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阶段:需求分析
(1)鉴别评估的利益相关方。谁是利益相关方?他的角色是什么?
利益相关方可以是:受益群体、捐赠人、资助机构、执行机构、评估方、专家、政府、公众。
角色可以是:发起评估、评估相关决策、评估报告读者、评估调查对象、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审。
(2)资源梳理。评估需要什么资源?如何获取资源?
资源需求:成本预算、资金、时间、相关项目经验、专家顾问。
获取途径:资助、政府购买、工作网络。
(3)评估目的。评估结果使用方式有哪些?评估本身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评估中的伦理?
评估结果使用方式:合规审查、项目发展的决策辅助、基础研究、倡导。
评估过程:加强利益相关方的联系,提供多元尤其弱势群体发声渠道。
(4)文件管理。评估中的职责与权利是什么?评估工作如何进行?
责权划分:评估建议书、评估协议、合作机制备忘录。
工作内容:评估工作计划、评估指标框架。
2.第二阶段:评估
(1)确定评估内容。项目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如何确定?
项目描述:项目模式、因果链、项目逻辑框架/变革理论、项目实施、项目变更。
项目范围:项目活动、项目产出、项目成果。
确定方式:项目报告、项目档案、访谈项目发起方、访谈执行方、访谈受益群体。
(2)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项目的针对性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针对性指标:在项目评估通用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项目设定。
确定方式:项目报告、项目档案、访谈、文献检阅。
(3)数据收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管理数据?
数据收集:项目档案、抽样问卷、电话访谈、实地访问、小组座谈。
数据管理:数据编码、数据备份、数据安全。
(4)数据使用。如何用数据说明事实?如何用数据说明观点?
事实:描述统计、图表辅助、访谈记录。
观点:比较法、因素分析、元分析。
3.第三阶段:报告
(1)报告撰写。报告的格式是什么?
格式:固定格式、评估发起方指定。
(2)报告评审与修改。谁应该参与报告修改?需要做什么工作?
参与者:同事、被评估方、专家、其他利益相关方。
工作:同事审阅、被评估方反馈、专家咨询、补充材料。
(3)报告发布。如何发布报告?如何确保报告可及性?
发布:研讨会、发布会。
可及性:印刷、出版、摘要单页、在线下载。
总的来说,要真实全面了解家族慈善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专业的评估不可或缺。组织对慈善项目的评估,以下三个要点必须考量:
首先,清楚地了解和判断所涉及的合作伙伴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现有能力以及可以协调或撬动的具体资源。尽量利用和提升现有监测体系,将评估带来的额外负担降至最低。
其次,让利益相关方都可以有效地参与到评估过程中,保障家族慈善资助方、受助机构、终端受益人群等各方都可以从评估中受益。
最后,由于评估费用可能相当昂贵,在制定评估计划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什么?是单独的一项资助,还是一组拨给类似项目的资助,或是一组目标相似的资助?是家族慈善的战略层面,还是慈善项目的运营层面?二是评估适用什么样的强度?包括需要采用标准的严格程度、评估所需要的监管力度、选择内部专业人员还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估。
(1) Grantmakers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Assistance Group.Systems Grantmaking Resource Guide[EB/OL].2016.
(2) 亚洲开发银行.制订设计与监测框架指南[M].2006-03.
(3) 引自笔者2017年对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海先生的访谈。
(4) Liza Culick, Kristen Godard, Natasha Terk. The Due Diligence Tool for use in pre-grant assessment[Z].Grantmakers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2004-12.
(5) 弗雷德·赛特博格,柯尔邦·S.威尔伯.基金资助工作基础指导大全[M].益公益交流中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6) 编译自DAC CRITERIA FOR EVALUATIONG DEVELOPMENT ASSISTANCE(《评估发展援助组织DAC准则》)。
(7) 更多关于CIPP评估模型的信息详见https://wiki.mbalib.com/zh-tw/CIPP%E8%AF%84%E4%BC%B0%E6%A8%A1%E5%9E%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