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第八章 第二次靖乱时期02

字体:16+-

武宗皇帝果然发旨召王阳明先生面见。张永敬重王阳明先生的人品,又怜王阳明先生之忠,暗地里遣人星夜飞驰通报王阳明先生,揭穿那三人的阴谋。

王阳明先生得诏,即日起马,行至芜湖。张忠听闻王阳明先生到来,害怕皇上召见时王阳明先生有所启奏,于是遣人假冒圣旨阻止他前来。

进退维谷

王阳明先生在芜湖停留了半月时间。一夜默坐,听水波拍岸之声,他叹道:“若只是自己一个人蒙受谤毁,死就死了。可是丢下老父亲一人怎么办呢?”于是他就对门人说:“此时如果有一办法可以带着我的父亲远离这是非之地的话,我一定会去做而且不后悔。”

王阳明先生进退维谷之中,不得已入九华山,每日端坐草庵中养气修身。一日微服重游化城寺,路过地藏洞。回顾自己27岁时,于此洞见老道,两人共谈三教之理。不觉然今年已经49岁,恍惚间光阴流转了二十二年,功名霸绊不得自由。进不得面见圣上,扫除奸佞;退不得归卧林泉,专心讲学。王阳明不由自主地凄然长叹。

又见山岩中有僧危坐,他便问道:“何时到此?”

僧答道:“已三年了。”

王阳明先生说道:“吾儒学道之人,若肯如此精专凝静,何患无成?”

吟一诗云:

莫怪岩僧木石居,

吾侪真切几人如。

经营日夜身心外,

剽窃糠粃齿颊余。

俗学未堪欺老衲,

昔贤取善及陶渔。

年来奔走成何事,

此日斯人亦启予。

张忠等既阻王阳明先生之行,又反奏王阳明先生不来朝谒,其奸邪实在可憎。

武宗问张永,张永密奏道:“王阳明已到芜湖,却为江彬等所阻拦。阳明是位忠臣。今闻众人有争功谋害之意,打算弃其官入山修道。此人若去,天下就更无肯为朝廷出力的忠臣了。”武宗感动,于是降旨,命王阳明先生兼江西巡抚,克期速回理执事务。

王阳明先生于是于二月返回南昌府,三月乞宽江西省租税。

这个时候,王阳明先生以报祖母岑太夫人养育之恩,临终需要面诀以尽孝养为由,急忙上三疏请归省葬,但是一次都没有得到武宗皇帝的允可。

五月,江西发大水。王阳明先生上疏自我弹劾请罪。

按:这个时候,武宗御驾犹留南几,王阳明先生进谏无由,“姑且以陈述地方灾害以自我弹劾,以希君心开悟,而意加万民”。

格物说及学者用功法

六月,王阳明先生重新返回赣州。路过泰和县,正赶上少宰罗整庵(名钦顺)以书问学。王阳明先生告以左说,说道:“学无内外,格物其实就是格一个人心中之物。正心者其实就是正一个人的心。以理之凝聚而言,这就是所谓的性;以其主宰而言,则就是我们常言的心;以其主宰的发动者而言,更确切地说属于意的范畴;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上升到更高阶段的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回归到我们常言的物。因此对于物而言,我们只能去格;就知而言,我们常说的是致(良知);就意而言,可以称作是诚;就心而言,则需要正。我们常所谓‘穷理以尽性’,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功能。天下无性外之理,也即没有性外之物。学之不明,其缘由是世儒都认为理为内,认为物为外,因此将反观内省与讲习讨论分为两回事,所以就有了朱陆学说的分歧。但是回到陆象山的致知学说上而言,其实也未尝是专事于内。与他相对的朱晦庵所倡导的格物,也未尝就专事于外,这些都需要辩证结合着来看。”

