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沟通是撬开对方心灵的麻醉药。
打破沟通的屏障
人和人交流,有的时候之所以不够顺畅,不是因为双方没有诚意,是因为存在着某些屏障,让说话者下意识地没有将真实内容讲出来,从而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在FBI眼中,很多谈话者是穿上了一层厚厚铠甲,所以从他们口中难以得知事情的真相,而FBI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脱下这层铠甲,让交流畅通无阻。
1981年,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发生了一起纵火案,一个叫玛丽的农村妇女放火烧掉了自己的住宅,接着开车去了60公里之外的圣保罗市,然后爬上了一幢高楼的天台在上面坐了下来。在起火的时候,玛丽三岁大的孩子和瘫痪的丈夫都被困在了屋子里,而玛丽误认为他们已经在火灾中丧生了。不过幸运的是,玛丽的邻居及时发现了火情并报了警,消防员将大人和孩子都救了出来,而房子也没有遭受太严重的损坏。
圣保罗的警署马上派出了大批警察,将玛丽所在的大楼团团围住,然而他们面对的情况是,玛丽不愿意跟任何人讲话并且威胁道:“你们再往前走一步,我就从这里跳下去!”尽管有几名女警试图接近她,但玛丽仍然表现出很大的攻击性,她向警察投掷杂物。一时间,警方没有了主意,最后只得求助FBI。
很快,一位名叫桑托斯的FBI来到了楼顶。在他确定玛丽没有携带任何致命武器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脱光了身上的衣服,赤身**地走向了玛丽。玛丽在见到这样一个男人之后,既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敌意,反而还对他产生了几分兴趣。桑托斯对玛丽作着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做雷吉·桑托斯,是来帮助你的,我一名警察。”玛丽看了看桑托斯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惜我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桑托斯说:“为什么这样说?你一定有自己解不开的矛盾。我有一个姐姐,她和你的情况很相似,她也喜欢站在高处吹风,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玛丽一听顿时急了:“这不是吹风!我马上就会从这里跳下去!”
桑托斯继续劝着玛丽,他说他相信玛丽敢跳下去,但是这样做毫无意义,玛丽却告诉他,她是想寻求解脱。桑托斯说:“虽然我也常常这样想,但是没有人认同这一点,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烦恼。”桑托斯一边说一边靠向了玛丽,玛丽对他的逼近并不在意。这时,桑托斯又说,他来这里是想劝她回家。当玛丽听到“家”这个字眼时,立即陷入到发狂的状态中:“我没有家了!他们都完了!没有了!”桑托斯马上说:“去你妈的,他们都还好好的,在医院里面躺着呢!”这时,玛丽大叫一声,接着就想跳楼,然而桑托斯一把拉住了她将其从容制服——整个过程只用了半分钟的时间。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玛丽想要从楼顶上跳下去,等于给自己穿上了一层厚厚的盔甲,如果想和她进行沟通,必须要去掉这层障碍。为此,桑托斯使用了几个技巧:
第一,向对方示弱。
人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正如膝跳反应那样是难以避免的。假设某一方过于强势,那么另一方一定会采取措施隔离对方,从而确保自己处于安全的状态中。这就是所谓的穿上了一层盔甲。因此,桑托斯赤身**去见玛丽,就是想让她知道自己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另外,桑托斯知道玛丽的丈夫是一个残疾人,所以也想色诱她一下。
第二,替对方着想。
每个人都讨厌自私自利的人,喜欢能够为对方考虑的人。桑托斯在见玛丽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帮助你的”,这句话或许不会马上赢得对方的信任,却是不可缺少的开场白,为双方接下来的谈话奠定了基础。如果桑托斯没有表这个态,玛丽很可能不会搭理他甚至可能提前跳楼自杀。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种充满自恋情结的动物,他们排斥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这位心理学家还说,当一个人张开双臂拥抱别人的时候,不是为了表现友好,而是他自己的需要——抱着会舒服一点儿。正因为人生来具有一种排外性,所以想要接近对方就必须缩小和他的距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桑托斯正是让玛丽认为他们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
第三,找寻相似之处。
