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制胜法则就是攥紧了手中的驯兽皮鞭。
FBI的交际自控训练——猎取人脉圈子
FBI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只有不断扩大人脉,才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因此他们不断训练此类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交际面更广。在众多的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将总统当成自己的最好朋友。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FBI真的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前FBI局长弗里赫说过一句话:“提升人脉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别人的权力越大,对自己提升人脉的帮助就越大。而将自身人脉提升至极致的人只有总统一人。”
可能很多人都在怀疑,FBI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让总统“为之倾倒”的呢?其实,FBI在这方面有很多实例可以证明,最典型的就是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交往。
在尼克松任职期间,五角大楼发生了一起军事机密泄露案件。在尼克松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召集国防部长、国会议员以及FBI局长一起讨论处理方案。为此,尼克松征求大家对这件事的意见,结果人们碍于事件的重大都不说话,最后还是FBI局长说:“总统先生,据我初步分析,军事机密很可能经由内部人员之手泄露出去的。”这句话一出口,立即招来了大家的鄙夷,国防部长甚至当面批评了FBI局长的草率判断。不过,FBI局长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要求由他们来接手这个案子,尼克松同意了。
由于案件涉及了美国高层太多人的切身利益,导致调查开展得非常不顺利。一天,国防部长和副国务卿找到了FBI局长,让他停止调查并揶揄他根本查不出真相。FBI局长意识到问题有些蹊跷,于是连夜将这个信息告诉给了尼克松。尼克松听完之后也目瞪口呆,不过他很快又镇定下来,对FBI局长说:“你尽管放心去调查,我会帮你扫除一切阻力。”FBI局长心里有了底,因为总统还是信任他的。很快,FBI通过调查发现军事机密泄露案件和一个国会议员有牵连,尼克松得知以后认定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泄露事件,而是一个有组织的内部泄密案件,于是授权FBI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对调查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并专门开设了一条秘密专线和FBI联络。
后来,尼克松在会上公开发表了讲话:“为了尽快调查出泄露军事机密的真相,从现在开始,所有人员一律要协同和配合好FBI的调查工作,如有阻挠调查工作者,将严惩不贷。”国防部长和副国务卿听了之后,立即乱了阵脚。FBI经过半个月的调查终于让真相浮出水面:国防部长和副国务卿被一个境外组织收买,将美国先进的战斗机的资料卖了出去。
这件案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告破,除了FBI自身的办案素质之外,最主要的还要依赖于总统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总统的支持,FBI不仅在调查中要遭受重重阻力,恐怕其自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那么,FBI究竟是如何猎取到总统这个重要的人脉呢?
第一,赢得总统的信任
要想和总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要先获得总统的信任才行,因为信任是良好关系的基础。因此,在五角大楼机密泄露事件发生后,FBI马上站出来进行分析,让总统发现了FBI与众不同的气质,对他们自然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才授权FBI专门负责调查此事。
第二,通过总统扩大人脉。
只有借助强权人物才能增强自身的人脉。所以,在和总统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就能够顺利地借用总统的人际关系。有了这一层关系,FBI在日后的调查取证中,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渠道支持,将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办案进程。
第三,获得总统的支持。
由于军事机密泄露事件非同小可,单凭FBI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所以他们迫切需要总统的支持,才能提高FBI破案的效率。尽管在具体调查的时候FBI遭遇了来自国防部长和副国务卿的阻挠,假设不能引起总统的足够重视的话,FBI还会在调查中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所以,总统为了帮助FBI减压,发布了支持FBI调查的命令,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调查。
