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讲的技巧:高效表达心理学

趣味式结尾,给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

字体:16+-

我们都知道,演讲活动中,开场白尤为重要,而幽默式的开场白会激起听众的兴趣,实际上,幽默同样能对演讲的结尾起到这样的作用。演讲中,如果草草收尾,那么,势必会让整个演讲显得虎头蛇尾,还会让听众留下遗憾。幽默式结尾是较有情趣的一种。演讲在笑声中结束,能给演讲者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形式化的标志。

对此,每个TED演讲者都给出建议:演讲中,无论是你要说的话还是主题,都不可太过严肃,因为人的大脑喜欢幽默的因素,制造幽默,更有利于达到好的演讲效果,演说结尾的幽默更能给听众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幽默能够消除观众的心理防线,使其更容易接受你的信息,也能增加你的个人魅力。

世界球王贝利有着20年的足球生涯,参加过21364场比赛,共踢进1282个球,并创造了一个队员在一场比赛中射进8个球的纪录。

他超凡的技艺不仅让观众们叹为观止,而且他的口才也很出色,当他个人进球记录满1000个时,有人问他:“您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笑了,意味深长地说:“下一个。”

他的回答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像他的球艺一样精彩。

贝利这一简单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的幽默,听后更让人们领悟一个道理: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每当实现了一个近期目标,我们决不应自满,而应迎接新的成功,把原来的成功当成是新的成功的起点,有一种归零的心态才永远有新的目标,才能攀登新的高峰,才能获得成功者的无穷无尽的乐趣。

的确,开场白重要,有个好的结尾更重要,幽默的演讲开场白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热情,幽默的演讲结尾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期待你的下一次演讲。

这里还有一个萧伯纳的故事:

有一个朋友邀请萧伯纳赴宴,想让萧伯纳给他弹钢琴的女儿美言几句,好借此名扬天下。萧伯纳一到朋友家,女孩就迫不及待地弹了起来。弹了半天,萧伯纳一言不发,女孩只好先开口说话:“我没有妨碍到你吧?”萧伯纳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你弹好了。”

萧伯纳的话幽默、简约、含蓄,有弦外之音,非得经过琢磨才好领会他的意思。演讲者在演讲中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演讲内容的中心思想,有时候并非直接道明,一个小小的幽默便能为你传达,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可以说,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幽默是最能被听众接受的了。我们在公共场合的演说,如果也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尾,那么,可为演讲添加欢声笑语,使演讲更富有趣味,令人在笑声中深思,并给听者留下一个愉快的印象。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1.造势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十分幽默。他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

老舍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演讲内容,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2.动作与语言相结合

鲁迅先生在结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时说:“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的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

说着,他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徐徐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顿时全场大笑。

鲁迅先生幽默的反语结合着恰到好处的动作表演,使演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而且使听众在笑声中进一步品味先生话中的深意。

3.概括

幽默应该引人发笑,但高级的幽默又可以让人回味。高级的幽默是言近旨远。

某大学中文系为毕业生开茶话会。会上,院系的几个领导相继讲话。首先是系党总支书记讲话,三分钟的即兴讲话主要是向毕业生表示祝贺。然后是彭教授讲话,主题是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还引用了列宁的名言。第三个讲话的潘教授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片断,以此勉励毕业生们学习海燕的精神。第四个讲话的系副主任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母校和老师们。紧接着,毕业生们欢迎王教授讲话。

在毫无准备而又难以推辞的情况下,王教授站起来,先简单地回顾了数年来与同学们交往的几个难忘片断,最后一字一顿地说:“前面几位给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可我还是喜欢说他们说过的话。(笑声)第一,我要祝同学们胜利毕业!(笑声)第二,我希望同学们学习、学习、再学习。(笑声)第三,我希望同学们像海燕一样勇敢地搏击生活的风浪。(笑声、掌声)第四,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

在这里,王教授对前面四个人的演讲做了简单的概括,使整个演讲在一片笑声中结束。如果他还和前面几个人一样,发表程序性的演讲,那么,整个演讲自然索然无味,结尾也是毫无精彩之处。

演讲的幽默式结尾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幽默感,并能在演讲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演讲的气氛和听众的心态,才能使演讲结束语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轰动效应。

用含蓄、幽默的言辞或动作作为演讲的结尾,意思虽未直接表露,但富有趣味,发人深省,听众在欢声笑语中禁不住要去思考、领会演讲者含而未露的深刻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