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岳1924:神奇的五色圣山

第二章 周围的风景

字体:16+-

圣城的周围风景独特,整个地区的农产品也很丰富。不远处就是龙门,距离这儿约有120里。龙门是一个峡谷,伊河由此向北汇入洛河。

峡口两侧山壁的坚硬岩石上有众多开凿的洞窟。洞窟内陈列着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佛像,其中一尊巨大的佛像在洞外依山雕刻而成。美丽的风景到处都可以看到。温泉也为周围的地区增色不少。

但是我们必须抵抗风景的**,特别是要摒弃佛教对我们的**。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研究更为本土化的道教,尽管它也受到了来自印度的影响。就连少室山下都有佛教寺庙少林寺,可见这种影响之大。达摩始祖曾住在少林寺,他在印度被称为菩提达摩,是那儿的第28任,也是最后一任祖师,大约在公元520年移居中国。他似乎一生都在苦修,因为据说他曾坐在这里盯着一块石头沉思了九年,然后去世了。前些年,在一个倒塌的亭子中还可以看到那块石头,据说上面还有他的影子,这可真是一个奇迹!这块石头仍在被展示给虔诚的信徒看。我没有见到这块石头。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对这个背井离乡的僧人表示怜悯,可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列于五帝之首的伏羲,据说他的墓就在中岳的东北部。

伏羲以两个重要发明而著称:婚姻和音乐。在他之前还没有稳定的婚姻,没有悦耳的旋律,只有不和谐的噪音,那么他生活的时代又有多么遥远呢?

伏羲还教会他的人民如何捕猎、打鱼、饲养牲畜。据说,受到一只乌龟壳上花纹的启发,他创立了用虚线和实线组成的八卦,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具体表现在后来出现的一本奇书《易经》之中。据说他发明了某种历法,甚至还说他教会人们如何烹调食物。

不过,我们不必去过分关注周边的地区,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岳山脉本身上吧。

稍近,则岭壑开绽。逼入,则崚嶒参差,或齐雨云屯,虚谷霞蒸,掩映前后,方见层峦叠巘,不可穷际。登其岭,周遭俯瞰,峰络岭联,峻峻如吐蕊。南多悬崖,北多峻岅,东多断桥,西多重嶂,居中最高曰峻极峰,顶像幢盖,敞平开朗,左右主峰争奇斗巧,拱向环拥。

谁会说我们这位18世纪的旅行家没有诗情画意呢?

在这块高地上吟诵“嵩山进香诗八首”非常合适,它实际上是《诗经·大雅》里一首颂诗的第一节。

这节诗的内容如下: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这块高地正是环顾其他山峰“争奇斗巧”的绝佳位置。

首先是华盖这座黑色的山峰,从那里向北望去,可以看到“远处一条若明若暗的天际,下面的村庄就像是蚁丘”。是的,不远处就是中国的忧患——黄河,我们则站在分水岭上。嵩山与黄河之间的山坡上有许多墓碑,其中有些非常华美,标志着一些伟人的陵墓,或是通向这些陵墓的道路。这些土丘,以及那些无忧无虑地在其周围耕种的农夫,使我们想到,早在汉代,“一个人如果从帝陵偷走一捧土,他就会被处死。皇帝会觉得这样的处罚太轻而大为震怒”!

华盖峰在靠近峰顶处耸立着一个用于封祭的祭坛,还有立于周代的一块石碑。封是用来祭天的,在山顶上堆一个小丘来象征上天的崇高;禅是用来祭地的,在一座矮山上平整一块特定的土地来象征地的范围之广。

许多个世纪以来,深深的玉井让参观者了解到人们开始崇拜这座山的准确地点。同样,中天池是在岩石中开凿而成的,清凉、纯净的池水成为许多短诗的主题。那块洗衣石似乎跟诗歌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它平整而光滑。秋天的深夜,从洗衣石会传来玉女捶洗帛衣的声音。这位姑娘住在一个洞穴里,后来她的名声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汉武帝是个欣赏美丽少女的行家,因此他专门爬上了这座山。他从一个窗户里首次看到了这个美丽的玉女,那扇窗户至今还在。难怪这个洞穴还吸引了其他的隐士,其中有一个人和那位杰出的皇帝重名,可是他却怀有伏尔泰的精神,故意要戳穿众多故事中虚幻和真实的部分,以此来驳斥所有超越了物质的东西。为了要跟这位讨厌的无神论者作对,张道陵带着一套圣书隐居于此,后来得道成仙。但除了住在这儿的此类人物之外,石屋也很值得一看,而且它还可能成为一个舒适的消夏别墅。

