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關東

第四章女知青

字體:16+-

百年關東0百年關東0雖然社員們在一起勞動的時候,總會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但是由於那時生產工具和技術條件落後,那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卻絲毫未減。那時沒有播種機,沒有除草劑,所有的工作都要靠手工去完成,那近千畝地,數以億計的莊稼就是這樣一點點種出來的。由春種到秋收,哪一個環節不是鄉親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要說老鄉親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隻可惜了那些下鄉的小青年們,他們才不過十八九歲的年紀,卻也夾雜在農民們中間,和大家一起承受那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提起下鄉的知青,單誌剛很有一些感觸。提倡讓這些城裏孩子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種行為本身卻給一些人帶來了身心的摧殘。說句實在話,誰願意幹那又髒又累的農村活啊!誰不希望在城裏享受那優越的生活條件?可孩子們為了響應組織的號召,畢竟來了。不但來了,還一心想要把那活兒幹好。

在李家屯下鄉的第一批知青們素質都很高,對自己的要求也嚴格,他們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城裏人看,而是與鄉親們一起摸爬滾打,參加所有的勞動項目。鄉親們對這些小青年們也很是喜歡,由衷地佩服他們能夠放下自身的嬌貴,將自己融入社會的最底層。

但到了**的後期,一切就都變了,也許太多人都想著能早日回城,知青們已經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人也變得不那麽勤快了,也知道幹活偷懶了,甚至有那麽少數幾個人,經常會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那時誰家要是丟了雞鴨鵝狗,都不用去別的地方找,隻要去知青住的集體戶,一準能找到。即便如此,鄉親們對這些小知青們也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是的,他們知道,人心都是肉長的,誰家沒有兒女,這些稚氣未脫的知青們身在異鄉,遠離父母也怪不容易的。當然,這也是老百姓們心地善良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