其实,桑托斯根本没有什么姐姐,他之所以撒谎是为了拉近和玛丽之间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罪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都喜欢找寻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东西,因为这可以暂时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这一点也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士兵穿着同样的服装,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误伤,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安全感。所以,桑托斯才会编造出一个姐姐,让玛丽感觉到她也是被桑托斯尊重的。
第四,帮助对方找借口。
人无完人,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也会犯下一些错误。桑托斯在面对玛丽的时候,问她是不是有解不开的矛盾,这对内心极度疯狂且空虚的玛丽而言,就好像遇见了知音一样,也是FBI惯用的手段之一。它能够迅速取得对方的信任,破坏其心理防线。
第五,取悦对方。
在玛丽表示要跳楼自杀之际,桑托斯说自己相信她会这么做,因为他知道很多人会用自己的生命来威胁对方,但他们却是充满犹豫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安抚对方的情绪,无条件地赞美他们。
第六,有针对地提问。
FBI的经验告诉他们,很多人是因为遭到忽视才走上犯罪道路的,正如玛丽在受审时所说:我放火烧房子,完全是因为遭受到别人的轻视。这种被人看不起的弱势心理,伤害了玛丽的自尊心,所以需要别人对她的一举一动重视起来。由此桑托斯才会反问她“这样做毫无意义,不是吗?”这种问句增强了玛丽的存在感,也继续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
第七,击中要害。
桑托斯在了解到玛丽的个人情况后,大胆地说出了“家”这个字眼,让玛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忏悔,而之后的爆粗口也是为了震醒对方。桑托斯深知,让玛丽痛心的不是她的房子而是房子里的家人,所以才让她陷入到癫狂状态,找准时机一举拿下,完成了此次任务。
要想让沟通无障碍,人就应当尽量顺着对方的情绪去交流,控制并掩盖住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减少交流中的敌视和不信任,待到时机成熟之际,一句关键性的话语很可能就让你得到了想要知道的信息,这就是消除沟通障碍的最大好处。
双向沟通引发良性互动
什么是双向沟通,是指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立场和位置不断交换,并且发送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在信息发出后还需要及时听取对方的反馈意见,在必要时双方还能够进行多次的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双向沟通在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交谈和协商。它的优点是,沟通信息有着很高的准确性,接受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从而产生一种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其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感情。
FBI前局长穆勒曾经说过一句话:“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这个技巧就是要学会双向沟通。”在他看来,实战中掌握双向沟通的技巧对FBI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常常能够决定是否取胜。所以,在穆勒任职期间,凡是有新人加入,就会聆听他关于双向沟通的讲解,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大家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1996年7月27日,在奥林匹克世纪公园的中心广场上,发生了一起震惊美国的爆炸案。爆炸时,广场上正聚集着几千名前来观看音乐会的游客。爆炸发生之后,奥林匹克世纪公园马上关闭,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也赶到了现场搜捕犯罪分子。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身穿黑色T恤的男人,他夹着一个黑色的皮包在飞快地跑着。特工将这名男子拦住并带回去审问,结果发现他极具作案嫌疑。
不一会儿,一位名叫路易斯的FBI也赶了过来,他和中情局的特工商讨如何审问这个嫌疑人。一边商量着,路易斯一边透过审讯室的玻璃窗观察男人的表情,发现他用手抓着头发,表情十分痛苦,这一下子引起了路易斯的兴趣。他问一位特工,嫌犯为什么会这样?特工说,这家伙是想通过这种无辜的表情来给自己洗脱罪名。路易斯听到这儿反问道:“你们掌握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人就是犯罪分子吗?”特工说:“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是看他那慌张不安的眼神就知道他有问题!”说完,那名男子立即大哭起来,他对路易斯说:“我完全是被冤枉的,当我得知我的妻子在爆炸中受伤时,我心急如焚,只想快点儿到妻子的身边,可跑着跑着,就被他们挡住了去路,虽然我当时确实很慌张,但我是想尽快见到我的妻子。”
路易斯松了口气,对中情局的特工说:“我想你们真的抓错人了,面前的这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而真正的犯罪分子早已逃脱。”经过核实,中情局最终释放了这个男人并对他表示歉意。
