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讲的技巧:高效表达心理学

先设问再回答,卖卖关子抓住人心

字体:16+-

相信任何一个参加过演讲的人都明白,平铺直叙的演讲语言、正正经经的演讲,只会让听众觉得生硬突兀,甚至难以接受,而如果我们能在说话时故意卖卖关子,那么,就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在修辞手法中,先提出问题再回答,就叫作设问。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阐述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语言起波澜,有变化。

一位刑警队长向群众报告捕获盗匪的经过,他开始就说:“盗匪们真的都有组织吗?是的,他们大都是有组织的,但是他们怎样组织的呢……”

这位刑警队长所用的开场白,就是先告诉听众一个事实,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希望听一听盗匪组织的真实内幕。

对于这一点,TED演讲大师们称,在演讲开头或者遭遇冷场时,都可以提出设问共同思考,以调动听众的参与性和热情。曾有一篇题目为《学习第二语言会给大脑带来怎样的益处》的TED演讲视频,演讲者这样开篇:

你会西班牙语吗?你会讲法语吗?你会说中文吗?如果你能回答“si”“oui”或者“是的”,而且看这个视频用的是英文原声,那么你就可能跟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具备双语能力或是多语能力。除了旅游时比较方便、看电影不需要字幕这些好处之外,掌握两到三种以上的语言,意味着你的大脑在结构上或运作上与你那些只会一种语言的朋友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掌握一门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开头以三种语言进行设问,引出本文的讨论对象:学习双语有什么好处?此种方法新颖有趣。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演讲故事:

一个科学会议的主持人在对现场在座的科学家们说:“上级领导同意这次我们提出的方案,并赠给大家十六个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听完主持人的话,在场的科学家一下子觉得压力很大,有的人甚至还倒吸了一口气。

目光敏锐的主持人已经觉察到了科学家们的心思,便立即解释道:“什么叫作‘万无一失’?就是把想到的、发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就叫万无一失。没有发现的、解决不了的,是吃一埑长一智的问题。扛枪还有卡壳的时候呢,别说这个小问题了。放心吧,只要大家认真做了,出了什么问题,由领导负责,由我负责!”

主持人通过这一席话,完全释放了科学家们思想上的沉重包袱。

从主持人一番话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推敲:首先,一开始,主持人就切中要害,抓住科学家们担心的问题,也就是“万无一失”;接着,他由此设问,以问题引路,自问自答,引出一段解释,从而清楚地消除了听者的疑问。

可见,善于设问,往往能够切中要害,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收到设想的效果。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所以,每一个预备当众演说的人,都应该学习如何运用设问的修辞来增强语言的效果。为此,在演讲中,你可以这样做:

1.先设问再回答

设问是无疑而问,演讲者自问而自答。设问后,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设问用得好,能引人注意,诱人思考,把谈话内容变得更加吸引人。设问是一种启发性的语言艺术。设问的另一个作用是让听众产生悬念,引起听众一种欲知究竟的愿望。

2.设问要巧妙

你所问的问题要巧妙,要顺理成章,做好铺垫,引人入胜,最后一语道破玄机,否则就有故弄玄虚之感。这就好像相声里的“设包袱”,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他人,最后再“抖包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感觉到强烈的语言效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3.可以先只提供部分的信息,吊足对方的胃口

有时候,别人听你说了上半句话,就想知道下半句。但是你突然停住不说了,那么对方就有很强的好奇心,想知道后半句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也可以留一部分,给对方制造一种想要了解的好奇心。当这种好奇心在对方的心里不断地翻起来的时候,对方就会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了,此时,你再适时表明,对方一定会揪住你的话。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运用这一修辞手法说话时,我们要把握整个谈话的进程,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的长短,才能给人留下难忘、美好的印象。

总之,设问是打开我们成功演讲之门的金钥匙,这种修辞手法,如果能在我们演讲时被恰当利用,就能使听众产生一种听完后有所得的愉悦感,真切理解我们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