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第十章 第三次靖乱时期

字体:16+-

本章要讲的内容要从王阳明56岁这一年的五月份说起,一直到王阳明先生仙逝一年余时间里,他的文韬武略以及讲学的情况。因此,将此时期称作王阳明先生的晚年也未尝不可。或者说王阳明先生在文武两道上取得成功,于文教讲授的同时并不能忘却武治,于出征靖乱之际亦不荒废讲学布道。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区别于以往,就在第三次靖乱时期,王阳明先生几乎不诉诸任何的兵戎与干戈,而是寄希望以文德感化对方。看得出来,这一时期王阳明先生更为注重文教治国。

拜命出征

五月,朝廷下诏任命王阳明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率兵征讨思州和田州两个地方的流民叛乱。时间很快就到了六月,王阳明再度向朝廷上疏请辞,此次依旧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

姚镆不得已于是又集合了附近四省的军队前往重新征剿,可是这回过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获得明显成效,后来姚镆就在朝廷上遭到巡按御史石金的弹劾。

朝廷对此事十分重视,马上召集朝廷文武大臣对征剿之事进行二度商议,在当时侍郎张璁、桂萼的推荐下,朝廷很快下了圣旨,改委派王阳明先生为总督,负责两广以及江西、湖广等地的军务,其权限包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合适的作战计划,对当地的反贼进行安抚或者彻底剿灭,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土官或者流官,并认真核实参与其事的各位大臣的功劳与过失后,具体以文件的形式向朝廷报告。朝廷对于有心致仕的王阳明先是一番安抚,然后再责令王阳明要有体念国家的心,不要再像以往的做法那样一味地推诿和逃避。

王阳明先生接收到了圣旨后,给皇帝上疏言:

臣伏念君命之召,当不俟驾而行,矧兹军旅,何敢言辞?顾臣患痰疾增剧,若冒疾轻出,至于偾事,死无及矣。臣又复思,思、田之役,起于土官仇杀,比之寇贼之攻劫郡县,荼毒生灵者,势尚差缓。若处置得宜,事亦可集。镆素老成,一时利钝,亦兵家之常。御史石金据事论奏,所以激励镆等,使之善后,收之桑榆也。臣以为今日之事,宜专责镆等,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至于终无底绩,然后别选才能,兼谙民情土俗,如尚书胡世宁、李承勋者,往代其任,事必有成。

(参见《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的上疏呈上之后,皇帝下诏书命令姚镆从前线下来,立刻致仕退休,并派遣使者敦促王阳明早日踏上征途。

到了八月份,王阳明不得已去广西赴任,曾经写了一文,名为《客坐私嘱》(亦有写作《客坐私祝》)。

《客座私祝》

《客座私祝》文中写道:

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无陷于非僻;不愿狂躁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呜呼!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为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临于斯者,请一览教之。

(参见《王阳明全集》)

九月,王阳明从越中出发。这是他最后在家乡的日子,与妻儿话别,向着江西进发,他对此应该也有所预感吧!

九月初八,钱德洪与王畿在舟中拜访张元冲,一起讨论为学的宗旨。由于争论不休且没有答案,于是他们决定借机向恩师王阳明先生请教。

到了前半夜,钱德洪与王畿便就他们所讨论的要旨(即四言教论),亲耳聆听了王阳明先生的教诲。

翌日王阳明踏上征程,渡过了钱塘江,路过了吴江、山月岩、严滩等地,都有诗作遗世。在经过钓台的时候,王阳明先生便即兴写诗《复过钓台》,全文如下所示:

忆昔过钓台,

驰驱正军旅。

十年今始来,

复以兵戈起。

空山烟雾深,

往迹如梦里。

微雨林往滑,

肺病双足胝。

仰瞻台上云,

俯濯台下水。

人生何碌碌,

高尚乃如此。

疮痍念同胞,

至人匪为己。

过门不逞入,

忧劳岂得已。

滔滔良自伤,

果哉未难已。

一转眼九个年头逝去,王阳明先生赋闲讲学也有五年多的时间,从上诗可以知道,此情此景下,王阳明先生肯定是感慨万端,内心难以平静。另外,就在此诗作的跋中,如是记录道:

(参见《王阳明全集》)

几度西安道,

江声暮雨时。

机关鸥鸟破,

踪迹水云疑。

仗钺非吾事,

传经愧尔师。

天真泉石秀,

新有鹿门期。

钱德洪、王汝中正忙着选择地址建筑新的书院。王阳明此时路过天真山,对天真山的景色惊叹不已,于是写了一首诗,用书信寄给两位弟子,内容如下:

不踏天真路,

依稀二十年。

石门深竹径,

苍峡泻云泉。

泮壁环胥海,

龟畴见宋田。

文明原有象,

卜筑岂无缘?