接下来,路易斯和中情局的特工商量怎么缉拿真正的凶手。路易斯认为凶手肯定有供货,所以应当在全城之内进行搜捕。中情局的特工同意了路易斯的这个建议,于是他们布置警力在全城进行了大搜捕。经过一个星期的搜查,一个名叫谢里夫的人引起了路易斯的注意。当时他看见警察对汽车进行巡检的时候,掉头就开走了,于是路易斯派出特工过去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特工几次要求男人停下车,他不仅不听命令反而加大油门。十五分钟过后,这个男人被特工逼到一个角落里,不得不被带走接受审讯。很快,他承认了同伙的去向:逃向了一座荒山里。
FBI和中情局的特工马上研究对策,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单靠警察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联合当地的山民一起追捕罪犯才有效果。很快,他们在荒山中真的抓获了那位实施爆炸的犯罪分子。
FBI和中央情报局之所以能展开良好的合作并协力将犯罪分子成功抓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展开了双向沟通。也就是说,双方进行的沟通是互动的,也是有效的,这样不仅巩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还达成了统一的目标。
正是这段经历,让路易斯在出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之后,也非常注重培养特工们的双向沟通能力。他一直觉得,双向沟通是彼此间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路易斯和中情局特工之间的交流,正是体现了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标志:沟通互动。
一方面是,当中情局的特工将一位寻找妻子的男人当成罪犯审问的时候,路易斯没有直接责问中情局的特工草率行事,而是先跟他们进行沟通,在确定男人确实无罪之后,才向中情局的特工说明抓错了人,这样避免了冤假错案,也没有给中情局造成太大的压力。
另外,当路易斯从罪犯口中得知同伙已经躲进荒山之后,他马上向中情局征求如何抓捕罪犯的意见,这也是双向沟通的特征。因为路易斯想知道中情局对抓捕罪犯的看法,在双方统一了意见之后,才确定行动。于是,双向沟通促进了整个案件的顺利侦破。
双向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交流技巧的重要体现,它的核心原则就是让谈话的双方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借由这种互动关系,促进谈话由平淡走向**,这样一来,你想要获得的信息就会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等的交流,会增进交谈双方的情感距离,有利于建立顺畅的交流关系。
用合适的语言楔入对方的软肋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指的是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要用适合对方的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沟通效果才能好。FBI面对犯罪分子的时候也是一样,他们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当罪犯强势的时候就打击他们;当罪犯弱势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这是FBI心理学家非常喜欢的招数。当然,这种招数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困难得很多。
FBI的这种套路,目的就是要让罪犯被自己牢牢控制在手中。比如,当一个被捕的嫌疑人咄咄逼人地拒绝所有提问的时候,事实上他处于的状态仅仅是“半被捕”,也就说对方的身体得到了控制,他的精神却没有被扣押。想要从他的口中获得有价值的线索,就要从根本上打击对方,让他们顽固不化的内心世界遭受煎熬。
罗伯特是一位著名的FBI探员,他曾经探访过一个名叫理查德的杀人恶魔。这个恶魔在被捕后,嘴里一句实话都没有,一点儿也不配合警察的询问。后来,警方对他进行了智商测试,发现他是一个智力超常的人,所以才将警察骗得团团转,而且他还特别喜欢陶醉在这种老鼠戏猫的游戏中。当理查德进入监狱一年之后,警方还是难以撬开他的嘴巴,反倒是接收到了一大堆的虚假信息和垃圾情报。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警方请来了学术派的FBI罗伯特。
当罗伯特见到理查德之后,他继续保持着和警方的戏耍状态。当访谈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理查德突然对罗伯特说:“嘿,我的额头上有一颗星星,你看见了吗?”罗伯特知道理查德又在装神弄鬼,他突然意识到正是某些懦弱的警察盲目地迁就他才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于是,罗伯特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就说:“很抱歉,这里太暗了,我什么都看不清楚。”话一出口,让理查德变得尴尬起来,他嘴张得挺大,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他怏怏不快地耸耸肩说:“好吧,聊点儿别的。”从这开始,理查德和罗伯特的谈话变得正规起来,配合着他吐露了很多真实信息,而罗伯特也从探访理查德开始,接连采访了泰德、查尔斯等一大批臭名昭著的杀人恶魔。