FBI正是通过上述办法,通过巧妙的社交自控能力,为自己赢得了以总统为核心的新人脉圈子。FBI正是不断通过这种人际交往思路,为自身创造了更多良性的社交机遇,对他们日后的工作铺开了新的道路,也赢得了总统的尊重和人民的信任。
将“0恐惧”和“忧虑”扔掉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能说有些人命中注定会成为英雄,但是他的勇气也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得以成型。其实,任何人都会有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即便是最勇敢的FBI,也不会像一块石头面对灾难全然不觉。只是,他们更加懂得怎样去克服恐惧,通过专业的训练让恐惧的情绪从脑子里被赶走。而且,经过科学家的证实,恐惧和勇敢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加强或减弱的。
根据以色列的科学家们研究表明: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恐惧感之后,一些特定的区域会变得非常活跃,而这块区域控制的就是勇气。另外,美国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也发现,人脑中前扣带回膝状下部皮层的活跃程度,能够反映一个人是否能战胜恐惧。换句话说,这部分区域的活跃程度提高,会增加一个人的勇气,让一个人在面对恐惧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
据说,很多FBI女探员都害怕蟑螂,为了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她们会主动树立起“我不怕”的信念,把一个装着蟑螂的玻璃瓶子摆在身边,让这些小家伙彻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这些经常和蟑螂打交道的女探员,渐渐对蟑螂产生了亲近感,不再恐惧了。仅仅是通过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FBI在克服恐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当然,FBI让自己克服恐惧感是有着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的。在具体的方法实施之前,FBI会告诉自己:想要让自己增强勇气,就必须克服恐惧,只有奠定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让他们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训练之中。
第一,用呼吸来控制。
FBI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会和普通人一样呼吸急促。每当这个时候,他们会马上逼迫自己镇定下来,利用呼吸来进行调节,通过缓慢的呼吸来让心情放松,充分感觉呼吸的节奏,这样一来,紧张激烈的情绪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二,让自己不断向前。
FBI在恐惧的时候,往往会有犹豫不决的反映,通常在这个时候他们会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告诉自己如果不向前迈出这一步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在他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之后,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将心中的恐惧完全驱走。
第三,增强自信心。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精神系统有时候是比较呆笨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和影响。因此,当FBI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会不断暗示自己其实并没有紧张,只是暂时处于情绪波动的状态。这种方法听起来有些幼稚,但在实施的时候效果非常明显,它会让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诊疗,通过潜在的自控力来优化自我的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FBI还会通过一些小动作训练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尽管这些小动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进行长期的训练,也会让自己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就会让自己克服恐惧。比如,在FBI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会试着用目光直视对方,因为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提升自身勇气的最好办法;在公共场合的时候,FBI会要求自己向前站,不要有“万事不出头”的想法,要勇敢地“高调”起来: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会被人耻笑和抨击,要大胆地讲出来,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盘托出……正是有了这种日积月累的训练,让FBI摒弃了一切消极的心理意识,养成了积极的行为习惯。
