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杨曲愈发复杂的脸,朱元璋反而是笑得更欢了。
笑了一阵,他才停下来,道:“其实,这也不是全部的原因。”
“咱心头,还有个主意,可都没告诉别人啊,你是第一个知道的。”
说着,朱元璋凑上来,低声道:“咱啊,想亲自挂帅,去找帖木儿的麻烦。”
杨曲听得一抖,好险没从椅子上跌下去,道:“你要亲自去打仗?你开什么玩笑?”
这可是御驾亲征,御驾亲征从来都不是什么儿戏,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出什么披露,那不是出大问题了。
朱元璋一看到杨曲的脸色,就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道:“行了,咱以前还不是打仗过来的,打了那么多回仗,不还活得好好的?”
“咱当然也清楚那些问题,所以以前咱不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宫里嘛。”
“现在不一样,倘若咱真的出了意外,标儿也能挑起大梁了,咱和元朝的恩怨,咱要是不去亲手了结,咱心头总是不得劲。”
要说朱元璋对元朝的恨意,那真是没有半分作假,现在元朝虽然大势已去,但不也在北边成立一个北元的新政权?
而且要论说,那个北元还真是元朝的正统,那不然辽东的纳哈出还那么衷心呢。
不过纳哈出也快了,辽东那边的实力,和大明的实力比起来,真的不是一个量级,朱元璋要真是铁了心搞他,覆灭也不过只需几月时间。
之前朱元璋已经派了冯胜过去,不过因为冬天,暂时还没动,等到开春,肯定要动手了,说不得夏天都没到,辽东就已经收复了。
但话是这么说,朱元璋要亲自上阵,这事……还是显得有点儿戏了。
“陛下,要不再考虑考虑?若是去了前线,会发生什么,谁也预想不到啊。”杨曲忍不住道。
朱元璋要是御驾亲征,帖木儿怕也要笑醒。
朱元璋要是缩在应天,他还真没什么办法,但你要是去了前线,想杀死一个人的法子多了去了了,又不是非得在战场上。
内奸间谍从来都不是现代的专属,自从那个礼乐崩坏之后,基本就没多少人讲武德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
朱元璋听到这话,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考虑,咱这不是在考虑嘛,还用得着你说?”
想了想,朱元璋道:“要不这样,咱乔装打扮,不暴露身份,如何?”
杨曲一想,这倒也算是个办法,不暴露身份,的确可以避免很多危险。
但,若不暴露身份,又怎么过去呢?
别过去就被当间谍,然后被自己人砍死,那真是要笑死个人。
“那陛下打算怎么过去?”
朱元璋不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杨曲。
直到快把杨曲看得发毛了,他这才道:“不如,咱扮做你的随从,一起过去?”
杨曲噗的一声,问道:“我过去作甚?”
就听朱元璋道:“上次老四回来,和你颇聊得来,之前来信还询问起你呢。”
“再说了,不是还要在北边造蜂窝煤吗?你去看看怎么了,正大光明啊。”
杨曲一脸便秘之色,看了看外面清冷的天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大冷天,赶这么远的路,等我过去了,焉有命在?”
“陛下,这不好吧?”
朱元璋却是越想越觉得可以,当即到:“就这么定了,咱回去,就封你为巡北钦差大臣,你回去准备准备,等咱来找你,咱们就出发。”
杨曲简直欲哭无泪,有你这想一出是一出的?
“陛下,这是不是太着急了点?要不还是算了吧。”杨曲仍旧想劝他放弃。
不过朱元璋心意已决,道:“早?可不早,现在时机刚好。”
“这个冬天肯定会很冷,北元物资匮乏,只能从边境掠夺,这时候他们就是在想逃,也逃不了了。”
就算是逃,还能往哪儿逃呢,无非是继续往北,可再往北的地方愈发贫瘠,也不过一死。
就是说,北元的路唯一一战而已,这对大明来说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若能一举彻底剿灭元朝残党,那大明以后不说高枕无忧,起码能睡个好觉了。
当然,近来连年战事,大明也颇有些负担沉重,这时候若又和北元开战,又添一笔沉重的负担,事后怕是得要个一两年才能恢复元气。
不过,对比下来,依然是赚的。
听到这话,杨曲就明白,这事是怎么也劝不动朱元璋了,只能作罢。
既然事情确定了,那他就不得不多考虑了。
这是古代,不是现代,路面不平,马车更是没有减震这种东西,别说去北平了,就出了城,在外面的土路上行驶两圈,杨曲觉得自己的屁股都要被颠成八瓣。
所以一定要做减震才行。
杨曲又把李明交了进来,给他画了减震装置的图纸,让他去尽快造好。
又聊了一阵关于蜂窝煤厂的事儿,没有在这里待过久,两人便分别,各自离去。
果然,第二天宫里就传来圣旨,封杨曲为巡北钦差大使,另兼任蜂窝煤厂督造使,择日出发。
杨曲一看到消息,就知道蜂窝煤的事儿,肯定是在朝堂上提出而且通过了,这效率倒是快。
随后,另外一折消息也传了出来。
说当今圣上因为思恋亡妻,决心在寺内为马皇后祈福一年,期间所有事务都交由太子朱标负责,且在此期间,不得任何人来探望打扰。
朱元璋以前就当过和尚,所以一般人觉得这并不突兀,反倒是称赞朱元璋和马皇后伉俪情深。
但,对朱元璋比较了解的,如徐达蓝玉之流,就立刻察觉到了不对劲。
正是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才知道寺庙里面的那些腌臜事儿,所以朱元璋一直对和尚、寺庙都没什么好感。
你说他突然要去寺庙祈福?这谁信呐。
但朱元璋现在摆明了已经开始不见任何人了,众人觉得奇怪,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儿,着实着急。
于是乎,他们注意到了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