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以前,国内年度最大捐赠纪录保持在亿元量级,捐赠形态以现金、房地产或物资为主,亿元捐赠者主要来自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捐赠用途以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等“托底”类慈善目标为主,捐赠对象多是政府、官办慈善组织或大学基金会。对于捐赠使用管理和项目效果,多数捐赠人没有特别要求。
很多华侨和东南沿海一带“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是早期大额捐赠者的代表,他们的捐赠以“回报家乡”为主,有些兼有提高、改善政商关系或遵从宗教信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慈善家代表有朱孟依、王健林、曹德旺等人。
曹德旺的早期捐赠: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
因纪录片《美国工厂》备受关注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慈善家之一。他的捐赠经历跟商业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成长和转型过程。
据可查资料,福建企业家曹德旺的第一次捐赠是在1983年。他十分爱戴的小学老师希望他捐款换掉学校里的破旧桌椅。当时他刚刚承包福清县高山镇高山玻璃厂,还没赚到钱。但他二话不说,借款捐了一批桌椅,并拒绝了老师在桌椅上为他署名的回报。高山玻璃厂赚钱后,他开始为当地修路、捐建公共设施和维修寺庙。
随着企业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加,曹德旺的慈善捐赠额逐年提高。20世纪90年代,他的单笔捐赠金额开始以百万计: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他亲自飞往武汉洪灾区考察,决定个人捐出300万元。同年,他也向闽北灾区建瓯市捐200万元。2004年,他先后捐出1300万元,用于在福建修建多条道路;2005年捐300万元用于高速公路拓宽,捐600万元修建福清高山中学科技楼;2006年他与福耀集团员工捐出247万元,用于重建被洪灾冲毁的闽北小学教学楼;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曹德旺助学金”,承诺连续10年每年捐款150万元;2008年捐赠2000万元用于汶川地震救灾。
除了这些公开捐赠,曹德旺还在家乡福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基础设施,却请求媒体不要报道;他还曾自掏腰包为毗邻福清的平潭县程坑村40户人家兴建新村。
这一时期,曹德旺的慈善捐赠具备典型的传统慈善特征:带有朴素的利他情感,低调不张扬,回报家乡社会、救灾济困,没有明确规划和回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