杰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FBI。他有一个乖巧聪明的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是女儿一直有一个心结:因为她从小被一条大狗扑倒过,所以对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甚至因为这段经历变得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几乎很少跟同龄孩子一起玩。当杰克领着女儿外出散步的时候,只要看到狗她就会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哪怕仅仅是一条温顺的小狗。为了让女儿重建自信,不再畏惧狗,杰克特地买了一条牧羊犬,让女儿直面她的恐惧源泉。起初女儿相当害怕,杰克就让她在心中不停地默念着“狗并不可怕”、“狗非常可爱”、“狗不会伤害你”等概念。然后,杰克让女儿用手轻轻抚摸狗的脑袋,渐渐地,女儿被狗的可爱和忠诚所感动,开始享受和狗之间的亲密接触。终于,杰克的女儿不再害怕狗了,胆子也变得大起来,和小朋友们也能玩到一起去了,得到了大家的欢迎。
虽然人们倡导三思而后行,做事须谨慎,但这句话的含义只是劝慰大家不要冲动行事,而不是做什么都要细致地考虑一番。很多时候,过细的思考反而会让人产生更多的焦虑甚至是恐惧。尽管人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恐惧,但相比之下,还是勇敢的人更容易赢得胜利,因为他们敢于冲破心中的梦魇,而软弱者却永远生活在阴影的魔咒之下。其实,恐惧和忧虑的本源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不堪一击的内心。
造出声势,拉开包围圈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期望有多大,做事的勇气就有多大,而他做这件事的气势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只要敢于向前冲,就会营造出一种压迫性的气场传递给别人。对于经常要缉拿罪犯的FBI来说,气势是他们最需要的一种个人魅力。气势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能让FBI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最终将对手击败。气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爆发力,是震慑对手的最好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势感,这是因为他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种弱势:不敢正眼看别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做出决断……在这种负面心理的影响下,你的对手怎么可能会被你击败呢?在FBI看来,没有勇气的人,内心世界就是自卑和懦弱的,根本不足以担当大任,更不可能缉拿凶手。
FBI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创造有利于抓捕的强大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对手。”FBI在实战中反复默念这句话,因为他们深信在和对方交手的时候一定要为自己创造利于抓捕歹徒的氛围,其中包括两条原则:
第一,心理上做好准备。
在和对方展开心理交锋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在实战中,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外表看似强大实际内心脆弱的人,对付这一类人的方法就是从心理上摧毁对方,让他们被迫折服于自己。通常,FBI会将使用一些惯用语句来威慑对方,比如:“你已经处于包围圈内,还是放弃无谓的反抗吧”、“你的同伙已经将你供述出来,并且他们也已经落入法网”、“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放下手中的武器,否则,你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通常在这些话说出口之后,不少犯罪分子的心理防线就崩溃得差不多了。
第二,为抓捕创造条件。
抓捕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巧和过人的胆识,还要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要想成功抓捕罪犯就要创造有利于抓捕的氛围,比如找好抓捕地点、选择抓捕时机,等到时机成熟了就开始实施抓捕。在这种严密措施的控制下,罪犯是很难逃脱的。
1991年,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共有12人被害。根据目击者描述,是在当地的中午时分,一个戴着黑色墨镜的男人开着一辆微型卡车停在了一家餐馆门前,他用手中的半自动手枪对吃饭的顾客进行扫射,顿时,餐馆里血流成河。很快,凶犯离开了现场。FBI赶到现场之后马上进行了勘察,发现凶犯没有开车离开而是采用其他方式逃走的。得知这个线索之后,FBI认定凶手走不太远,于是便对小镇附近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同时还让其他警员封锁各条公路的路口,对过往行人进行严密的盘查。