迄今纪念王阳明先生的祠堂有仰止祠、环海楼、太极云、泉泻云等。同月二十四日,王阳明先生路过常山县,赋诗留念,兹摘录如下:

长生徒有慕,

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深历,

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

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

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

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

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

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

自传困多岐。

乾坤由我在,

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

良知乃吾师。

(原题为《长生》)

论徐樾的禅定法

十月,王阳明抵达南昌。他用诗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南浦重来梦里行,

当年锋镝尚心惊。

旌旗不动山河影,

鼓角犹传草木声。

已喜闾阎多复业,

独怜饥馑未宽征。

迂疏何有甘棠惠,

惭愧香灯父老迎。

(原题为《南浦道中》)

从南昌再次启程南行,路过丰城后,王阳明先生从广信乘船继续赶路,沿途诸生徐樾、张士贤、桂轨等请求拜见。

王阳明先生以兵事未暇一一婉拒,允诺说等将来回途中再相见讨论。徐樾从贵溪一路追至余干,王阳明先生方才勉强同意让他登舟相见。

徐樾刚刚从白鹿洞打坐归来,此刻他已经萌生禅定的意愿。

王阳明先生看了一眼已经有所察觉,然后劝告徐樾千万不要过于执迷静虚的功夫。

欢迎盛况

接下来的一站是南浦,王阳明抵达后,南浦地方的父老军民都夹道欢迎。人群林立,万人空巷,以至于道路一度不能通行。

父老左右前后紧跟着王阳明先生到达官府,顶舆传递入都司。王阳明先生命父老军民就谒,东入西出,有不舍者,出且复入,自辰至未(晚上六点钟)渐而散开,始举有司常仪。

第二日,王阳明拜谒了孔子庙,讲《大学》于明伦堂,诸生群聚,挤得都没有立锥之地。

以气象动人

这个时候,有个叫唐尧臣的人走上前给王阳明献茶,因此得以上堂旁听。起初唐尧臣不信王阳明的学说,听闻王阳明先生到了南浦,远远望见王阳明先生的气象,心里暗自吃惊,于是言道:“三代后居然还有如此豪迈高洁气象的人啊!”等到亲耳听闻王阳明的讲学,他热血沸腾不再怀疑。

一起听王阳明讲学的黄文明、魏良器辈笑着问唐尧臣:“像你这样对王阳明学说持怀疑态度的人居然也来拜访先生呀?”

唐尧臣则答道:“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名气,哪能够吸引得住我啊!比如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就不会有这么强大的感召力呀!”

以上可知王阳明先生巨大的感召力量。

士友三百人畅谈良知

此时欢聚的文士有彭簪、王钊、刘阳、欧阳瑜等,他们带领着旧游同好总共有三百余人,一行人热情地将王阳明先生迎接入螺川的驿舍中。

王阳明先生立谈不倦,说道:“尧、舜是一生都生知安行的圣人,但他们仍旧勤勉于困知勉行的功夫。我辈缺乏知勉行的资质,相反却悠悠****,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此样岂不是误己误人的行为?”

随后他又说道:“良知的效用虽至大至广,但如果让其文过饰非,而失去了最本真的内容、舍本逐末的话,则危害就变大了。”

临别之际,王阳明叮嘱道:“功夫只要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故而,简易就成为阳明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督励同志

