘族人口近30%,極具特色。在東坑鎮桃源佘族村,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別具風貌,也散發著濃濃的鄉愁。

桃源村地處浙西南美麗的飛雲江源頭,古時此地多桃樹,村處源口,故名桃源。在桃源,時光的流逝是緩慢的,歲月的流轉仿佛也是緩慢的,然而,四季在這裏卻分外分明。如水的月色、斑駁的屋瓦、慢慢的日腳、曆史的風霜,遮掩不住桃花源透過時光的驚豔。花開花落,草長鶯飛。石頭精心砌成的古宅,翹角飛簷,雕梁畫棟,民居外繁花似錦,它就像一幅淡淡的卻色彩分明的民俗風情畫。門口的小橋流水,村內的青石小道,當午後的陽光懶洋洋地灑在那些陳舊的屋簷上,這一刻,眼前的山、水和古建築和諧共存……

在這裏,人們常常以為時光是靜止的,事實卻並不如此。你看,桃源村水果溝葡萄種植基地,皮膚黝黑的佘族漢子雷李青正在林間忙碌。剪枝、澆水、埋土,葡萄樹的養護,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鬆,每一道程序都精心、精致、精準。

十來年前,水果溝還是一條無人問津的荒山溝,河邊是一片長滿雜草的灘塗地。2011年,桃源村的漢族人吳學芬當選桃源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自掏腰包,組織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到處考察。桃源村是一個傳統佘族村。過去,村民們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種稻穀和毛竹,經濟效益不高。不少人離鄉外出務工,村子一直發展不起來。吳學芬看到了這點,他明白鄉村發展,關鍵是產業振興。吳學芬忙前忙後,尋找適合桃源村發展的產業。經過一番考察,他把目光瞄向了葡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