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似乎都有几个可以互诉衷肠的知心朋友,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由陌生人到朋友?因为情感的共鸣!同样,在演讲中,我们要想得到听众的配合,也应该在和听众拉近心理距离这一问题上做努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关系的疏近,是与其交谈的话题有一定关系的,关系越密切,所谈话题越个人化、私密化。而交谈之初,交往双方往往是互存芥蒂之心的,而这对于整个交流无疑也是毫无益处的,此时,如果我们能主动跨出交往的第一步,向对方透露自己的一些私事,那么便能给对方一个心理暗示:我们之间关系很好,你可以向我倾诉你的心事。
对于演讲这一人类沟通的高级形式来说,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并不是隐藏得越深越好,在演讲中偶尔说点自己的私事,是能帮助我们拉近和听众的心理距离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地位悬殊的双方,如果你能**一点私事,能让你看起来更普通,你也向大家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很信任他们,你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因为它表示着你也是普通人而已。
例如,西蒙斯发现当顾客第一次遇到她时,总会想当然地认为她的主要目标就是销售她的书或者是咨询课程。因此,她会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她父亲曾经是一名社工,从小就希望她能够帮助他人,父亲还认为她应该去读法学,但她下决心做自己的事,选择移民到澳大利亚。
这个故事有双重强调的好处,一方面说明她没有在特权环境中成长,因此她的背景和顾客是非常相似的;另一方面,她有时也会做一些愚蠢的决定。例如,不去法学院而移民去澳大利亚就是一个相当不平常的做法。通过这些故事她改变了顾客对她的看法,更加接近了顾客。
人们都喜欢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交往,而对于那些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则会退避三舍。有位总统向小朋友们透露出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秘密”:“我的品德课不怎么好,因为我特别爱讲话,经常干扰别人学习。老师当然要批评我的。”这让他们感到,原来总统也和自己一样,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们从而愿意和总统交流。此时,即使场外的大人们看到这样的对话场面,也会感到总统是一个亲切的人。
可见,只有能带动听众热情的演说才是成功的演说。在演讲中,和听众拉近关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就包括诉说自己的私事,这样更容易获得听众信任。相反,那些“趋于完美”“毫无瑕疵”的完美主义者,似乎总是“曲高和寡”,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亲近他们。
不少演讲者虽然优秀,但不可爱,会让人产生一种敬畏和猜疑心理。因为那些表现得十分完美的人,人们往往敬而远之;相反,适度表达“秘密”和缺陷,可以赢得听众关注。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做到:
1.适度谈谈自己曾经的糗事
比如,你可以偶尔提及自己曾经失败的事,比谈自己成功的事,更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为老是炫耀自己成功的光荣事迹,容易让听众产生反感,而留下不好的印象。相反,谈及失败的事,我们就避免了故意犯错,因为首先在态度上我们已经示弱并表示了友好,听众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暴露自己,要达到让对方产生如“这个人有点小缺点,但是其他方面挑不出毛病来,是个相当不错的人!”类似的想法这一效果,然后对于你的演讲观点,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2.分享在生活中的趣事
比如,你可以拿买东西被骗、语言上的失误等此类的笑话来和对方分享一下,因为这些生活中的趣事,人们一般都爱听,在你谈论此类趣事时,可能对方也遇到过,你们之间就找到了共同话题。另外,拿自己开涮,更体现出你的随和、平易近人。
3.“暴露自己”,也不能“暴露无遗”
提倡“自我暴露”,并不是让你把自己的“老底”都揭给听众看或者“暴露无遗”。我们不妨选择暴露那些不会影响到整体形象的“小事件”“小缺点”“小毛病”等,正因为这些小瑕疵的存在,我们会显得更真实、可爱。
总之,学会以上这些暴露自己的小技巧,会更容易打动听众,获得他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