十一月十八日,王阳明先生抵达广东肇庆。

王阳明先生给钱德洪、王畿二门生寄书说道:“我的家事全依赖魏廷、魏豹尽力,而钱德洪、王汝中你们也都受到阳明学良好的熏陶,对于阳明学说的继承我可谓是没有后顾之忧。绍兴书院里面的门生们,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新的领悟。钱德洪、王汝中既然已经担任书院的负责人,你们自然能振作教化,并有所作为。书院定期会讲的事宜,无论如何都不得荒废,其间纵有一二懈怠,也绝不可有任何的停滞,否则迄今所有的努力都白做了。我的故乡余姚也获应元等诸位朋友的鼎力协作,阳明学的事业想来也会日异而月不同。老夫我虽出山林,但是每每都能从中获得慰藉。你们这些门生都是一日千里的千里马,根本不需要我的鞭策,就能取得非凡的成绩,这点我也非常放心。即日我已抵达肇庆,去梧州不消三四日就可到达。我刚刚到达田州这个地方,绍兴书院及余姚各会同志诸贤的成绩,恕不能一一列出名字。所有的一切我都记在心里。”

王阳明现在虽在征途,还不忘督励自己的同志,其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纵横经略

十一月二十日,王阳明在广西梧州开府讲学。

十二月朔,王阳明给朝廷上疏说道:

田州之事,尚未及会议审处。然臣沿途咨访,颇有所闻,不敢不为陛下一言其略。臣惟岑猛父子固有可诛之罪,然所以致彼若是者,则前此当事诸人,亦宜分受其责。盖两广军门专为诸瑶、僮及诸流贼而设,事权实专且重,若使振其兵威,自足以制服诸蛮。夫何军政日坏,上无可任之将,下无可用之兵,有警必须倚调土官狼兵,若猛之属者,而后行事。故此辈得以凭恃兵力,日增桀骜。及事之平,则又功归于上,而彼无所与,固不能以无怨愤。始而征发愆期,既而调遣不至。上嫉下愤,日深月积,劫之以势而威益亵,笼之以诈而术愈穷。由是谕之而益梗,抚之而益疑,遂至于有今日。今山瑶海贼,乘衅摇动,穷追必死之寇,既从而煽诱之,贫苦流亡之民,又从而逃归之,其可忧危奚啻十百于二酋者之为患。其事已兆,而变已形,顾犹不此之虑,而汲汲于二酋,则当事者之过计矣。臣又闻诸两广士民之言,皆谓流官久设,亦徒有虚名,而受实祸。诘其所以,皆云未设流官之前,土人岁出土兵三千,以听官府之调遣;既设流官之后,官府岁发民兵数千,以防土人之反复。即此一事,利害可知。且思恩自设流官,十八九年之间,反者数起,征剿日无休息。浚良民之膏血,而涂诸无用之地,此流官之无益,亦断可识矣。论者以为既设流官,而复去之,则有更改之嫌,恐招物议,是以宁使一方之民久罹涂炭,而不敢明为朝廷一言,宁负朝廷,而不敢犯众议。甚哉!人臣之不忠也。苟利于国而庇于民,死且为之,而何物议之足计乎!臣始至,虽未能周知备历,然形势亦可概见矣。田州接近交趾,其间深山绝谷,蛮贼盘据,动以千百。必须存土官,藉其兵力,以为中土屏蔽。若尽杀其人,改土为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之;自撤藩篱,后必有悔。

(参见《王阳明全集》)

在朝的诸位大臣商议了王阳明的奏折,决定采用王阳明先生的建议,决议如下:

“王阳明大人才略素优,他所提出的建议必然自有道理。很多事宜难以未卜先知,俟待根据当地的实际风俗人情,随机应变地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辖地经久无患。凡是事有宜亟行的情况,听任王阳明大人因地制宜自行举措,全权负责,把问题都解决彻底,以免留下后患。”

由此可见,王阳明先生的才略已经为朝野上下所熟知与认可。

抒怀文德大化

想当初,朝廷下旨任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王阳明却上书请求辞官。奏疏如是写道:“如若非要让我做官的话,就做个像在南京、北京的太常国子的职位。”这样的请求当然不会得到许可。

后来,王阳明在写给黄绾的信(《与黄绾书》)中写道:

往年于(朱)宸濠乱之赴义将士,功久未上报,人无所劝,再出,何面目见之?且东南小贼,特疮疥之疾;在朝百辟谗嫉朋比,此则腹心之祸也,大为可忧者。诸公任事之勇,不思何以善后?大都君子道表,小人道消,疾病既除,元气自复。但去病太亟,亦耗元气,药石固当以渐也。

