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公共场合讲话、演说,其目的就是能启迪人心、号召听众采取行动,而在开场中,演说者是否能在一开口就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对于接下来能否引导听众接纳自己的观点十分重要。因此,在确定了演说主题之后,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整个演说的架构如何尽快激发听众的兴趣,以及如何以自己对主题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随着思路一道共鸣和思索,这些,都关乎演讲的成败。
在众多的开场设计中,有一种直击要害的方式,那就是开门见山式。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是中国传统的作文法,也符合听众一般的心理要求。有的演讲开头注意使听众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与演讲者建立协调和谐的联系。
实际上,受演讲者欢迎的TED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TED演讲的特点也是毫无繁杂冗长的专业讲座,观点响亮,开门见山,种类繁多,看法新颖。每一个TED演讲的时间通常都在18分钟以内,因此,直击要害地开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尼兰·斯通是怎样打动听众、支持联合国儿童救援行动的:
“但愿我的祈祷能起到作用,希望再也不要有这样恶劣的情况:不知道你是否看到过,一个孩子和死亡之间仅仅就差一个花生,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了,我不希望自己在事后活在这样悲惨的记忆里。如果一月的一天,在已经被炸弹摧毁的雅典的工人区里,你曾听到他们的声音,再看到他们的眼睛……可是,我只是拿了一罐花生而已,只有半磅,当我吃力地打开这罐花生时,我看到了一群穿着破烂的孩子立即围了上来,他们把灰扑扑的小手伸向我;还有更多的母亲,她们怀抱着婴儿……她们托起婴儿,然后把婴儿朝我举起来,我看到了那一双双只剩下骨头的小手抽搐着。我多想自己有更多的花生,那一刻,我希望所有的花生都能起到作用。”
“他们你推我赶的,我差点都被撞到,我看见举起来的百只手,那是乞求的手、绝望的手,也是瘦小的可怜的手,我看到,这里分一颗花生,那里分一颗花生。数百来只手就那样伸着、向我乞求着,在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希望的光芒,但此刻的我太无助了,我拿着那只空罐子……啊,我希望这种情形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听众的时间是宝贵的,他们也是“自私”的,他们只有在感到能从演说中有所收获时才专心去听演说。演说的开头应正面回答听众心中的“我为什么要听”这一问题。而尼兰·斯通在开场中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演说目的,因此,他便找到了与听众继续沟通的门道。
那么,我们该如何灵活运用开门见山式的开场方式呢?
1.快速入题
我们欲使听众尽早进入状态,接受自己的言论,就必须重视入题的速度和方式两方面的安排。既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这就是“快”;又要有逻辑上的悬念、起伏和跌宕。
这里,强调入题要快,并不是说所有入题都以“开门见山”这样“直”的方式为佳。其实,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求一点逻辑悬念,才有利于入题的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你不妨在言辞上多下点功夫,以悬念抓住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
2.观点鲜明
我们在选用开门见山这一开场方式时,要观点鲜明。演讲观点鲜明,显示着我们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我们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彻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
3.感情真挚
我们在开场的时候,演讲言辞就具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了点明题旨以增强感染力,就反复“描述”了“我梦想有一天”的情景,每一个情景就是一个镜头,连续组成主观与客观相融为一体的连续不断的“画面群”,既强烈地渲染主题,实际上也是一种颇为艺术的点题方法。
4.语言流畅,深刻风趣
我们想把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演讲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
对此,我们不妨运用:
一是使用点出主旨的警句,以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演说开头使用警句,不仅新意盎然,而且颇有深刻寓意,仿佛黄钟轰鸣,余音不绝于耳。
二是艺术地运用熟语,使听众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熟语,包括成语、民谣之类,通俗易懂,人们耳熟能详。对此,切不可因其为下里巴人而妄加轻视与贬低,相反,熟语很多时候在演讲中也能充当“阳春白雪”的角色。如果演说时,领导干部对此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警句,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
总之,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使用经典的开门见山式的开场方式,能快速阐明观点,影响听众心理,进而将听众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