在做完上述工作之后,FBI沿着凶犯逃走的痕迹进行追踪。当他们来到一处长满杂草的桥下时,发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正在包扎着伤口。为了不惊动对方,FBI命令全部警察对这个地区进行包围,同时隐蔽在草丛中等待抓捕凶手的命令。过了20分钟,一个FBI接近了凶犯15米的距离,然后对他进行了仔细的侦查,发现他不仅有一支半自动手枪还有两支来复枪。这时凶犯也发现了有人在监视他,于是赶快跑到了桥墩下面藏了起来,由于凶犯所处的位置在桥下的角落里,看起来比较隐蔽但是只有一条路可以逃跑,这为抓捕凶手创造了有利条件。
FBI见时机成熟了,立即从草丛里跳出来,高声对凶犯喊到:“我是FBI,请你立即放下手中的武器,接受我们的调查!”凶犯被这声音一吓,身体开始不断地发抖,FBI紧接着又喊了一句:“你已经进入到我们的包围圈中,插翅难飞了!”凶犯被吓得手足无措。这时,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上空,全副武装的FBI举起了狙击步枪瞄准自己,凶手见自己无路可逃,于是乖乖地束手就擒了。
前FBI局长弗里赫说过一段话:“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你们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为抓捕行动立威造势,并不断研究有利于抓捕行动的气场氛围。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在与对手展开对决时获胜。”由此可见,FBI要想取胜必须要掌握立威造势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抓捕罪犯,同时为自己塑造强大的气场,给对方以致命的震慑。
气势是什么?它是对气场的一种自控力的表明。只有将自控力协调到一个兴奋点上,才能将存储气势的闸门大开,让气势如滚滚洪水一般倾泻出来,给对方以强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人才能掌控主动权。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终日与罪犯斗智斗勇的FBI,还是过着平常生活的良好公民,都需要将自身的气场提升到“势不可挡”的刻度上,让潜藏的能量爆发出来,在给别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塑造全新的自我。
用说话的艺术反戈一击
说话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技艺,也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每一个FBI,不仅身怀绝技,更是能说会道。虽然在FBI的新人训练营中,并没有专门设立传授谈话技巧的课程,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谈话的重要性。正如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辛普森谋杀案一样,虽然有很多证据都指向了辛普森,然而在他强大律师团的如簧之舌地反驳下,直接证据也都变成了间接证据,甚至成为了无效或者违法的证据,最终,辛普森无罪释放。很多时候,FBI也会像一位出色的律师那样,利用口才让自己摆脱困境。
雷斯勒是一名学者型的FBI,体格不是非常强健,但是头脑比较清醒。有一次,他奉命去采访一位名叫奇普的连环杀人犯。这个家伙身高206公分,体重150公斤,杀父弑母,无恶不作。当时,雷斯勒在进入审讯室之后,狱警关上门之后就离开了。等到采访结束后,雷斯勒按铃叫狱警进来,可是却没有反应。当雷斯勒再次按铃的时候,奇普忽然笑了起来:“他们把你忘了,可怜的专家。”说完,奇普站起来伸了个懒腰,露出了他超长的手臂和坚实的肌肉。随后,奇普极其蔑视地对雷斯勒说:“好吧,FBI,现在就只有我们两个人了,如果现在我想要逃走,你应该不会阻止我吧?”
雷斯勒十分清楚,自己对奇普来说就是个肉做的玩具,对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的脑袋拧下来。但是,雷斯勒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出恐惧来,他必须用自控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于是,他很冷静地对奇普说:“不必担心,我是一名专业的FBI。”奇普问他还有什么理由,雷斯勒说他自己有武器,让奇普再跟他聊一会儿。奇普知道来探视犯人的工作人员都不准许带武器,所以他大着胆子对雷斯勒说:“得了吧,他们不会让你把武器带进来的。怎么,想说你的钢笔实际上是一支可怕的手枪吗,FBI?”
雷斯勒说:“这个你大可放心,FBI有你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他说完这句话,原本站着的奇普再次坐了下来,两个人又继续聊了一会儿。雷斯勒努力不让谈话陷于停顿。终于,狱警走了进来,将奇普带走了。在奇普临走前,还特意拍了拍雷斯勒的肩膀:“别介意,我只是和你开了个玩笑。”
事实上,雷斯勒身上根本没有武器,但是他通过高明的谈话技巧使对方受到了迷惑,让这个杀人狂没有做出疯狂的举动来。雷斯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利用了很多语言技巧让奇普下不了动手的决心,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震慑”。
第一,背景震慑。
