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第五卷 傍晚敲门的女人

字体:16+-

头像复原术,就是在头骨上粘贴模型泥,然后实行雕塑,复原出其生前的脸型,这样便于判明死者身份。头像复原术最早起源于德国,20世纪初相继传入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起初头像复原术只是给已知的死者根据头骨的形状塑像而已。30年代末,苏联一位名叫格拉西蒙夫的人,在给一个19世纪末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头骨复原获得了成功,后来,他又根据复原术的知识解决了争论了一百七十多年的世界文化名人席勒的颅骨案。从此头像复原术一时名声大噪,并引起了世界有关国家的高度重视。苏联最早将此技术用于刑侦工作,并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果,随后头像复原术便成了司法机关的得力助手了。

就是这样一项天天要和死人脑壳子打交道、让人一听就毛骨悚然的工作,竟被袁媛这样一位温雅而柔美的姑娘看中了。去年,当她听说公安学院举办头像复原术学习班时,硬是和领导要求去了。当时局里的人听了真有点瞠目结舌,他们认为这简直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论容貌,袁媛可算得上一位漂亮的姑娘,修长的身姿,长长的秀发,黑色的睫毛,覆盖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玲珑挺直的鼻梁纤巧而端正,白皙柔细的脖颈从衣领子露出,显得格外动人,让人一见,就觉得她端庄秀丽,文静慧敏。如果穿上警服,更是英姿飒爽,特别是她在处理案件时,微微蹙起的眉头,会透出一股战士才有的英气。

袁媛不仅长得美貌,而且还很有表演天赋。在公安学院上学期间,她曾被选中参加拍摄了电视剧《情音心曲》,在艺术的宫殿里一下子展露出出众的才华。她在剧中那动情的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今年初,S电影制片厂在筹拍一部侦探片时,导演从一份公安刊物的封面上看到袁媛的一幅特写照片,一下子就相准了她。后来又听说她还拍过电视剧,二话没说,直接派人来单位相约。谁知道这件事对她来说就像一桩小事,未多作考虑便一口回绝了。过了没几天导演亲自来了,并和局里商量好暂时借用,等电影一拍完,保证“完璧归赵”。谁知局里和导演找她一说,又被她委婉地谢绝了。她说上次拍电视剧纯属偶然,自己觉得自己并没有多少艺术细胞,怕辜负了局领导和导演的期望。尽管导演好说歹说,她仍以种种借口推辞,并表示自己不愿投身电影界,弄得导演只好连连叹息而去。临走时还留下话,如果她想通了随时都可以找他,赶不上拍这部电影还有别的片子。

当电影明星,这是多少人渴望和追求的事业,怎么也比成天和死人头骨打交道强吧!……人们简直无法猜透她在想什么。是啊!人们确实无法理解她内心深处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今天开会时,她虽然在口头上对这项技术和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完成这个任务没有多少把握,但她心里却涌动着一股不可言状的**。

夏队长走后,她将头骨放进纸箱,然后拿着回到了实验室。

实验室,绿色的绒布窗帘将整个房间遮得严严实实。屋顶中央,一盏乳白的吊灯射出的光辉,使屋里明亮、柔和、协调。

屋子正面,立着几具高低不一的完整的男女骨骼。侧面是她进行头骨实验的工作台。旁边的框架上,上层摆着几个已经复原的头像。下层的十几颗头骨,一个个白垩垩的骨皮、黑洞洞的眼腔、龇露的牙齿、尖突的下颌,给人一种恐怖阴森的感觉。工作台上那个固定头骨的支架上,一个复原了一多半的人头像,露出了宽宽的前额和突起的鼻梁,一双离得较远的眼睛,显出了人性的某种和善。

袁媛从支架上将这个头骨取下,放到框架上,然后打开纸箱取出这个新来的伙伴,她拉开抽屉正准备拿测量仪器,突然门铃响了。

“袁媛,第一医院电话!”走廊有人喊她。

“马上就来!”她急忙关上抽屉,将头骨拿起顶在支架上,然后回到办公室。

“喂,谁呀?”袁媛拿起桌上的话筒问。

“我是小飞,都快下班了,你还在忙啥?”电话里传来了一个男人柔和的声音。

“什么,都快下班了?”袁媛抬起胳膊看了下表,“唔,你看我……有什么事?”她平静地问。

“今天晚上有时间吗?好几天没见你,我……”对方压低了声音,有点缠绵。

“……没有什么事。”袁媛犹豫了一下回答。

“那出来走走好吗?”

“好吧,没别的事,那就这样吧!”袁媛说完,脸上没有露出任何神色,而是陷入一种难以名状的沉思。她的手握着话筒压在电话上足足停留了两分钟才慢慢拿开。她轻轻地往后甩了一下散到脸上的头发,接着转身出去,脱下白外衣,将实验室的门锁上,然后从办公室拿起挎包下班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