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魔王的急診室(醫生文)

急診室的早晚高峰期

字體:16+-

台灣地區許多家醫院的急診室,常常是處於“狀況”多到要爆炸的狀態,其中的迅速、緊張、忙碌、崩潰,若是沒有親身經曆過,是無法想象的!這也常讓身在其中的急診醫護人員,恨不得能長出三頭六臂,把許多事情趕快搞定。

但急診室也不是永遠都這麽忙的,白天和晚上會有差別,平日和假日也會有差別。

(Ⅰ)白日芒茫,人員忙茫

早上7:50,見習醫生陳若瑀到急診室報到,今天是她當見習醫生的第四個月的第一天。先前她跑過心髒內科、婦產科和整形外科各一個月,這個月輪到急診室。三天前,教研部的職員就通知她今天早上8點以前,自己到急診室找“教學計劃負責人”張醫生報到。

陳若瑀剛走進急診室,正想問問哪一位是張醫生時,便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不久,警笛聲停止,一輛救護車駛到急診室大門口,隻見兩位護士跑上前去接病人。兩分鍾後,從擔架上推下來一位滿身是血的男子,一臉血汙,紗布邊還在滲血,乍看之下,分不清是老人還是年輕人。

陳若瑀皺著眉頭,忍不住向後退了一小步。身為準醫生,雖然她不應該怕見血,尤其上個月才在整形外科見習過,對於恐怖的傷口已經免疫了。但外科病房的病人,通常傷口都已經處理過了,很少還會噴血或血肉模糊的。而此時就這麽活生生的一位血衣人出現在眼前,加上細微的呻吟聲,還是讓她不由得震驚了!

突然,有人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她猛回頭,看到一位中年男醫生正微笑地看著她……

“你是陳若瑀醫生吧?我是負責教學的張醫生。”

“老師好!”陳若瑀馬上鞠躬問好。

在現行醫學製度裏,醫學院的學生在學校學完所有課程後,會先成為“見習醫生”,然後是“實習醫生”;畢業後,考取醫師資格證,就可以接受所謂的“PGY”[1];接著就能正式成為“住院醫生”;幾年後,隻要考試再過關,便可成為“專科醫生”。這個階段,在某些醫院要學習行政事務,因此會當上“總醫生”;最後再升上去,就會是“主治醫生”“主任”等。每一個階段都要考試或評核才能升級,所以對於陳若瑀這樣初級階段的“見習醫生”而言,張醫生可是一位“高等位階”的資深老師,因此她趕緊鞠躬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