当奇普觉得自己占据了绝对的心理优势时,雷斯勒却反复强调他是一名专业的FBI,其暗示的意义就是让对方不要胆大妄为。显然,雷斯勒充分利用FBI本身具备的神秘色彩和实力来恐吓对方。如果雷斯勒只是一名普通的警察,或许这种震慑就没有杀伤力了。
第二,武力震慑。
奇普认定雷斯勒没有武器,但是雷斯勒却暗示他有武器,这让奇普不得不谨慎对待。众所周知,FBI有很多特权,他们的花样也非普通警察所能比。奇普只是凶残但不是弱智,他不会去跟一个携带武器的人对抗,尽管他也不敢十分确定,可这种事是不值得冒险的。
第三,自信震慑。
雷斯勒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连双亲都能残忍杀害的人,没有什么事儿是干不出来的。但是雷斯勒却用自控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因为他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亮出来吓唬对方,所以只能通过表情上的处乱不惊来迷惑对方。这种从内向外的自信让奇普不得不相信,眼前的这个FBI确实带着家伙。
第四,气氛震慑。
FBI对罪犯的心理往往掌控得十分到位,雷斯勒正是如此,他知道要想让奇普老老实实呆着,必须让他安静下来,不能去刺激他,因此雷斯勒将话题转向了轻松的地方。据说,英国社会雪茄林顿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当你感觉到对方心存恶意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不动声色,假装自己什么也没有发现然后见机行事,如果贸然地表现出怀疑甚至是攻击,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正是基于这种理论,雷斯勒才选择了用喋喋不休的谈话将奇普的攻击意识淡化,而一旦俩人陷于沉默,奇普很可能会再度燃起施暴的欲望,甚至认为雷斯勒对自己充满戒备心理。雷斯勒的选择非常正确,他若无其事地跟对方谈话,并将话语的主动权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第五,“软话”震慑。
有时候,狠话的威慑力要远远小于软话的威慑力,因为狠话会让人做出下意识的对抗准备,反而不会让对方感到害怕,所以刚柔并济、绵里藏针往往更具效果。雷斯勒没有直接对奇普的攻击行为加以谴责,而是话里有话地暗示他不要“轻举妄动”。
面对危机,雷斯勒用震慑的谈话方式让自己摆脱了险境,同时给了奇普一定的心理压力,让他即使再有类似机会也不敢轻举妄动,为下一次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雷斯勒的震慑也被包裹在了“温柔”之下,他和奇普友好地聊天,这本身也是一种示弱的表现,让奇普在不敢动手之余,心理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心中的恶念也就渐渐消失了。
FBI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在于,不是一味地逞强,也不是一味地示弱,只有强弱结合,让自己在摆脱困境的同时将对手征服。
一招制敌的语言攻势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造成的杀伤力通常都是精神层面的,让人防不胜防。一个优秀的沟通大师,必然是一个能将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的高手。一个人能否对遣词造句进行良好的自控,决定着他在和别人进行精神较量中的胜败。
FBI前探员乔·纳瓦罗曾经说过一句话:“凭借强有力的语言攻势,镇住对手的同时,其制胜的概率也将会大大提高。”这句话的意思是,语言攻势的力量并不比暴力手段要弱,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能够发挥身体攻势所不具备的优势。
哪怕是和自己熟识的人交往,也同样需要注意语言攻势的重要性,比如当一个老朋友突然向你提出了过分要求的时候,这时你要是选择了沉默,他可能会提出更过分的要求,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用语言将他“拦住”,防止对方“蹬鼻子上脸”。
朋友尚如此,对一个不了解底细的陌生人来说,更需要加强在语言上的气势,才能让对手被你制服。
1964年的一天,在纽约大街315号,有一家珠宝店在正常营业。就在这家店准备打烊的时候,突然有一辆白色的林克小轿车冲到了店门口,从上面下来两个带着口罩的黑衣人,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黑色的帆布袋,手中拿着手枪。店员们立刻意识到,这是有抢匪过来抢劫珠宝了,于是趁着对方不注意马上报了警。接下来,两名抢匪走到店员跟前,要求他们将珠宝放进帆布袋中,店员为了等待警察到来而故意拖延时间。五分钟过后,接到报案的警车呼啸而来,从车上跳下来一名FBI。店里的抢匪看见FBI之后,随即用枪指着两名店员的脑袋,喊道:“你不要过来!站在原地不要动,否则我就要开枪了。”
为了人质的安全,FBI立即退到了警车的后面,同时对抢匪说:“你不要激动,我们马上退回来!”说完,其他的警察也纷纷后撤。这时,FBI拿着一个扩音器对抢匪喊道:“嘿,朋友,你晚上想吃法国菜吧,那你就放下武器,走出来,这样你才不会在监狱里待一辈子。”
抢匪一听,连忙让FBI闭嘴,然而FBI却继续劝他们缴械投降:“我们调动了37名FBI特工,还有5名狙击手,如果你不想死在珠宝店,就赶快放下武器!”抢匪有点儿不知所措了,可是他的嘴还是很强硬:“退后,否则我就杀人质了。”FBI见状,立即展开了语言攻势:“好!我们马上退后。但是你不想吃法国菜了!即使你不想吃法国大餐,但是你的儿子想吃,你的老婆想吃,甚至你的父母也想吃。如果你杀了人质,你就成了杀人犯,就得一辈子待在监狱里。你的家人也会为你感到羞耻的,不要说法国菜,就连汉堡他们也吃不上了!”