他又说道:“思、田二州之事,本无紧要,只为从前张皇太过,导致到了后来难以收拾。今必得如奏中所请,庶图久安,否则反复也是不能预知的。”

黄绾是王阳明先生的亲戚,也是王阳明的前辈,因此,他写给黄绾的信就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随后,王阳明也给方献夫写了一封信(《与方献夫书》),信中写道:

今圣主聪明不世出,今日所急,惟在培养君德,端其志向,于此有立,是谓一正君而国定。然非真有体国之诚,其心断断休休者,亦徒事其名而已。

同信中又说道:

诸公皆有荐贤之上疏,此诚君子立朝盛节,但与名其间,却有所未喻者。此天下治乱盛衰所系,君子小人进退存亡之机,不可以不慎也。譬诸养蚕,便杂一烂蚕其中,则一筐好蚕尽为所坏矣。凡荐贤于朝,与自己用人不同:自己用人,权度在我;若荐贤于朝,则评品宜定。小人之才,岂无可用,如砒硫芒硝,皆有攻毒破痈之功,但混于参苓蓍术之间而进之,鲜不误矣。

同信中还说道:

思、田二州之事已坏,欲以无事处之。要已不能;只求减省一分,则地方亦可减省一分之劳扰耳。此议深知大拂喜事者之心,然欲杀敌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将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

方献夫也是王阳明先生的前辈,因此写了这样一封信。

到了这一年十二月份,朝廷任命王阳明暂兼巡抚两广一职,王阳明先生上疏请辞,依然没有获得允准。

按语:本篇书信引文全部参照《王阳明全集》译出,下同。

上疏镇压思、田逆贼

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先生时年57岁,人在广西梧州。

到了二月份的时候,平定了思州和田州二地,王阳明先生便给朝廷上疏,报告征讨情况,在奏折中他如是写道:

臣奉有成命,与巡按纪功御史石金、布政使林富等,副使祝品、林文辂等,参将李璋、沈希仪等,会议思、田二州之役,兵连祸结,两省荼毒,已逾二年,兵力尽于哨守,民脂竭于转输,官吏罢于奔走;今日之事,已如破坏之舟,漂泊于颠风巨浪,覆溺之患,汹汹在目,不待知者而知之矣。

通过上文,王阳明详述了反复征战的利害,并且这样记录道:

臣至南宁于是下令尽撤调集防守之兵,数日之内,解散而归者数万。惟湖兵数千,道阻且远,不易即归,仍使分留宾宁,解甲休养,待间而发。初苏、受等闻臣奉命处勘,始知朝廷无必杀之意,皆有投生之念,日夜悬望,惟恐臣至之不速。已而闻太监、总兵相继召还,至是又见守兵尽撤,其投生之念益坚,乃遣其头目黄富等先赴军门诉苦,愿得扫境投生,惟乞宥免一死。臣等谕以朝廷之意,正恐尔等有所亏枉,故特遣大臣处勘,开尔等更生之路;尔等果能诚心投顺,决当贷尔之死。因复露布朝廷威德,使各持归省谕,克期听降。苏、受等得牌,皆罗拜踊跃,欢声雷动;率众扫境,归命南宁城下,分屯四营。苏、受等囚首自缚,与其头目数百人赴军门请命。臣等谕以朝廷既赦尔等之罪,岂复亏失信义;但尔等拥众负固,虽由畏死,然**一方,上烦九重之虑,下疲三省之民,若不示罚,何以泄军民之愤?于是下苏、受于军门,各杖之一百,乃解其缚,谕“于今日宥尔一死者,朝廷天地好生之仁,必杖尔示罚者,我等人臣执法之义。”于是众皆叩首悦服,臣亦随至其营,抚定其众,凡一万七千人,濈濈道路,踊跃欢闻,皆谓朝廷如此再生之恩,我等誓以死报,且乞即愿杀贼立功赎罪。臣因谕以朝廷之意,惟欲生全尔等,今尔等方来投生,岂忍又驱之兵刃之下。尔等逃窜日久,且宜速归,完尔家室,修复生理。至于诸路群盗,军门自有区处,徐当调发尔等。于是又皆感泣欢呼,皆谓朝廷如此再生之恩,我等誓以死报。臣于是遂委任张佑、方隅将其悉数平定,是皆皇上神武不杀之威,风行于庙堂之上,而草偃于百蛮之表,是以班师不待七旬,而顽夷即尔来格,不折一矢,不戮一卒,而全活数万生灵。是所谓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者也。