罗整庵对王阳明上述的解答十分信服。

王阳明先生的这段问答记载于现在的《传习录》第二卷。其书谓之格物,指示学者用功之方法极为详尽,值得一读。

作《啾啾吟》训诫世人

六月,王阳明先生抵达赣州。在这里王阳明大阅士卒,教授战法。江彬遣人来窥视王阳明先生的动静,其实是寻找机会陷害王阳明先生。与王阳明先生相知者都纷纷请王阳明先生反省,不要招致敌人的怀疑。王阳明先生未从,作《啾啾吟》,内文如下:

君不见:

东家老翁防虎患,

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

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

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

忧谗避毁徒啾啾。

王阳明且说道:“我在此是与童子歌诗习礼,这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钱德洪与王阳明先生亲炙日久,故能理解先生为何如斯举动。

因小人重报捷音

七月,武宗皇帝还在南都停留。许泰、江彬都想通过献俘为自己邀功求赏。

张永道:“万万不可。昔日,车驾未出北京时,朱宸濠已被擒获。王阳明献俘北上,过玉山,渡钱塘,在杭州将俘囚交付吾手,都是人所周知的事情,你们怎么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袭取功劳呢?”

于是威武大将军下命令到南赣,责令王阳明先生重新给朝廷报告战捷的消息。王阳明先生于是舍去之前上奏的折子,将所有功劳尽数记入许泰、江彬、张忠、魏彬、张永、刘翚、王宪等护驾诸官姓名之下。且疏中言道:“逆贼朱宸濠不日就擒,这都是多亏了总督、提督诸臣私下密授给我御敌方略!”

折子很快递交至朝廷,于是这群蝇营狗苟的小人稍稍转怒为喜。

批评

呜呼!群小所为真是无比卑鄙!群小之心术和奸邪固然不能战胜正义,但是其乘盛之间正义也是无可奈何。遍观古今史书散见的正邪两党的轧轹总是让读者切齿扼腕,但是哪个朝代能避免如此荒诞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呢?呜呼!上天是为使正义之光愈加赫灼才生出此等祸害吗?为何令伟人忧愤之事如此之多呢!

钱德洪说道:“平宁王朱宸濠之事,还不算难事,如何应对张忠、许泰一伙人的刁难才是最困难的事情!”

王阳明先生在艰难之中,修养日精,识虑更加紧切。擒住朱宸濠则是王阳明先生毕生伟业,精神方面的历练在这一时期也尤为突出。

门人冀元亨横死

就在同一月,张忠、许泰等挑衅王阳明先生图谋不得,于是设计逮捕冀元亨,对其严加拷问。冀元亨生性忠厚老实,也无片语之阿谀顺随诬陷者,自然就遭到更严重的迫害。与此同时,科道官就此事交互上疏辩论。王阳明先生备咨刑部,为冀元亨鸣喊冤枉。后来明世宗即位后下了圣旨,下令将冀元亨释放。但是冀元亨此时已患重疾,出狱后五日病死。同门陆澄、应典辈准备棺材盛殓。王阳明先生闻听讣告,为冀元亨设灵位为之大声恸哭,并作文祭奠,抚恤其家。

像冀元亨这样的忠信笃学之人,居然也遭遇此大灾难,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祭刘养正母

起初,庐陵县刘养正和王阳明先生素有厚交。正赶上其母之新丧,来请王阳明先生作墓志,实为朱宸濠托之邀请王阳明先生,而不合返之。其后刘养正既死,王阳明先生过吉安府,令有司葬其母,复为文以奠。

辞曰:

嗟嗟!刘生子吉,母死不葬,爰及干戈。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呜呼哀哉!今吾葬子之母,聊以慰子之魂。盖君臣之义,虽不得私于子之身,而朋友之情,犹得以尽于子之母也,呜呼哀哉!

此事发生在这一年的六月。

闰八月,王阳明第四次上疏省葬,世宗皇帝不允。

起初,王阳明先生在赣州,闻祖母岑太夫人之讣告,及父海日翁生病,打算上疏乞归,却逢福州平叛之命。中途遇宁王之变,于是上疏请命讨贼,因乞归省吊墓之事,朝廷答应王阳明,说等待他将叛贼平定的时候再做定夺。至此王阳明先生共向朝廷上疏提请归老还乡四次。期间曾经听闻父亲海日翁病危,王阳明便打算弃职逃归故乡,没过多久得知父亲健康恢复,这件事情才延缓下来。

一日,王阳明先生问诸友道:“我打算逃回,为何你们无一人赞同?”

