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第四卷 无铃的马帮

九 都不是我要找的人

字体:16+-

部队在上第二节课,赵忠平赶到A团,找到许民。他把最近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他。他叫许民找江大云问清楚他同村的张明的面貌特征。

“我就去。”许民挺高兴。

“不要,”赵忠平说。“等他下课再说。”

晚间,赵忠平收到许民送来的信,信上写:

张明的面貌特征:

五官整齐,皮肤红嫩,大眼睛,中上身材,上齿包有两只金牙。

赵忠平把乔局长给他的单子,对照地看了一遍。他给它排了个队。外县的张明不是他所要找的。售书处的张明和江大云所说的张明,外貌相距太远。仅有一点,他是上海口音——这在江大云的档案上曾说到过,他同村的张明在上海住过很久。不过仅这一点还不足为凭。这也不是他所要找的。剩下彩房镇的张明,倒有几分值得注意。第一,他是水墨区人,虽说村子不同,但他为了隐蔽,很可能把它改换了;第二,前妻已死——前妻也可能就是自杀的玉莲;第三,他是地主成分。江大云说过,他从上海回来后,就在上山村盖房置地,而且在地亩册子里也查到他有六十多亩田;第四,在相貌上也有某些近似。总的看来,三个张明当中,比较起来,只有他的疑点最多。他决定自己去一趟,亲眼看看。

第二天,他穿上便服,拿上介绍信,先到了区上,又由区的副书记陪着到了彩房镇。

彩房镇有四五十户人家,在山区里这要算是个大镇。

他们先找到镇的支部书记韩学礼。巧得很,韩学礼和彩房镇的张明过去同是理首村的人。在理首村时,他是张明的佃户。因瘟疫逃到外乡,流落到这里。他对张明的底细知道较清楚。他证明张明的祖父、父亲和他一直都在理首村。张明除偶然到县城里住几天外,从未到过外省。他的原妻是因瘟疫死掉的,为了她的病,韩学礼还给她进城抓过药。

另外,韩学礼又介绍了一个贫农,过去也是理首村人。他和韩学礼知道得差不多。

“那么,这一个确不是上山村的张明了。”赵忠平想。接着就离开了彩房镇。

“难道新华书店的那一个,是我要找的张明吗?”他不断地在想。

回来后,他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一点钟了。他也没心吃饭,就到了新华书店售书处。书店虽是专门为部队的方便开设的,但赵忠平并不十分熟悉,因为他经常进城,有些书他都在县新华书店买。

售书处盖在营房的一侧,墙上刷着白粉,房檐下挂着红布条,门口左右摆放着宣传书籍内容的广告框,上面贴着引人注目的红纸,纸上开列着新到书籍的名称。赵忠平在外面稍停了一下,便进了门。里面买书的人很拥挤。他利用挑选书籍的机会,把书店仔细打量了一番。

书店不大,只有三间门面。里间是宿舍,外面的两间,四周放着书架,中间放了一张长方桌,桌上摆着新到的书籍和杂志。后首屋角,有一张小桌,桌上放着算盘、成本的发票、铅笔和其他零星东西,不过整理得很有秩序。一个面孔麻得十分厉害的人笑嘻嘻地在屋里来回走动,一面整理大家翻乱的书籍,一面殷勤地向顾客介绍书籍。

“有政治经济学吗?”当张明走到自己面前时赵忠平问。他的眼光落在张明的麻脸上。张明带着一副总有一千几百度的眼镜。眼镜度数的光圈,使人无法看清他的眼珠。

“有!”张明忙答应着,随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淡青封面的精装书,递到赵忠平手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最新的版本。”

他的业务很熟练,但我不是来考书店职员的,赵忠平想。他觉得面前的张明,与他所要找的张明,外形上相差太远,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于是他没再停留,付了钱,接过发票出了门。走着走着,不由得他又想起张明的那副眼镜,好厉害的近视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