(参见《王阳明全集》)

奏疏呈报皇帝之后,朝廷派遣使者前来对王阳明进行奖励,赏赐银子五十两,缫丝材质的衣服四袭。主管的部门备办羊酒,其余各给赏有差等。

对于这件事情的经过,王阳明写一篇文章,后来刻在石头上。文中道:

嘉靖丙戌(五年)夏,官兵伐田州,随与思、恩之人人相比相煽,集军四省,汹汹连年。于时皇帝忧悯元元,容有无辜而死者乎?乃令新建伯王守仁曷往视师,其以德绥,勿以兵虔。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一万七千。悉放之还农,两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今未期月而蛮夷率来臣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于之化,何以加焉。爰告思、田,毋忘帝德。爰勒山石,昭此赫赫。文武圣神,率土之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耳。

(参见《王阳明全集》)

建立学校

四月,王阳明先生上疏给朝廷讨论迁移都台到田州,此事无果。

王阳明先生在思州、田州兴建学校。这是考虑到思州、田州二地刚刚归顺朝廷,如果想改变他们原先的生活习惯,遵循华夏的文化习俗,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学校。

但是老百姓遭受战祸流弊四处逃窜,大部分人还没有定居下来。想要立刻建立学校,最终只能是徒劳。但是学校教育是教化的根本,又不能拖延,于是王阳明先生发公文、提学道,要求所属的儒学教养机构,只要有生员,不管是廪膳生员还是增广生员,只要有意改到田州府学的,而且各地的儒生愿意附籍入学的,由提学道选派教官暂时领导学习的事情,相互讲学、游玩、休息,兴起孝悌,或者倡导实行乡约,随时随地进行启发引导,逐渐打开了局面。等到建立学校,将学生们全部迁往学校学习,并按照惯例增加补充生员到国子监读书。

五月份,王阳明安抚辖内归顺朝廷的老百姓。

六月份,兴建南宁府学校。王阳明先生这样说道:“理学不明,人心陷溺,因此兵士逐渐疏于训练,风教不振。”

王阳明每日里都与各学校的教师朝夕开讲,已经能够觉察到他们渐有奋发之志。但是他又担心身处穷乡僻邑之地,自己又不能总是亲身到这些地方。于是他便委派自己的得力门生陈逅前来主持灵山诸县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委派季本在敷文书院担任主教。

征讨余贼

在这年七月,王阳明指挥兵士们奇袭八寨、断藤峡等地,并将活跃在此地多年的流寇叛乱悉数剿灭。

王阳明给皇帝上疏报告了自己带领军队平定思、田二地以及八寨、断藤峡的战绩。疏言如下:

“断藤峡地方的诸贼,他们在各处屯聚,自我朝建国初以来,屡征但是没有成功。到了天顺(英宗年号)间,都御史韩雍统兵二十万攻破断藤峡贼寇巢穴。但是撤兵没多长时间,贼寇重新攻陷浔州,这个地方自此大乱。后来联络附近的兵力重新进行剿抚,但是仍匪患连连,这个地方的贼匪们至今没有弃恶从善。尤其是现在嚣张不已的八寨诸贼尤为凶猛暴戾,他们擅长利镖毒弩,一旦与其交锋,很难占到便宜;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山寨建在天险石壁之上,进兵无路。自从建国初都督韩观,曾经打算用数万之军士围困其地,最后还是不能攻破,没有办法只能去招抚。等到了成化年间,当地官吏岑瑛曾经与当地武装合作深入敌穴,斩获二百敌寇,但是贼寇势力突然大大增加,岑瑛的兵士们自然是力不能支,最后也不得不改用安抚的策略。如今由于湖广两地的兵士已返回,因此我准备因势利导其顺便之势,使他们成为思、田的新合作伙伴,善用其剿灭匪患报效朝廷。两地进兵,虽然各不到八千之众,然而到了三月报捷,其战果已经超过三千兵士的军功。两广之地的父老乡亲无不以为数十年以来都还没有这样的大成功。”

由于王阳明很快结束了征讨,免除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于是皇帝就要奖赏平定思州、田州的功劳。九月初八,使者冯恩秉承皇帝恩赐到达驻守地,但是王阳明先生却给皇帝上疏一封,执意要辞去赏赐。