其中的门人周仲答道:“先生您的思归之念,执着得如同您对报效国家一样。”

王阳明先生良久说道:“报效国家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么能不执着呢!”

战后的经营

九月,王阳明先生再至南昌府。武宗大驾尚未归京。百姓不胜其苦,却仍要兴建南昌府工役。王阳明檄各道院选取朱宸濠府邸的废地,奖励殖产贸易,以济饿代税,辖内百姓才稍微得到休养生息。

王阳明曾经写信给邹守益,说道:“自到南昌城,政务纷错,互相讲习的情形远远不及虔中(即赣州)时候的情景。虽自己舵柄不敢放手,而滩流悍急,须仗有力如吾谦之(指邹守益)者持篙而来,庶能相助,接下来如险滩一样的困难还有很多。”

收王心斋为弟子

王阳明先生问:“你佩戴的是什么衣冠啊?”

王银说道:“我佩戴的是虞氏之冠。”

王阳明又问:“你穿的是什么服饰啊?”

王银说道:“我穿的是老莱子的服饰。”

王阳明先生说道:“你在学老莱子吗?”

对方答道:“所言极是。”

王阳明先生说道:“你是学习他的着装打扮,还是学习他上堂会客的时候不慎摔倒,还像小孩子一样掩面啼哭呢?”

王银不能答,脸色开始有所缓和,渐以座椅侧移。等到两人谈论到致知格物的教义,王银恍然悟道:“他人之学,饰情抗节,矫之于外。王阳明先生之学,精深极微,应该从心学的角度去揣摩。”

王银于是换常服,行弟子之礼。王阳明先生为王银更名为艮,字曰汝止,自此王银称为王艮,闻名于世。

王阳明先生后来对自己的门人说道:“我擒朱宸濠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触动,今却为王艮这个人所感动。此人真是成为圣人的好苗子。”以此可察王艮的品性十分卓越。

进贤县的舒芬做翰林院学士的时候,被谪贬为市舶官。这期间他遇到了王阳明先生,但是舒芬自恃博学,见到王阳明先生就问律吕。王阳明先生不答,只是问舒芬什么是元声。

舒芬回答道:“我对元声规则所知颇详,只不过没有找一间空屋子,亲自实践过而已。”

王阳明先生说道:“元声怎么能依靠器具去发现呢?心得养则气自和,心者,才是元气的根本。书云‘诗言志’,志即是乐的根本;‘歌永言’,歌即是制律的根本。永言和声,它们的本源都是在于歌。歌的根本在于心,故尔心也是出自同样的本源。”

舒芬于是跃然而悟,决意拜王阳明为师,成为其座下弟子。

此为心学所论音律之根本。

听讲盛况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九川、夏良胜、万湖、欧阳德、魏良弼、李遂、裘衍等人每日都来侍讲,颇有洙泗杏坛的风范。但是巡按御史唐龙、督学佥事邵锐,都信守旧学,便对王阳明先生之学心存怀疑。唐龙后来以“止讲择交”相劝。

王阳明先生对此这样评论道:“我所讲的良知为人人所共有。独学者不能获得启悟,因而甘愿随俗习非。今日如果以是心至,我肯定又会遭到大家的疑谤,但是如果我拒不和你交流,又于心不忍。只有那些追求真学问者,譬之如淘沙而得金,却忽略了实际上像沙那样被淘汰的人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比例,但是我决不能做出舍沙以求金的行为来。”

