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

後章:語膜/2066

字體:16+-

?衫:毛衣。嘜頭:長相。熟過侔:熟過頭。

——《李躍豆詞典》

八十三歲的甘蔗去世後次年,亦甘大學畢業,並找到一份錄製語膜的工作。在前期的案頭準備中,亦甘查到了2019年發表的一篇小說,有關語膜,有人曾經以科幻小說的形式提出過構想,這篇小說當時獲得一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四十七年過去,一直無人對這個在技術上已毫無障礙的項目感興趣,直到政府與聯合國合作,成立了一個語膜錄製項目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本項目的一部分,錄製北流話語膜這個事情才得以正式啟動。

對此事有根本性推動的,是2063年的全球性疫情。這一年,出現了一種新病毒,專門攻擊人類大腦的語言區,感染病毒之後人類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曆兩年,病毒得以控製,故,政府才與聯合國合作,成立了語膜錄製項目組。

北流曆史沿革大致如下:秦朝時屬象郡(想來彼時大象出沒,有著非洲的氣概),南朝齊永明六年(公元488年)置北流郡(因河由南向北流,故名北流),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成北流縣。民國元年(1912年)起,北流改名為圭寧(因北流河亦名圭江),屬鬱林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圭寧縣,屬鬱林專區。1993年,改圭寧市。2026年,恢複舊稱北流。

2066年,作為粵語主體的廣州粵語和香港粵語仍然存在,基本上保存完好,隻有37%的外來語混雜。日常使用仍然暢通無阻。但作為粵語小方言勾漏片的北流白話已基本消亡,日常使用已完全由普通話取代。

亦甘的同輩,北流出生並長大的年輕人,普通話已成為他們的母語,因他們的父母輩已不講北流話,隻有他們的祖輩,與甘蔗上下年紀的老人,才能講一講北流白話,但詞匯量已極其稀少。甘蔗十八歲之前在北流,大學考到桂林,桂林雖屬廣西,但已是桂北,屬北方語係,畢業後她到南昌工作,公司裏通用普通話。除了回家與父母聊天還用幾句本地話,其餘時間幾乎不用,幾十年下來,北流話隻剩下支離破碎的一些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