关心学况与家事

此时,王阳明修书一封给弟子钱德洪和王畿,询问家乡的消息。信中如是写道:“地方上的战事幸运的是即将平息,我们相见之日渐可期待了。近年不知道你们还像以往那样聚会论道吗?想当年我们的卧龙之会,虽然对大家没有特别大的收益,但是你们也不宜就此荒落废弃;你们保存实力饩羊,以后也有可能东山再起,这些都是说不准的事情。在余姚得到应元诸友的互相敦促,他们的获益还是不小的。前几日有人来自家乡,我听闻你们在龙山举办讲座,至今不废,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收到我的信后,希望你转达我的心声和寄望,你们也应该更加勤勉学业。不知道你们九十多个师兄与吾子正宪还不论早晚亲近走动吗?希望你们也多多照顾他奖掖后学,好好相处,为师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另外,希望魏廷豹一定不要辜负我的嘱托,对于小辈的教养绝对不能轻率疏忽,我十分希望你们互帮互助、一起进步。”

罹患咳疾

十月,王阳明给皇帝上疏请求告老还乡。

此次上疏中如是写道:

臣自往年承乏南、赣,为炎毒所中,遂患咳痢之疾。岁益滋甚。其后退休林野,稍就医药,而疾亦终不能止。自去岁入广,炎毒益甚。力疾从事,竣事而出,遂尔不复能兴。今已舆至南宁,移卧舟次,将遂自梧道广,待命于韶、雄之间,夫竭忠以报国,臣之素志也。受陛下之深恩,思得粉身齑骨以自效,又臣之所日夜切心者也。病日就危,而尚求苟全以图后报,而为养病之举,此臣之所以大不得已也。

上疏递交给朝廷,可惜依然没有得到皇帝的允准。

一日,王阳明先生路过伏波庙并拜谒。这座庙宇在梧州,前有所述,此庙宇是为了祭祀汉代的马援而建立的。

王阳明15岁时曾经做梦谒伏波庙,前已所述,此次二度拜祠,一切宛然如梦中,谓兹行殆非偶然,胸中难免一番感慨,后作诗两首:

其一:

四十年前梦里诗,

此行天定岂人为?

徂征敢倚风云阵,

所过如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

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

耻说兵戈定四夷。

其二:

楼船金鼓宿乌蛮,

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

风传铃木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

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

两阶干羽五云端。

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

在写与邹守益的书信中,王阳明谈到了教学法,提及“随处体认天理,勿忘勿助”之说。这里所言极有道理。只要根究其本质,难免会落入捕风捉影的俗套。纵令鞭辟向里,仍然与圣门致良知的功夫隔着一层纸的厚度。“如果再次失之毫厘,那更是会存千里之缪。试看世间那些无志之人,他们已经选择声利辞章的学习,期间突然发现自己性分难达,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生不会做出成绩。这是由于这些人并没有真为圣人的志向,未免挟有见小欲速的褊狭认识,则此种治学问的办法实在是难以让人认可。所以我们常言道:虽然身在豪杰之士,但是由于任重道远,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中,稍微有所疏忽,当即陷落其中、难以自拔的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而在《王阳明年谱二》中,亦有关于“致良知”的相关论述: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眼法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从上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生经过常年的砥砺、体悟和总结,此时开始用“良知”来概括和表达他“心学”的最本质的内容。

增城祭祀祖先

王阳明先生的五世祖王纲,死于苗贼之难,朝廷后来在位于广州以东增城建造一座庙堂来纪念他。

这一月,当地官吏重新修缮了王纲的祠庙,王阳明先生决定前往谒祠奉祀。前往路途中,正好路过好友湛甘泉先生的旧书庐,一时间王阳明先生多有感慨,便题诗于墙壁道:

我祖死国事,

肇礼在增城。

荒祠幸新复,

适来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

念言思一寻。

苍苍见葭色,

宛隔环瀛深。

入门散图史,

想见抱膝吟。

贤郎敬父执,

童仆意相亲。

病躯不遑宿,

留诗慰殷勤。

落落千百载,

人生几知音。

道同着形迹,

期无负初心。

(原题为《书泉翁壁》)