FBI的连珠炮让抢匪顶不住了,他们手中握着的枪开始不断地颤抖起来。FBI告诉他们,警方给他们三分钟的考虑时间,一分钟过后,FBI的5名狙击手就会对准他们的脑袋。由此,警方和抢匪进入了对峙状态。当时间过去一分钟之后,FBI又在提醒着抢匪:“你们还有两分钟的时间。我需要提醒你们的是,你们已经落入了天罗地网,赶紧将手里的武器放下!”
抢匪似乎被FBI的话激怒了,他们大喊道:“赶快给我们贮备一辆车,不然我就开枪杀了他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FBI并没有慌乱,还是用平静的语气对他们说:“你们还有一分钟的时间,一分钟之,狙击手随时都会开枪!”
正在这时,善于观察细节的FBI忽然发现,两名抢匪手中的枪好像是玩具枪,他顿时喜出望外,冲着抢匪喊道:“先生们,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你们手中的枪是儿童玩的仿真枪吧?”抢匪一听到这句话,不禁打了个哆嗦,FBI再次向他们施加压力:“好了,先生们,不要演戏了,束手就擒是你们现在唯一的选择了。”说完,FBI抬头看了对面楼上荷枪实弹的狙击手,两名抢匪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他们很快扔掉了手中的玩具枪,乖乖举起了双手走出了珠宝店。
在这个实战案例中,FBI正是通过语言攻势和犯罪分子进行了正面交锋并成功镇住了对方。由此可以发现两条震慑对手的语言法则:
第一,抓住对方的弱点。
不管多么狡猾的罪犯,在制定犯罪计划时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情况,而通常这些细节上的错误是很致命的,因为它能将对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彻底曝光。所以,一旦发现这些“马脚”就要紧抓不放,一攻再攻,利用语言上的压制让他们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第二,语言声调上保持气势。
在和对手交流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一定要大,这样才能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地位。反过来说,如果声音太小低于对手的话,就在心理上让自己处于了弱势状态,就很难震慑住对手。根据美国一家心理研究中心的报告证明:人讲话的音量高低与其是否自信有关。通常那些说话声音小的人都是缺乏自信的人,如果以这样的姿态和对手过招怎么可能镇住他们?因此,FBI将说话声调的强弱当成是压制对方的关键性因素。倘若没有洪亮的声调做基础,接下来的谈判也难以为继。
由此可见,FBI通过实战经验的积累,不断地练习“一枪致命”的语言攻势,在制服犯罪分子的同时,也让自己在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FBI折服对手的常规武器之一。
用冷峻的沉默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
沉默,有时候不仅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更是一种“杀人于无形之中”的策略。适当的沉默,能够给予对方可怕的压迫感。在这种压迫感的作用下,再稳固的心理防线,都有可能在瞬间被击溃。原因在于,沉默会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和恐惧,这种无上限、无底线的交流方式,会让一个人彻底迷失自我,从而拿不出负隅顽抗的决心。
FBI在实战中,经常会通过冷峻的沉默来震慑犯罪分子,让他们臣服于这种自控力的压迫之下,丧失反抗意识,乖乖缴械投降。
2009年,德克萨斯州的胡德堡陆军基地,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枪击案件,一共造成13人死亡,几十人受伤。制造这起惨案的并非是什么恐怖组织,而是胡德堡陆军基地的一位名叫哈桑的巴勒斯坦裔军医。很快,地方警察将这名暴徒抓获,随后进行了严密的审讯,可是在审讯的过程中,哈桑始终不肯说话,用消极的沉默状态来和警方进行对抗,于是审讯被迫终止。德克萨斯州的警察没了办法,只好向FBI寻求支援。很快,FBI就派出了谈判高手。
当FBI来到哈桑面前时,这个残忍的罪犯依旧保持着刚才的状态:一语不发,低着脑袋。FBI意识到,这个罪犯不是害怕遭受刑罚,而是有着极强的心理素质,故意和警方拖延时间,如果硬是接着审讯还是会一无所获。于是,FBI没有马上开口讯问对方,而是用冷冰冰的目光注视着哈桑,那表情活像是一头蓄势待发的恶狼。起初,哈桑对FBI的这个表情无动于衷,甚至还有点儿嘲笑的意思。可就在这时,FBI忽然转过身子,先是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围着哈桑开始踱起了步子。FBI一边走着,一边还故意踩着脚下的靴子,在地板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还时不时地盯着哈桑看上几眼。就这样,FBI走了一圈又一圈,当他走到第十一圈的时候,哈桑突然瞪大眼睛喊道:“不要再走了!”随后,他双手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脑袋。
