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明永冰川的山路上,司机扬了扬下巴,说:“我小时候,冰川在那脚下呢。”他的视线朝后看去,大致落在村口那么低的地方。大约因为是工作日,景区没什么人,我们爬山的途中安安静静,只有林间疏漏的阳光,在栈道上跳跃。冰碛近了,酷似黑色的矿层。螺旋状的阶梯简直无穷无尽,每次都觉得上面那个转角过了就是终点了……但一转比一转高,根本看不到头。到了最后一个大平台,我们停下来休息,眺望卡瓦格博脚下的冰川。
从1987年到2000年,来自日本、中国、美国的登山队多次试图登上卡瓦格博的峰顶,均告失败。1991年,由17名成员组成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海拔5100米的三号营地全部遇难。至今,卡瓦格博的重要山峰均没有登顶成功的记录,也不再允许攀登。
我想起罗伯特·麦克法伦在《心事如山》中写到的:
……曾经有一次,我试图和外祖父讨论:为什么他爱身处高山,为什么他花费一生,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去努力攀登那么多的峰顶。他并不真正理解我的问题,或者甚至不认为那是一个问题。对外祖父来说,高度对他的吸引力,超越了解释,或者根本没有解释。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他的问题,就是说探索空间——到更高的地方去——是人类思想中天生的冲动。法国空间和物质哲学家加斯腾·巴彻拉德认为,对于高度的渴望,是普遍的本能……跳跃是喜悦的基本形式……
有关高度的褒义词深深植入我们的语言,因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中……“擅长”(to excel)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升高的”或者“高的”,“优越性”(superiority)来自拉丁语中的“比较级”(excelsus)……高尚(sublime)起初的意思是“高耸的,卓越的”或“向上抬起”……
我记得当时读到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高度作为褒义词深深植入我们的语言,到底又是怎么形成的?”
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人类语言中的方位系统是我们最早的理解世界的模型。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如今当我们说“一段感情走到了尽头”,背后的隐喻是:感情是一个矢量,一条带有方向的线段。
一个猜测出现在我脑海:由于自原始时代起,人类青睐洁净、光明、干燥等基本生存条件,因此向上、向高处去——拼搏、跳跃、攀登,暗含着“生本能”的需求。相应的朝低处去、朝深处去——躲藏、埋葬、平息,则映射“死本能”;这是刻进我们基因里的两种截然相反却又同时存在的欲望。
负面含义的下、低、矮,其实指的是一种比较级的低矮,指的是“与高相比而言的”的较低、较矮、较差。但是,当最低的、低到极致的深,深邃,深远,深渊,深孔出现的时候,它的寓意也就滑向另一个褒义的极端:比如洞穴最深处,太平洋海沟的最深处,黑洞最深处……它又成了另一种令人着迷的、神圣的景观。这就好像在洞穴探险、海底潜水中,下到更低处去,深处去,更深处去,也是另一种极致与探索。在这样的框架下,我试图冒昧地阐释“高山为什么吸引人”。因为它代表一种极致。它是反日常的,反庸碌的。它代表未知的、未抵达的——最高的山,也等于最深的洞穴、海沟、大洋底。
纵观从猿以来的智人进化史,高山一度令我们的祖先敬畏、恐惧,被看作邪恶鬼魅的、不可接近的存在;试想在石器时代,果腹尚难,谁也不会特意要去登山、探洞、潜海,“挑战自我”。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意识形态转变,人类的自负如核爆般膨胀,看待自然的眼光发生了变化,才有了“攀登”“征服”“深入”之类的话语建构,并渐渐被赋予某种心理投射,甚至被消费主义所利用。但高山、深海,本来都只是纯粹中立的自然存在。
我站在牺牲者纪念碑面前,眺望雪峰,几乎感到一种冷酷的壮美,粉霞尽染千秋。远在还没有智人的世代,它就已经在那里了。直到人类毁灭殆尽的世代,它依然将在那里。
不是雪山像神,而是雪山即神。
朋友们打算继续向上,而此前对于高度的思考让我有些疲惫,以至于突然对没完没了的阶梯失去耐心,只想留在原地休息。她们走后,我独自坐在平台的长椅上,喝了几口咖啡,对着荫翳的冰川,觉得此刻很像某个电影的落幕,需要背景音乐,挑了很久,选中了一张专辑,名字叫Sutra,意思是“经文”,其中最爱的这首Deep Peace,歌词改编自传统的苏格兰盖尔语祷文。我躺在长椅上,视野中只剩下天空与冰川。单曲循环几十遍后,不知不觉在脑海里试做歌词的翻译:
涌浪致你
长空致你
净土致你
深深的平静,深深的平静
眠石致你
流风致你
群星致你
深深的平静,深深的平静
……
火焰纯红致你
银月纯白致你
青草纯绿致你
深深的平静,深深的平静
歌声让我彻底陷入一张旧沙发般的柔软:时空深深地塌陷了,凹下去,留下那个久坐的体重的弧度,不再回弹。
想起了苏格兰高地的黄昏,枯黄的牧场,直抵海边悬崖。在那里,一条溪流变身瀑布,像一个跳海者,坠入大西洋。那种义无反顾,酷似过去自己一个人旅行的心情:时常孤独难忍,又甘之如饴。
朋友们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我等待着,从未如此耐心,甚至并不渴望她们真的太早回来。
这是生活中少有的,对终点和结果,完全放弃执念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