王阳明先生又题湛甘泉旧居道:

我闻甘泉居,

近连菊坡麓。

十年劳梦思,

今来快心目。

徘徊欲移家,

山南尚堪屋。

渴饮甘泉泉,

饥食菊坡菊。

行看罗浮云,

此心聊复足。

(原题为《题甘泉居》)

关于王阳明和湛若水的交往,此前由于政见立场的不同,二人一段时间里也是疏于联络。但是再度回顾年轻时候结交下来的这段情谊,如今路过故人旧居,王阳明先生难免要感慨万分。

鼓励学友安顿后事

在写与钱德洪、王畿的另一封书信中,王阳明描述了当时的状况,写道:“从书信来观,得知你们近日学业大有进步,真的是叫我喜慰!另外余姚、绍兴诸同志又能相聚切磋提高,他们奋发兴起,日勤不懈,阳明学的昌盛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迹象,我高兴得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另外,此间地方悉已平靖,虽然还有二三个大贼巢,它们横跨两省,盗贼的根株渊薮,的确是不除不快,我决意将其也一举除剪,所以又要再迟留两三个月。这件事一旦完成,旬月间便可以踏上归途了。王守俭、王守文我的两位兄弟,他们近来对我的儿子王正宪承夹持启迪,想来王正宪也有所进步。再说王正宪尤极懒惰,如果不痛加针砭,他的这些毛病是不能轻易就改正的。父子兄弟之间,情既迫切,责善反难,要改变这一状况还要依靠师友之间的提携和教导,我当然知道你们平日骨肉道义,感情甚笃,我在这里就不再多唠叨了。”

王阳明先生在上信中写出了对归乡的热切与期待,但是最终不幸逝世于归途之上,读到此处实在是令人伤怀。

终焉:此心光明复何言

这个时候,王阳明的病情日趋恶化。有文献记载道:“自至广城,又增水泻,日夜数行不得止。至今遂两足不能坐立。”王阳明先生的疾病主要是早年罹患过的肺病复发,加上路途颠簸,又患上了严重的水泻,身体状况自此是越来越衰弱,在平灭了思州和田州的贼徒后,他归心似箭地行走在返还故乡的途中。

从这里看得出来,王阳明先生此时的心情还是非常愉悦和期待的。

在归乡途中,在王阳明与同志们的会谈中亦能体察到他的打算,那就是他打算归田静养,体悟心学。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没来得及实现。

天下能有王阳明这么伟大的人物实属幸事。十一月二十五日,王阳明越过梅岭到达南安。正要登船的时候,南安推官门生周积来见,王阳明从凳子上直起身,咳喘不停,缓慢地问弟子道:“近来进学如何?”

周积以政事繁忙有所荒置作答,然后问王阳明身体是否有恙。

王阳明说:“我的病势已经回天无力了,之所以现在还没死,依靠的是体内蓄积的元气。”

周积退下之后赶紧迎医诊药,为王阳明先生诊疗。

二十八日晚,停船靠岸,王阳明问:“我们现在到哪里了呢?”

在旁边侍奉的人答道:“青龙铺。”

第二天,王阳明召周积进得病榻跟前,过了很久时间,睁开眼睛说:“吾将去矣!”

周积顿时流下了眼泪,问王阳明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微笑着说:“此心光明,复何言尔?”

话刚说完,王阳明先生便瞑目而逝,时间是二十九日的辰时。这样一代百世殊绝的伟人至此阖然与世长辞。

呜呼哀哉!

殁后际遇

赣州兵备官门人张思聪亲自在南野驿迎接王阳明遗体到来,以广州布政使门人王大用所赠美材制作寿棺,紧接着周积在南野驿的中堂为王阳明沐浴衾敛如礼。

十二月三日,门人刘邦采前来奔丧,张思聪与官属师生设祭台,放王阳明遗体入棺。第二日,舆榇登舟。士民远近遮道,哭声震天溃地,舟所过之处,门生、军民无不前来拜祭,其场面十分壮观!