FBI见时机成熟,立即停止了踱步,飞快地坐到凶手面前。紧接着,FBI从桌子上拿出一根香烟,用非常夸张的动作点燃了它,随后朝着哈桑吐出了一个很大的烟圈。哈桑在闻到香烟的气味之后,十分冷静地抬头看着FBI说:“给我一支烟,我说!”FBI见状,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将手中的香烟递了过去。在哈桑接过香烟之后,一边颤抖地吸着,一边将自己的犯罪事实向FBI彻底坦白了。
哈桑告诉FBI,虽然他被美国军方派到了伊拉克执行任务,但还是很乐于向驻扎在那的士兵提供心理辅导的,但是他却忍受不了自己信奉的伊斯兰教遭到同伴们的耻笑和侮辱,所以他才产生了报复心理,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随时可以拿来当作笑柄的小丑,没有人愿意真心和他交朋友……在这些心理压力之下,哈桑积郁了越来越严重的精神疾患,最后他通过制造枪杀案来释放心中的压力。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FBI对待哈桑这样心灵扭曲的人,没有采用大吼大叫的讯问方式,而是选择了适当的沉默逼迫对方主动交代罪行。可见,FBI有着丰富的沟通技巧,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能少说就不多说,能沉默就不说。
也许一些人会对FBI的沉默策略感到不解:如果罪犯不开口怎么给他们定罪呢?又如何从他们那里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呢?其实在FBI看来,喋喋不休地审问罪犯未必是最正确的方法,因为很多罪犯对“话痨”警察相当反感,你说得越多他越喜欢缄口不言。所以,在FBI看来,想要让对方开口,要选对一个恰当的时机才行,这样会给对方一种神秘感,让他们很难保持淡定的情绪,最终因为心理防线的坍塌而不得不交代罪行。
第二,不要直接对沉默的罪犯展开讯问。
有些犯罪分子的心理素质极高,不会轻易向警方交代自己的犯罪过程。这一类人通常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不开口警方就无法给他们定罪。根据FBI心理研究所的报告证实,这种罪犯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所以会选择顽抗到底的方式和警方进行对峙。因此,FBI对这类罪犯一般不会采用直接审问的方式,因为当他们产生“心理疲劳”之后,会拒绝回答那些被警方反复提出的问题,这就给案件的成功审问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自控情绪,以沉默来撬开对方的嘴巴。
第三,无声的肢体动作更能给对方震慑。
在和罪犯进行沟通的时候,无声的肢体动作往往更具杀伤力,比如严肃冰冷的眼神,能让对方产生畏惧;紧握拳头所传递出的力量,能让对方放弃反抗的念头;踱步时发出的声响,能让对方的心理承受力减弱……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可以多角度地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不敢再和警方对抗。
虽然FBI的这些沟通技巧是从和罪犯打交道的实践中得来的,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也同样适用。比如,当你的朋友犯了错却不肯承认时,你就可以用冷峻的沉默来逼迫对方说实话;当你的孩子桀骜不驯不服管束的时候,你也可以采用FBI的心理震慑法让他乖乖服从命令……当然,震慑对方不是目的,让人和人的思想产生互动才是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但凡涉及到人际交往,你就很难保证跟每个人都能和谐相处,所以在面对那些不好对付的角色时,要调动自控力来增强语言的“杀伤效果”,以冷峻的沉默给对方制造压迫感,从而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罪责,由此打开横亘在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当你顺利地营造了这种沟通氛围之后,距离折服对方、树立威信的时刻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