西北方向是一个水池的废墟,这个水池开凿于北魏。据说有一个皇帝在这里斋戒了七天,然后和皇宫里的数百名宫女一起升天,他们全都是靠紧紧抓住龙须而升天的。关于这个传说,一位评论家认为:“很难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假,现在剩下的只有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一座破败的古庙和几个贫穷的僧侣。想象一下皇帝驾到时的壮观景象吧——雄壮的音乐、宫女的歌声、翻越山脊时车夫的喧哗。现在除了叽叽的鸟鸣,什么也听不到了。”

宏伟的中岳庙。照片的最前面部分就是用于帝王献祭的祭坛。盖洛 摄

龙须的故事好像是刘向《列仙传》中传奇故事的变异,这个故事与黄帝有关(他曾是这一带的统治者)。一条长有胡须的龙飞来接黄帝上天,他的所有随从都想利用这次唯一的机会,在龙将要起飞的时候都抓住了龙须和黄帝的弓,龙须被拔了下来,弓落到了地上,这个小小的计谋落空了,黄帝的随从们郁郁寡欢地留在了后面。

另一个隐居之处名为丹灶盆。唐代的时候,一名道士住在这里炼丹,而炼丹需要极为安静的环境。有一次他有急事,就安排一个人去看守丹炉,并叮嘱他一定不要说话。可是那个人后来睡着了,醒来的时候,那人发出了一声惊叫,容器立刻破碎了。“被人看着的锅不会沸腾”——这句成语是多么灵验啊!一位儒家评论者还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只是浅薄地想通过克制欲望和培养正确的思想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他的身体状态往往只会每况愈下。

至于玉镜峰这个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从山脚下能够看到一个玉镜飘在空中。这样的传奇故事在各个地区并不罕见;一个本地人非常诚实,据他说,虽然文人、著书人、说书人都坚称那面镜子非常明亮,人们都不敢正眼看它;还说那镜子像秋月一样耀眼明亮,然后逐渐就像晨星那样暗淡下去,但他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面镜子。

听到了这些否定的话之后,我们就从吴氏所刻之九金人辑本中摘录了一首元诗,这首诗的作者是遗山:[1]

玉镜见何许,今旦东山陲。

积雨洗昏霾,旭日发光辉。

光辉夺人目,滟滟如动移。

初如秋月圆,渐如曙星微。

曙星不能久,并与晨露晞。

此镜从何来,造化秘莫窥。

山精或宝气,恍惚令人疑。

谁为问岳祇,山英会有归。

不生申与甫,瑞光从而为。

我们的结论是,这首诗的描述几乎道出了这面镜子的真相:它具有彩虹或者海市蜃楼的某些特点,只能在雨后太阳初升的时候出现,而且很快就像气球一样升空消失了。于是我们不再怀疑那个被称为魔镜的东西。

万岁峰的另一个名字叫帝王峰,可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汉武帝来此游览。这位帝王于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6年在位。跟西班牙的哈德良[2]一样,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建设者,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宫殿。嵩山的声誉如此卓著,以至于他把精力都集中在这里,想要修炼成仙。于是便在这里献祭并斋戒,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的随从想讨好他,就在墙根制造神秘的声音,还在城墙上留下脚印,他们告诉汉武帝,这些都和神仙有关。因此,他决定筑一座高台,在上面建造一个亭子,用他听到过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来为它命名。可是,当他向手下的高官陈述自己的计划时,这些官员小心翼翼地用沉默来自保。2000年以后,研究这一山脉的地理学家对此表示怀疑,指出,“万岁”一词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广为人知,即使他真的在这里用了这个词,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自从武帝遇到一个以菖蒲为食的仙人以后,遇圣峰就声名远扬了。这种“甜味的菖蒲”已经被确认为学名是Acorus calamus的植物。农历五月初五龙舟节的时候,人们会把菖蒲的叶子做成宝剑的形状,挂在门楣上来辟邪。