罗伯特的高明之处在于,面对理查德的胡言乱语,他没有顺着对方的思路说下去,因为在FBI看来,对于那些狡猾的惯犯只能用强硬的招数来打击他们,如果一味地顺从只能让他们变得更加张狂。罗伯特为此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时我也可以说,‘是呀,真的很漂亮’,但是这样做只会让他把我看成一个愚昧无知的傻瓜。所以,我借用了灯光暗淡这个条件,顺利地将问题挡了回去。而当他知道我的厉害之后,也就显得配合多了。”
FBI在很多时候对待犯罪分子都会采用罗伯特这种办法,尽管看起来这种语言风格不具备攻击性,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它会产生极大的压迫感,从而给对方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掌握了交流的主动权。
相对那些满嘴胡说八道的罪犯而言,不善言辞的罪犯要更容易对付一些。通常面对这类罪犯,FBI采用的策略就是顺着对方的心理交流。对此罗伯特的观点是:有很多罪犯在作案之后容易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这种责难感会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如果想从他们嘴里得到信息就需要不断地鼓励才行。这时候,FBI会使用“软语言”和对方进行交流。
所谓的“软语言”,并非是说好话、说软话,而是通过对语速、声调和可信度进行调节,让对方愿意和自己交流。一般来说,软语言的语速比较缓慢,并非是连珠炮式的进攻,因为那样会给对方施加很大的压力。假设罪犯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人,那他就会果断地关闭交流的大门,让FBI无法和他们沟通。因此在谈话中,循循善诱的方式更加合理。
1972年,拉斯维加斯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嫌疑人是一位名叫波尔的中学教师。虽然警方私下里认定正是波尔用小锤子杀了人,然而还有很多细节不得而知,需要罪犯自己坦白。对此,FBI没有使用暴力手段,而是拿出了一大堆可能作案的工具给波尔看:斧头、棍子、铁锤……波尔看过之后,FBI问他是否用这些凶器杀了人,将波尔的记忆带回到了那个鲜血淋漓的犯罪现场。很快,波尔心中被压抑的良心问责释放出来,他终于意识到身为教师的他居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所以,当FBI举起那把锤子问波尔的时候,他马上承认了:“是的,先生,就是用它。”
最后,波尔一五一十地交代了犯罪细节,由于认罪态度良好,他在量刑的时候得到了减免。这个案例说明了FBI在面对弱势罪犯的时候,采用的心平气和的方式更容易击中对方的软肋,从而造成罪犯心理防线的彻底崩溃。FBI经常会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让罪犯从杀人犯变成忏悔者,在语言上避免使用“杀死”这类的字眼,而是采用比较平常的词汇如“伤害”来进行提问,从而减轻了罪犯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平静地面对既成事实,配合FBI办案。
无论是硬语言还是软语言,都是FBI对沟通技巧的自控成果,因为无论对方表现出何种敌视的态度,FBI都会以理智的分析为基础和对方进行沟通。当然更多的时候,FBI会将软硬语言巧妙结合,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线,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沟通切忌强制
生活中,总会有些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强行和对方进行沟通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自然,这种方式相当不可取,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让接下来的交流变得更加糟糕。
强制沟通已经违背了人和人之间坦诚交流的原则,必然会给双方的交流埋下了障碍。通常遇到对方不愿意交流的时候,FBI会采用另外的方法来化解,比如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进行沟通,这样往往能收得奇效。
有事好商量,听起来很简单,其实越是简单的方法就越是管用,因为你在使用它的时候,很容易通过自控力对其进行调节和掌控,这比那些复杂的应对策略要实用得多。
1978年5月的一天,洛杉矶机场有一架刚要起飞的波音客机,尾翼突然着火,火势蔓延得相当迅速,很快就涌向了客舱。面对这种危机情况,机长马上带着空乘人员疏散旅客并及时将大伙扑灭。尽管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却有不少旅客声称自己遗失了贵重物品。FBI接到报案之后,马上赶到了机场对旅客丢失的物品进行调查。