就在这年冬天,武宗皇帝自南京起驾,队伍抵达临清的时候,下令将朱宸濠等逆囚悉行诛灭,所见者无不拍手称快。

小结

朱宸濠谋逆为明室大乱。王阳明先生以孤身逆旅,举义兵,不经二十余天便讨伐成功,真可谓是用兵如神。如果此言差矣的话,那又是什么促使了王阳明先生擒获朱宸濠呢?尽管此时谗言横起四方,先生的功名一下子变为罪过,但是王阳明先生不失正义,泰然待天晴之日,这点着实叫人钦佩。若非坚信良心光明者,如何能达到如此这般的成功呢?这两年,王阳明先生于文武两个方面,都开始逐渐成就其毕生的功业。

据资料显示,二哥此时夭亡。——译者注

李士实(?—1520),字若虚,南昌人,一作丰城(今江西丰城)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正德中为右都御史,附宸濠伏诛。工诗,善画。

毕真(1461—1521),尚膳监太监。曾娶亲生子,后私自净身,收入内府应役。正德二年(1507),与刘瑾勾结,得镇守山东,在任擅理词讼,剥削军民;又承刘瑾意,托取海物,侵夺商利。任市舶太监时,提出由市舶专理泛海诸船。十二年(1517),镇守江西,与宁王朱宸濠勾结,胁令官员、生员、耆老等联合上本奏宸濠“孝行”。为助宸濠起兵,又共同设法调出,镇守浙江。在浙江以操练官军为名,给以重赏,以收买人心。又打造盔甲,收买米粮以备宸濠军饷。十三年(1518),江西清军御史范辂劾真贪虐十五事,真与宸濠捏奏,下辂诏狱。十四年(1519),宸濠叛,派校尉至浙约毕真起兵,真遂散布谣言,拘收城门钥匙,拟举兵应,致全城居民惊恐。真被捕后,经多官审讯,十六年(1521)以通谋反逆罪被凌迟,抄家。

徐之鸾(生卒年不详),又名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桐城人。明朝官员。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授庶吉士,历官刑科给事中,敢于直言。嘉靖八年(1529),改任陕西、宁夏佥事。嘉靖九年(1530)修北长城。终官河南按察使。卒于任上。著有《南征纪行》《入夏录》等。

借说当时在朝的皇帝非正统天子。

许逵(1484—1519),字汝登,河南固始人,为明正统进士,以平反叛乱而为世知,宸濠之变因反抗叛乱被朱党杀害。

位于今江西中部地方。

指的是王阳明。

即今江西新干县。日文中为“新涂”,当为错讹。——译者注

指江西省。

舜跖:虞舜和盗跖的合称,借指圣人和恶人。《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张文锦(?—1524),安丘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时为权阉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瑾诛,迁郎中,督税陕西,条上筹边裕边十事,迁安庆知府。计度宸濠将反,与都指挥杨锐预备设防。宸濠浮江而下,文锦虑其攻南京,督军士登城诟骂,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以功擢为太仆少卿。

位于今安庆大渡口镇附近。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邹守益叫弟子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邹守益的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

中文为数十里。

日语为三里。

陈九川(1494—1562),字惟浚,江西临川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正德九年(1514),登甲戌科进士,跟从王守仁游学。不久,授太常博士。明武宗南巡之争时,因上疏进谏而被削籍,再跟从王守仁完成学业。明世宗即位后,召回恢复官职,再升主客郎中。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号绪山,字洪甫。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德洪是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冀元亨(1482—1521),字惟干,湖南常德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十一年,冀元亨乡试中举,其一直跟随从学王守仁。朱宸濠曾经为其所学所服,并厚赠遣送,冀元亨却将礼物赠官。朱宸濠事败后,张忠、许泰诬陷王守仁与其私通,朱宸濠并没有承认,并称之曾经与冀元亨论学。张忠遂逮捕冀元亨,并用炮烙严刑拷问,冀元亨始终不承认,后逮捕入京师下诏狱。明世宗即位后,言臣均称其冤,其出狱后五日内去世。

即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

舒芬(1487—1531),字国裳,号梓溪,明南昌进贤(今江西南昌县)人,经学家,正德十二年状元。著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

借指信仰传统学说的文士。——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