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我国也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片语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辱国”的说法。现代社会的任何人,具备较高的讲话水平,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甚至有人说,谁掌握了讲话艺术谁就拿到了走向成功的护照。某种程度上,“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前途。
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在发表讲话的时候,并不是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观点,还很重视观察听者的反应,分析听者的心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讲话并不对听者的味时,他们就会立即调整话语动向,使自己始终掌握全场气氛。
对于这一点,TED演讲大师们称,演说中,作为演说者,如果发现出现演说冷场、听众情绪游离等情况,可以用笑话和故事来暖场,调节气氛,同时压缩听众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赞美听众,博取好感。也可以提出设问,与听者共同思考,以调动听众的参与性和热情。还可以制造一定的悬念,让听众带着悬念继续听下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有一位领导在为群众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演讲,但因为话题专业性很强,听众并不感兴趣,不到一会儿,听众就开始交头接耳,不愿意再听了。此时,这位领导说:“请开小差的同志们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们又将怎样来寻求法律的帮助呢?”这样一来,交头接耳的听众也就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过来。
造成演讲冷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单向地陈述问题,而听众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以自己的演讲词和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听众的同时,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演讲就是为了向听众传达某种观点或思想,使听者接受。在接到听者的信息反馈之后,我们就需要对自己讲话的内容进行修正,使之更容易被听者理解和接受,更符合听者的胃口。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讲话,即使准备得再充分,都不可能预测到演讲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与“偏差”。对话过程中,在不断地接受听者的表情动作和话语中传达的反馈信息后,在此基础上修正讲话的内容与方式,可以使双方的立场更接近,使沟通更顺畅。具体说来,我们需要做到:
1.随时观察听众的信息反馈
任何人在倾听他人讲话的时候,都会产生某些不同的倾听效果,而这些效果,通常都是通过表情与动作来体现的。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听众眼神中充满了迷惑,对讲话的节奏适应不过来而显得慌张,那么他可能对讲话内容关注,但却不能完全理解;
如果听众在听您的谈话时,目光注视着您,随着讲话的节奏思考,那不仅表示他喜欢您讲话的内容,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如果听众经常做些别的事情,不时打断讲话,则很可能是他对这次谈话不感兴趣。
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可能蕴含着这方面的信息,讲话者如果不注意观察,只是一味讲自己的话,则很可能造成讲话者与听话者各取所需、互不相干的尴尬境遇,使沟通成了个人的自我表现。
2.聆听听众的回答
任何沟通都是双向的,演讲也是。我们在演讲时,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而忽视听众是否接受,只讲不听。
因此,一个高明的演讲者在讲话的时候,往往很注重和听众的沟通,他在讲完自己的话之后,或者在完成要表达的内容后,会主动提出来让听众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他们了解听众对于自己演讲的理解程度,有利于信息的反馈;另一方面,聆听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聆听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必须是一个虚心的聆听者。只有在聆听了对方的讲话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性格、素养和态度,才能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对下一步要说什么有更好的判断,从而能在讲话时更有针对性,使对方也愿意聆听自己的讲话。
3.不断地修正自己讲话的内容与方式
这需要我们迅速地对自己的讲话内容做出调整,还要保持讲话内容的前后连贯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能投对方所好,说出对方想听的话,又要能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完整,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演讲者说话,听众会对其讲话内容产生不同的反应,并通过声音、动作以及面部表情反映出来。有经验的演讲者会把握听众的这些情绪,就是要“看着人说话”。一旦看到听众情绪异常,或喜或悲,或笑或气,都应尽在把握之中,从而及时对讲话内容进行调整,直到听众情绪符合讲话者的需要为止。这就要求学会讲话中的“变”术,在讲话过程中随时捕捉听众心理的变化,把听众的情绪逐步推向**,达到台上台下共鸣的效果。
总之,讲话是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的稳固需要的就是这四个“墩”:准确的表达、细心的观察、及时的修正和丰富的感情。我们在演讲中若能时刻牢记这些技巧与方法,将使您在讲话中跨越重重障碍,顺利实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