首先,FBI对飞机周围进行了勘察,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不过,当FBI来到飞机尾翼附近进行检查时,发现尾翼右下角的一块电路板露了出来,里面的电缆被烧得发黑。FBI从电缆的形状判断,这是一起人为引发的事故。按照航空业的规定,客机在飞行前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查,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飞行安全,而负责检查和维护的人电都是在机场的监督下进行的。所以,FBI认定飞机尾翼着火跟机长的失职有关系。于是,FBI找到了机长对他说:“据调查得知,飞机尾翼起飞的原因是尾翼的电路板发生了短路,而这一切竟然在飞机起飞前没能被发现,简直令人不敢相信。”机长听了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虽然机长渎职,但是FBI并没有用强制性的方式和他沟通,而是继续追问,是谁负责飞机的故障检查和维修的。机长将一个写有当天检查飞机的人员名单交给了FBI。FBI看了半天,最后问机长对这次事故怎么看。机长说,这次事故他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他也没有看出哪里存在异常之处。FBI觉得机长的话还是有所保留,就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看法。机长想了想说:“其实我在心里一直有个想法,负责检查飞机机翼的工程师来这里工作还不到一周时间,而他是个性格怪异、不愿与人相处的人,我感觉他或许有问题。”随后,机长说出了这位工程师的名字——霍顿。
很快,FBI从电脑中调取出了霍顿的相关资料,在“个人受罚”这个信息栏中,发现了这样一条记录:1970年因为当街焚烧美国国旗被判刑三年。FBI看到这儿不由得一惊:霍顿很可能和尾翼起火有关系。于是,FBI将这个怀疑告诉给了机长,机长也不由得紧张起来,问FBI用不用对霍顿进行审讯。FBI说,如果直接找霍顿,他肯定不会承认,不如让机长以飞机需要维护为理由将他叫来,到时候再采取行动。后来,当霍顿被叫到机场之后,FBI对其进行了巧妙的审讯,从他的回答中找出了诸多破绽,最后霍顿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为了发泄对国家的不满而破坏了飞机尾翼。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FBI在和机长交流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强制性的沟通措施。
首先,FBI没有批评机长。
虽然得知尾翼起火和机长监管不力有关系,但是FBI认为如果一味地抨击机长,只能让他的情绪变得更加波动不安,无法配合FBI的调查取证工作。所以FBI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心平气和地让机长提供线索,避免了他因为恐惧而无法继续进行沟通的情况发生。
其次,FBI没有用命令的语言和机长进行交流。
虽然FBI是联邦警察,有向公民获知线索的权利,但是这种命令式的口吻他们极少使用,因为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而且,命令式语言最大的缺陷在于,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样既会影响对方的情绪,也会让沟通效率大大降低。因此,FBI暂时忽略了机长渎职的事实,而是友好地向他调查相关情况。
再次,FBI一直在鼓励机长发表看法。
生活中,大家通常都有相似的体验:在和上级进行沟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采用命令式的语言压制下级,这样做虽然体现出了他们的威严,但也严重挫伤了下级发表看法的积极性,让沟通变得毫无意义。FBI不会这么做,他们虽然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警察,但是对机场的了解肯定比不上机长本人,所以为了从他口中得知有价值的线索,FBI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机长发表看法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沟通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最后,FBI和机长达成了统一认知。
每一次沟通都会有结果,而在FBI和机长的沟通中,结果就是抓获犯罪嫌疑人霍顿。虽然FBI认定霍顿作案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他们还是征求了机长的意见,这对诱捕霍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真实的事例,充分反映了FBI在特定情况下的沟通技巧,也显示出了他们对自我语言、他人语言的控制能力,这是他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和修炼的成果。即使你不是一个FBI,也需要注意,在和对方进行交流的时候,要试着敞开胸怀让对方尽情吐露心声,而不是去“挤压”他们的喉咙,那样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毫无价值的。
在尊重中和谐地交流
在FBI的沟通训练中,有这样一个科目——平行沟通。什么是平行沟通呢?这是每一个FBI新人都会问的问题。对此,FBI培训中心给出的答案是:“平行沟通突出的是与同事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不存在制约关系,更多的是平等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能够让团队凝聚力得到增强,可以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大使馆,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FBI接到命令之后马上追捕恐怖分子。最后得知他们已经逃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地带明尼苏达州。FBI立即想到,如果让这些恐怖分子逃到加拿大的话,再追捕起来就会麻烦多了。于是,联邦调查局总部派出了几名FBI连夜赶往明尼苏达州。