那位神仙坚称,他就是因为以菖蒲为食才成了仙,菖蒲可以让任何人长生不老。汉武帝也在这里建了一座宫殿,吃了两年的菖蒲,可依然没有成仙。令他失望的是,一位村民在劳作的同时坚持吃菖蒲,最后竟然成仙了。尽管如此,汉武帝在位长达54年,他应该没什么可抱怨的。他认为这种香草利于长寿,我们的怀疑也许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令我们西方人非常好奇的是,一个人在这里住了30年,竟然不经检验就抛弃了自己的猜想,这个理论居然会在无人检验的情况下重复了200年。就在当地的一块石碑上,载有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说食菖蒲的那个人让汉武帝相信,这种香草是治疗胃痛的一种良药!

这个汉武帝是中国漫长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首都建造了两个巨大的铜人,每个铜人手中都有一个大碗,用来承载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他希望神灵能赐给他这种仙药。他在宫廷里建造高楼,以便与神仙们建立联系,无数的男女术士纷纷前去为他效劳。我们高大的无线发射塔暗示,汉武帝当时就试图接收过那种听不见的声音!

人们在这儿发现了带有龙形图案的瓦片,说明这些庙宇肯定是某个皇帝建造的。这些常见的帝王标志证明了一场信仰的革命,尽管这种革命实际上难以觉察,但它却是真实的。这座中央山峰曾一度是皇家和国家崇拜的中心,现在这儿还有很多废墟和传说,可是拜神的人却非常稀少。

三条道路中有一条依然被称为御道。有个地方依然标明是汉武帝用权杖击打岩石的地方,当时眼前的一切显然让他非常兴奋,因为山里的鸟儿在空中盘旋,欢声鸣叫,欢迎高举如移动的森林般各种旗帜的队伍。现在,鸟儿依然四处飞翔,而御道上却人迹罕至,只能看见打柴采药的村民。汉武帝的随行队伍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包括一名生性滑稽的东方(朔)。有一次汉武帝成功地制成了一粒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正要服用,东方请求先检查一下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他一拿到仙丹就马上放进嘴里,并向皇帝保证说,它的味道真的不错。受到侮辱的皇帝命令他马上把仙丹吐出来,否则就立即砍下他的头。他却反问,如果砍头的话,仙丹延命之说岂不谬哉?

提起白鹤峰,人们还记得吴中(Wu Chung)[3]曾在这里住过多年。他经常听到一块巨大的岩石发出响声。有一天,那块岩石裂成了碎片,香气四溢。一切恢复平静以后,他发现那儿竟有许多圣书等着他去阅读。这可能是为了诗意地补充下面这个平淡的故事。当秦始皇决定与过去决裂,开创一个新时代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旧书都收集起来予以销毁。(从戴克里先[4]到爱德华四世,[5]一个又一个君主都曾经试图这样做。)可是孔鲋及其门徒襄把搜集到的大量书籍运到了嵩山,并用墙封了起来,希望有一天这些书能重见天日。很可能是某次地震破坏了那堵墙,露出了古代的宝藏,中亚近来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宝藏。

虎口峰被认为是一个躲避秦始皇焚书,保留其他书籍的仓库。李筌发掘了这些书籍,经过仔细研究,他除了得知放慢呼吸可以制怒和过一种纯洁的生活之外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他意识到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就把这些书装在一个玉匣里,开始四处拜师。他在骊山看到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在烧一棵树,就恳求她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她说“火生于木”,原来她正试图消除邪恶的根源!她收李筌为徒,然后从袖子里取出一个瓢,让他用瓢从池塘里取水。令李筌吃惊的是,那个瓢太重了,他根本拿不动,结果瓢沉入了水中。回来道歉时发现,他的师父已经消失了。

三鹤峰位于嵩山的内室。李筌就住在这里炼丹。他在东峰得到了一套书,里面记载着鸟兽的语言。这样,他就可以与鸟兽对话了,还可以听懂鸟兽之间的谈话。他深深沉溺于道教,所以在他去世时,东岳之神立刻向玉皇大帝报告了此事,并请求安排李筌去给他当100年的文书。这中间有些让人迷惑的地方。在《说嵩》第十三卷第一章中,提到了李筌从这个山峰升上了天空。李太白的名字在书中并没有提到。这些故事激怒了所有的儒生,他们认为李太白一辈子都是诗人,具有所有的才华以及与这些才华相伴的所有恶习。“一个拒绝乘坐皇帝游船的人怎么可能会去做一个土地神的奴仆?”可是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想起,这位多情的诗人是在醉酒之后失足掉下船淹死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进入仙界他都不配!

