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化知识底蕴丰厚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就善于将平淡无奇或晦涩难懂的语言经过修饰后变得形象生动或易于理解等。然而,不少有过演讲经历的人都抱怨:“这年头,说话难,在众人面前说话更难!”的确,那些不会说话的人,通常在演讲的时候,语言干涩无味,让人听之昏昏欲睡,更没有继续交谈的欲望。而如果我们能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话,就能立刻让你的表达炫丽起来,也能焕发起听众的精神。
曾经因参加《美国偶像》第九季而红遍美国的蒂姆·厄班也在TED演讲中发表了演说,题目为《你有拖延症吗》。这一演讲中,他就运用了非常诙谐的语言以及贴切的比喻为我们进行了剖析,让在座的听众和视频观看者深受启发。
的确,在语言表达中,比喻的效果不言而喻。比喻不但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绘声绘色,也能通过恰到好处的关联,触发人们之前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由此一来,人们此前的知识与经验,就与现在即将掌握的知识之间,有了一个最好的关联通道。例如,“她就像是刚刚离开水面的鱼,不停地扑腾”。在这句话里,我们无从得知她的样子,但是我们曾经看到过鱼在离开水之后不停挣扎的模样,因而,我们在读了这句话之后,就很直观地想象到她的样子。要想恰到好处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服他人,我们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且找到未知和已知之间的准确关联,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提高打比方的效率。当我们能够灵活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演讲时,我们的语言就会更加幽默,表达也会更加和谐融洽。
那么,什么是比喻修辞呢?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给出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认识。
例如,在莫里哀的喜剧《太太学堂》里,阿南解释人为什么“吃醋”,为什么生气,阿南说:“我给你打个比喻,你就清楚了。你端着一碗汤,来了一个饿鬼,要喝掉你那碗汤,你想,女人确实就是男人的汤。一个男的看见别人有时候想尝尝他的汤呀,马上就大发雷霆。”
佛说法,经常妙用比喻。佛教有《百喻经》传世,可见比喻在语言中的运用。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演讲故事:
小王在一家建材公司工作,他来公司不到一年,就已经升职为采购主管。在公司的年会上,他被同事们推举到讲台上讲授工作经验。
小王明白,这种场合下,开口必须特别,才能博得满堂彩。于是,他说:“今天我们已经算幸运的了,可以在这个豪华的酒店里享用美酒美食,而平时呢,我们的情况是:出门是兔子,办事是孙子,回来是骆驼。”
在场的所有同事听完后,哈哈大笑。
很明显,我们发现,故事中的小王在演讲时之所以能博得同事们一笑,是因为他那句颇有意蕴的比喻句:“出门是兔子,办事是孙子,回来是骆驼。”“兔子”是指出门为了抢时间赶车或赶船跑得快;“孙子”是指为了买到所需货物不惜请客送礼,低头哈腰地向人家求情;“骆驼”是指回来的时候不仅要办好货物托运还要给老婆孩子买东西,负载很重。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采购工作是个吃苦受累的活儿,让同事们产生了共鸣。
那么,在演讲过程中,我们该怎样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呢?
1.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这样一句话: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里,“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的不同,通过这一巧妙的比喻,就显而易见了。但没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是无法获得这一表达效果的。
的确,我们在演讲时的语言之所以会平淡无奇,是因为我们束缚了自己的思维。而假如我们能在语言的训练中,转换角度分析,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这样,我们会发现,同样一句话就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演讲中,我们原本想赞美某个听众年轻美丽,通常会说:“您皮肤真好……”但如果我们转换一种说法:“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人们会有‘剥了壳的鸡蛋’这一说法了,原本还以为是夸张呢,今天算是见识到了。”这里运用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更显得动听。当然,我们表达之前,最好作一番铺垫,否则会显得唐突。
2.灵活运用,随机应变
生活中,有些人个性害羞内向,在公共场合不敢开口,更别说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一句话在普通的场合和演讲场合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妥善运用,随机应变,仍然无法发挥出比喻修辞的妙处。
另外,我们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时,需要注意的是:
(1)喻体必须要使受方清楚,一般要常见、易懂
但在演讲中要会顺手牵羊或顺势而为,能及时从对方的信息中及时把握机会,创造突如其来、具有想象爆发力的比喻。
(2)比喻要贴切
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
(3)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
感情色彩不得体,语言表达就失去了光彩。
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若能正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干涩的语言就会顿时形象、生动起来!
总而言之,演说中,一本正经固然很好,但是未必每个话题都适合严肃地交谈。我们唯有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魅力,才能打动听众于无形,并且让他人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观点、意见或者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