在路上,FBI和驻守在明尼苏达州的另外几名特工取得了联系:“相信恐怖分子制造的大使馆爆炸案你应该有所了解。目前,据总部传来的消息称,几名恐怖分子已经逃往你们驻守的明尼苏达州,希望你们尽快布控。”随后,他们将恐怖分子的信息传了过去。
明尼苏达州的FBI在翻阅了这些资料后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好布控工作,尽快抓到恐怖分子。”很快,总部的FBI到达了明尼苏达州,和当地的FBI建立了沟通关系。然而在分析案情的时候,双方产生了分歧:总部的FBI认为有必要在机场、码头和汽车站部署警力,让恐怖分子没有藏身之地;当地的FBI却认为这样大量的部署会打草惊蛇,让恐怖分子隐藏得更深。后来经过协商,大家总算认同了不出动大量警力的策略,而是对重点区域派出了便衣特工进行盯防。然而两天时间过去了,恐怖分子一个也没见到人影。到了第七天,总部的FBI忍不住表示想进行全城搜捕,而当地的FBI表示不同意,因为这样一来恐怖分子会加更警觉,之前的小心翼翼全都白费了。
按理说,总部派来的特工更有话语权,但是明尼苏达州的特工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反复劝说他们不要操之过急,这种耐心的交流打动了他们,最终统一了意见。到了第十天的时候,明尼苏达州的一位FBI在国际机场巡逻的时候,忽然看到几个戴着黑色帽子的旅客在慌慌张张地办理登机手续,他们立即意识到这些家伙可能就是恐怖分子。为了避免让对方发现,特工赶快来到一个隐秘位置,将这个情况告诉给其他特工。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其他特工马上赶过来支援,迅速地分配了任务。当恐怖分子办完手续准备离开时,特工们果断出击将他们一一击倒并控制起来。由此,大使馆爆炸案的凶手被逮捕。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平行沟通的重要性。第一,平等交流。FBI认为,同事之间的沟通应该本着平等的方式,这样才有助于拉近关系,让对方不会感到压抑。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假设两个人在工作中的职位相当,而其中有人却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另一人交流,必定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沟通也无法继续进行。所以,FBI着力自控这种态度的出现。总部的FBI在来到明尼苏达州之后,没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当地的特工颐指气使,而是用平等的语气和他们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团队合力,促使抓捕行动一次成功。
第二,以平和化解分歧。
人和人因为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会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是正常的现象。在FBI看来,只要能及时将分歧化解,问题迟早都会解决。在抓捕恐怖分子的过程中,两地特工虽然有分歧,但是经过协商之后两次都得到了统一,这就避免了因为分歧而造成彼此之间的敌视,对抓捕行动将是极其不利的。在分歧解决之后,双方的关系还会进一步增强。
第三,实时沟通很重要。
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人们都会看到FBI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使用了不少先进的联络工具。这样做的目的是迅速将犯罪现场发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队友,让大家迅速作出反应,这就是实时沟通机制。FBI认为,和同事共同执行任务的时候,只有迅速传递消息,才能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因为对于FBI来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代表着成败。当明尼苏达州的特工在机场发现了恐怖分子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盲目地行动,而是将消息扩散到其他同伴那里,为恐怖分子快速地编织了一张大网,从而让行动万无一失。
由此可见,FBI的平行沟通法则,是一种出于尊重的沟通方式,也是对自身情绪的控制——无论你和对方有多大分歧都不要制造矛盾,应当化解分歧。这种有效的交流方式,让FBI无论拥有多么庞大的组织,也能在短时间内让各个成员迅速拧成一股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破原则也是遵守原则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规定和原则,按理说,规定是为人服务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规定也会变成人们解决问题的障碍。所以,在原则和实际情况产生冲突的时候,怎样对待原则就成了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通常来说,当原则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时,无非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坚持原则,一是破例执行。