玉人峰以前离山顶200级台阶处有一座中岳庙,庙里不但有彩色的神像,还有一个5寸高的玉人,晶莹剔透,完美无瑕,不像是出自凡人之手。它就是中岳神的模样。这个神像经常消失,可往往在10天以后又出现了。地方志中这样写道:

今庙中既无玉像,而自隋以后竟渺无传闻。岂像终隐而不出耶?古宝沉沦可谓喟然。

玉女峰不太远,道士们列出了一大群经常登上这座山的少女。她们被分为青腰、六戊、神丹,等等。其中有一个名为思精,始终穿着青色的衣服;另一个被称为太元,喜欢穿黑色的衣服;赤杰穿朱红色衣服;常阳当然是穿黄色衣服——这种颜色正是这座圣山的神圣颜色。所有关于这些少女的故事都让学者们感到困惑,他们似乎无法确定这儿是否真的有过这样的少女,最后他们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如果有的话,她们也是妖怪的化身。

一再谈论玉女和玉人会让西方人感到困惑,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所说的中国玉是一种绿色、白色或浅绿色的矿石,主要产于土耳其斯坦、帕米尔高原和西伯利亚。刚挖出来的时候,玉是一种柔软的纤维状物质,可是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它很快就会变硬。中国人把它视为“天地的精华”。我在甘肃的肃州曾遇到过专营玉器的珠宝商,尽管现在北京已经成为玉器雕刻加工的中心。在整个中国,玉的地位就跟钻石在美国的地位一样。我们在谈论钻石纯洁性的时候,汉人的子孙已经把玉石变成了纯洁的同义词。因此,选择这种材料雕刻神像是对纯洁的宣扬,经常佩戴玉质饰品可以提醒人们在言谈举止中要始终保持纯洁。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些联系,汉武帝才给山峰取了这些名字,来纪念纯洁的男人和贞洁的少女。

这些山峰中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观香峰,因公元前6世纪周王的一个女儿而得名。为了求得长生不老,她和哥哥来到这里。他们住在两个山洞里,通过一个地下通话筒进行联系。从来到这里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山洞,也没有再见面,只是通过声音彼此安慰。事实上,地方志中记载,她来这里的时候,她哥哥已经去世多年了;可是,也许这是另一个哥哥,抑或是她的真诚不但使自己获得了永生,还让她的哥哥复活了!后来,当地的农民甚至挖出了通话筒的残片!

群山依然耸立,可是庙宇却消失了。许多个世纪的宗教虔诚使得人们用神龛和祭坛、亭台和石碑装点了整个中岳山脉。在蒙古人执政的元朝,嵩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用一个中国人愤怒的话来说,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来建造庙宇,总数达到了3600座。当然,随着异族征服者垮台,他们所保护的东西就没有得到人们的妥善保管,现在实际使用的庙宇已经屈指可数。在蓝色的爱琴海,拔摩岛上仍然保留着几十座教堂,里面保存着各个时代僧侣们所完成的多幅绘画;不过人们已经不再前去那儿朝圣。但愿人们的心中会有一种更真切的信仰,无论是在西亚还是在中国的中心。

中岳嵩山脚下中岳庙庭院内的菩萨长廊

中岳嵩山跑马脊上的“老奶奶”香客。盖洛 摄

[1] 即元好问,号遗山。

[2] 哈德良(76—138)是最有教养和艺术家气质的一位罗马皇帝。他的祖籍是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城市,因聪颖过人而被指定为帝位继承人。他在位时重建了罗马的许多著名建筑。

[3] 似应为刘居中。

[4] 戴克里先(Diocletian,244—312)是一位罗马皇帝。他与马克西米安同为皇帝,来共同治理罗马帝国;他还在帝国内带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5] 爱德华六世(Edward VI,1537—1553)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唯一的儿子,1537年亨利八世去世之后,他即继位,先后在萨默塞特公爵和诺森伯兰公爵的辅佐下担任英国国王,因患结核病而于1553年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