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从温州去景宁,不能走直线,而要转道丽水绕一个“人”字。有人说,这条线路大致与瓯江干流的走向重合。瓯江干流中游称作大溪,它和瓯江最大支流小溪汇合于青田县境后才称为瓯江。景宁正处在瓯江小溪的源头。

景宁有多美?流连忘返的人们将景宁称为浙江的香格里拉,此言不虚。然而,千百年来,四面环绕的大山将美丽如梦的景色牢牢封闭起来。唐宋时期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浙江一直走在前列,但浙南山区道阻且长,使得这里的开发时间比想象中晚得多。直到15世纪,明政府才设立了宣平、云和、景宁诸县。景宁等县的设立,几乎宣告了浙江内陆开发的最终完成。

从景宁县城向南十二公里处,便是澄照乡漈头村。

漈头村,隶属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辖4个自然村:际头上村、际头下村、底垟村和上泥山村,共7个村民小组,计119户385人。

漈头村是景宁县澄照乡最古老的大村,隐匿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谷中,漈川河穿村而过,将村庄分为上村和下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墓群、古龙井、古楹联、古牌匾……无不古香古色,古意盎然,令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

夏日里,雨水滴答滴答落在屋檐下;冬日里,飞舞的雪花转瞬便成了雪水,从屋檐流到地面。这里的老人们说,潘氏是漈头村开基家族。潘氏家族迁徙至景宁应该是宋朝,有个京剧剧目叫《审潘洪》,潘洪是皇上的岳父,后面被定罪私通外番,潘氏家族人四处逃难,有一支潘族人从钱塘江逃到了景宁,一部分人就落户在漈头。

漈头村村口的石拱桥边,坐落着一座二进三开间两厢式的行宫。这个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是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雷潘行宫,又称雷潘两姓议事厅。

后山村畲族雷氏与漈头村汉族潘氏共同修建了这座雷潘两姓行宫。两姓村民曾经在这里敬神表演,商议大事。重檐部分南北两壁柱间粉白,南侧墨书“钧天广乐”,指的是天上的音乐,寓意村人在此看戏娱乐,享受天籁之音;北侧墨书“扬风扢雅”,意为颂扬高雅的乡风民俗。

为什么叫“雷潘行宫”?很多年前,雷姓一男子常年在潘家当雇工,他勤快老实,聪明能干,深得潘家族人信任,潘家为他娶妻建宅,并赠其山林与土地,经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就成了如今毗邻的后山村。几百年来,这里的雷潘两姓和谐相处,这里便是畲汉民族友谊的历史鉴证。

有专家考证,畲族来自广东凤凰山,历经战乱而一路漂泊,南至广东潮州,西到贵州麻江,北抵安徽宁国。这是一次史诗般的壮丽迁徙,故而由潮州到麻江再到宁国的这片弧形地带被民族学家称为“南岭民族走廊”。“畲”的本意是刀耕火种,是一种游耕的经济形态;有些地区也写作“輋”,指其山居形式,明代顾炎武说:“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其实“輋”指的是这条民族走廊是苗、瑶、畲族共通的经济、生活形态。

福建境内的鹫峰山脉与浙江的洞宫山脉相连组成的广阔地域,成就了浙江海拔最高的“屋脊”。作为浙江内陆开发最晚的地方,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但对于适应山地生存环境的畲族人来说,他们自景宁入浙江,却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古老的火笼里,炭火正自燃烧。火星不时从火笼里跳出来,落在四周的地面上,仿若璀璨的流星。景宁,曾经是被各朝各代的发展都绕开的山区,漈头则是这大山里的桃花源。岁月流转,古老的戏台成为历史的舞台。如今,“两姓议事”的老故事正在漈头续写新的传奇。

“雷潘两姓议事厅”是畲族和汉族相亲相爱、友好相处的一个见证。自古以来,畲汉两族来往频繁,人们在“墟市”贸易,畲民以山中所得,诸如木材、毛竹、猎物等换取汉地的食盐布匹等生活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族群和祖先的认同,使得畲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不失其民族性,而汉民族也从未将畲族融合。

千百年来,漈头的历史便是人同大山相敬如宾的发展史、同大山奋勇拼搏的奋斗史。今天的漈头,仍然是浙江最不富裕的地区之一,然而山里的人们怀着梦想,辛勤耕种,发奋努力,他们的梦想正一点点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