FBI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种职业,他们的内部有着不少明文规定,而和规矩多的人进行交流,通常是比较麻烦的。胡佛局长在任期间,经常会发生FBI扰民的事件。随着FBI的逐渐成长和历练,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少。尽管人们对FBI有时比较强硬的态度耿耿于怀,但总体而言,民众对FBI的印象还是非常良好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FBI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认可度。
1989年,FBI收到情报,说是费城杀人恶魔贝恩维希在缅因州的一个小镇露面了。贝恩维希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退役的狙击手,曾经在和13名警察对峙的过程中从容逃走,是一个极具反侦察能力的罪犯。为了将这个危险分子抓获,15名全副武装的FBI组成了一个专门行动小组赶到了缅因州。很快,他们在一片空旷无人的地带将贝恩维希包围,然而对方却挟持了一名人质。
贝恩维希对FBI怒吼道:“给我一辆加满油的汽车,不然我就打爆他的头!”行动负责人弗莱立即站了出来,对贝恩维希说:“冷静一下,兄弟,我知道你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军人,我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动的。”
贝恩维希不为所动:“一切都已经晚了!现在我要一辆启齿,如果你们再多说一句话,那么,大家就等着同归于尽吧!”弗莱见状,连忙把手中的枪扔掉了,对贝恩维希说:“没有问题!这里有三辆FBI的专用车,随便你挑一辆。”贝恩维希马上选中了一辆,然后对FBI喊道:“听着,FBI,把个人证件统统交给我,然后咱们友好分手,我会在40公里外的地方放走人质,你们去那里接他吧!”弗莱将车钥匙和十五名FBI的证件都给了贝恩维希。这下,FBI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而贝恩维希则成功地逃走了。然而半个月过后,贝恩维希还是被FBI顺利抓获。
虽然罪犯被绳之以法,但是弗莱将证件交给贝恩维希的举动引来了很大争议。因为FBI的身份都是非常保密的,连他们的配偶都不知道,这是源于FBI高层对特工信息的严密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弗莱作出了违背原则的决定。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弗莱这么做也是形势所迫,因为如果不答应贝恩维希的要求,他就会狗急跳墙杀害人质。
鉴于证件没有被泄漏,FBI高层没有对弗莱的行为进行追究。
弗莱在和罪犯的沟通中,虽然看起来像是放弃了FBI的原则,但这是为了营救人质的下策。在当时的情况下,贝恩维希明确提出不许别人再说一句话,弗莱识时务地听从了他的话,这正是在交流中下意识地“遵守”了对方的原则,其结果是保护了人质。
要知道,贝恩维希是一个穷途末路的杀人狂魔,他最渴望的就是逃生,所以需要加满汽油的汽车,当FBI把车钥匙都交给他之后,没有人能追上他。当这些条件都得到了满足之后,贝恩维希就没有理由杀死人质。从这个角度看,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沟通状态中,弗莱想要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贝恩维希,是很难做到的,也就迫使弗莱改变了自己的主观想法,而贝恩维希依旧我行我素。而随着交流的深入,双方都试图以对方的举动作为自己开展下一步行动的根据。当弗莱看到贝恩维希的强硬态度只好扔掉了武器,贝恩维希则开走了汽车。应该说,弗莱在和罪犯的沟通中处于劣势。反过来说,如果弗莱真的保持了强硬的态度,让人质遭到了伤害,恐怕就会有人指责他不懂得妥协了。
生活中,朋友也好,生意伙伴也好,一旦发生了原则上的冲突,双方既要根据对方观点来考虑下一步怎么走,也还要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能让整个沟通过程变得更加明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弗莱在和贝恩维希的交流中,已经对他进行了察言观色,洞悉对手的心理活动并最终作出了决定。
因此,当原则问题遭遇了现实情况的阻挠时,如果只顾着确保原则不被破坏,那样会给眼前的状况带来极大的麻烦,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原则。
FBI是一个追求效率和结果的团体,无论是原则还是策略,都是为了让这个团队更加高效、灵活地运行,从而完成任务。如果没有适当的牺牲原则,那么,FBI就会变成只知道遵守纪律的机械部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无法灵活应对突发状况。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FBI对沟通的控制性,只有温和地满足对方的需求,才能让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对语言“和谐性”的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