嘉靖八年正月,发丧于南昌府。正月初六,王阳明的灵柩抵达弋阳县。钱德洪、王畿带领王正宪俱来奔丧。

二月庚午,王阳明的灵柩抵达故里越城。

二月四日,王家后人与门生在中堂祭奠王阳明的灵柩,开始治丧。妇女在门内哭泣,孝子王正宪带领弟弟王正亿以及亲族子弟在门外哭泣,门生在幕外哭泣,早晚按照当时礼仪祭奠。每天门生来吊唁的有一百多人,有的人从王阳明初丧到最后下葬都没有回去,书院和诸寺院聚会就跟王阳明在世的时候一样。

十一月,葬王阳明先生于洪溪。十一月十一日出殡当天,门人会葬者千余人,以及生前好友、附近的官员,都赶赴王阳明先生绍兴的家乡,众人莫不扶灵柩而恸哭。四方来送葬的人无不交涕悲恸。

当时,礼部尚书桂萼因为与王阳明私怨颇深,于是给皇帝谗奏王阳明先生聚集弟子门人私底下倡导邪说,应该查禁,决不能姑息。此时由于朝中对王阳明丧事有不同的意见,承继爵位和赠予谥号等各项礼仪都没有实行,而武宗皇帝此时却下诏禁止阳明学。

得知此消息后,在朝廷为官的黄绾立刻给武宗皇帝上疏进行商榷,然而可惜的是黄绾的建言根本没有被皇帝采纳。与朝廷的态度大相径庭的是,阳明学自此却日益得到发扬光大,在中华神州大地星星之火燎原开来。

嘉靖十一年(1532),王阳明门人方献夫纠集同志会于京师。自从王阳明去世后,桂萼之流在朝学禁方严。薛侃等也因此获罪遭到贬谪。黄绾、程文德、黄宗明等四十人也赶来聚会。嘉靖十二年,门人欧阳德合同志会于南畿地方。

嘉靖十三年(1534)正月,门人邹守益于安福建立复古书院;三月,门人李遂于衢麓建立精舍,以祀王阳明先生;五月,巡抚贵州监察御史王可,于贵阳建立王公祀,立碑作记。其后,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很多纪念王阳明先生的王公祠,虎溪精舍、文湖书院、阳明祠、仰止祠、明经书院、寿岩书院、混元书院、连山书院等,不胜枚举。

之后通过讲学和建祠来祭祀王阳明先生的门人同志越来越多。如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在南京姑苏刻王阳明先生《文录》;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曹煜于九华山建立了仰止亭,以祭祀王阳明先生。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张景、提学佥事徐阶等重新整修天真书院,设立祀田祭祀;门人礼部尚书黄绾作碑记。嘉靖十六年(1537),门人周汝员于越地建立新建伯祠堂。

嘉靖四十五年(1563),王阳明的生平著文被刻成《阳明文录续编》。

第二年,即隆庆元年正月,新继位的皇帝穆宗下诏,对病故大臣有应得恤典赠谥而未得者,给事中御史上书议奏,如是写道:

故原任新建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阳明),功勋道德,宜膺殊恤。

五月,皇帝下诏赠王阳明先生为新建侯,谥庙号文成。

隆庆二年(1568)六月,王阳明先生的次子王正亿袭新建伯一爵。到万历十二年(1592),神宗在位时期,下诏以新建伯王阳明从祀孔子庙祀。

小结

王阳明先生平定思州和田州二州,在返乡途中不幸仙逝。此正所谓是到了他“功成名而身退”的时候,然而王阳明先生却不幸撒手人寰。此时王阳明先生在武功方面已经取得了大成,在文化教养方面,其思想体系亦日臻完备。王阳明先生之学说,以良知为宗,经文纬武,已经如此,想必王阳明先生此生也了无遗憾了吧!

岑猛,明广西田州(治今田阳)土官,字济夫。正德三年(1508),袭父职为土知府。七年,参加镇压江西华林起义,迁指挥同知。嘉靖四年(1525),明政府以其屡侵邻部,不听征调为由,命都御史姚镆率兵进击。他逃匿归顺州(今广西靖西),此间被杀。

姚镆,字英之,浙江慈溪人。明代名臣,著名军事家。先后授兵部左侍郎,礼部主事。多次奉命平定南方叛乱,著有《锦囊琐缀》八卷等。

今建德市。

日文版本为“忠”。为错讹。

今衢州。

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原文为“删”。

此句中文版本多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由于日语中“亦复”一词读作“mata”,写作“复”或者“又”,因此原作者判断为七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