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那么多公司的创始人,创始人的带教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我刚工作的时候,觉得怎么领导都如老母亲一般能絮叨,每周例会一遍遍讲着那几个管理性问题,每周要拿出案例逐一分析,每周都要给我们讲解一些新的知识点,每周都分享新的书目。我那个时候想,老大该不会是个傻帽儿吧?!每周都在说的那几个管理性问题,是我们没有掌握还是领导能力欠缺发现不了新的问题?
现在想想,那是一个领导者的自觉,他要把他脑子里的关注的东西,通过反复地讲解,渗透到员工的脑子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最难的事情。可是,如果要一个员工达到公司业务的要求,是需要这样被反复鞭策的。
后来,我成了一个不爱管员工的领导,跟我干活要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力和自觉。管人是一个非常烦琐的事情,因为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就事论事的思维,不是在否定你这个人好不好,而是我们极力地想推动公司的业务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当我转换角色去做一个管理者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反思,靠员工的自觉是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绝大部分的员工不适合“散养”,你必须要有老母亲般的唠叨以及跟在后面要结果才能更快地完成工作。人是天生有惰性的,想坐享其成的,习惯找借口的。你要有足够的如老母亲般的觉悟,去带教你认可的员工。允许他们犯错,并且还要摆事实讲道理。
我以前的组织行为学老师说,一个人能不能做管理者,带着团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是需要一种叫Chrisma的气质。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事情,特别形而上。现在见了那么多企业创业者,觉得这还真不是虚的,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叫人格魅力或者说领袖魅力,有人给了更精准的解释叫:众生缘。
我为什么说创始人的带教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创业企业的模式多数较新,市面上没有现成的模板给团队参照,更多要靠团队的摸索以及试错,这中间必然有碰壁的过程。碰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撞了那么多次南墙后,除了鼻青脸肿却没有长记性。
和我共事过的人知道,我会把“复盘”放在嘴边。也在很多的公共场合说过,我爸爸一辈子跟我说了那么多废话,但就经常让我复盘这件事,至今看来是对我最有益处的。
说起来我年岁不大,每天要见那么多创业者以及相关的团队,回想起来,自己也宛如一个老母亲,每天对同事念叨:“做事要有架构感,要先行投入,做事要有闭环,要结果导向,跟客户说话要有话术,拒绝人讲求方法。”那么多年的培训师的工作经验以及从小当班干部的经历,让很多人对我留下“特别能说”的印象。我有时候反思,每天跟创业者、投资人、相关机构合作对象说了那么多话,到底有几句有用的?说话真的是一件非常耗元气的事情,加上越来越多的新员工总是喜欢抒发自己不成熟的小建议,作为管理者,更要拿出一些干货去与他们探讨:我们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新员工表现出他们的职业野心,他们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成更大的事情。当然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可以,我可以有一切想象,一切的梦想,可是成功从来没有捷径。没有什么事是我想就会变成现实的。太多的年轻人的实力配不上野心,只想不做,结果就是他们逐渐沉沦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中年人,泯然众人矣。
“油腻的中年”是怎么来的,就是经常吹牛,“想当年我如何如何”,反正他人无从考证,还有“我为什么现在如此,就是因为错过了××的机会”。人类有两件事很难,第一个是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第二个是承认自己是个Loser。谁都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是同等条件下两个人做着同样的事情,就都能成功。“老母亲”叮嘱这种人一句:“如果想走得更远,真的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地球上有的是好看的皮囊,甚至有人长得很相似,最后他们的命运不一样,为什么?是他们对待每件事的看法不同,有不同的看法后,产生不同的决策,然后变成不同的行为。那句话这样说:心智模式(Mental)决定行为(Behavior),行为决定业绩表现(Performance)。
大多数人到中年的领导人会被人诟病,我以前也诟病过别人。当时我心里默默较劲儿说,绝对不要沦为被人诟病的中年女领导啊!我还希望自己不会变成女魔头。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好,混是不行的。现在的我不管被人说成什么,都不能放松对工作的要求。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