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三国

第三十七章02

字体:16+-

曹植在赋中所想无非是: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就模仿他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翻过伊厥山,越过轘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像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诫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像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平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八月,先前劝谏汉帝的黄权,眼见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军队无法顺利返回,由于不愿投靠吴国,只好率领部下往北投降魏国。消息传到白帝城,有关部门依照法规,上报抓捕他的家人,刘备摇了摇头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下令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

先前让少数民族领袖沙摩柯来降的侍中马良,从南方往西北撤退回蜀时被遭到步骘截击而死。

马良生前曾奉命出使江东,对诸葛亮说:「今天接受朝廷命令,协和两国友好关系,希望您能向孙权将军介绍我的情况。」诸葛亮让他自己起草这份文件。当即起草:「本国君主特派属官马良前往访问续好,以发扬光大昆吾、豕韦的结盟功业。来人是吉士,曾为官荆楚,很少有轻率鲁莽之处,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驾接纳,以利他完成使命。」孙权看完后非常恭敬地接待他。

昆吾、豕韦的结盟功业指的是:《诗经》讲述汤与桀的战争时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说夏后的封国豕韦氏和顾氏协同昆吾氏、夏后氏参与战争的事情。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都争相上表请求声言『继续进攻,一定能够生擒刘备。』此时蜀汉收拢散兵以及留守江州的赵云军队前来救援,永安驻军又接近两万之数,吴国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最佳机会。收到诸将要求的吴王写信问陆逊该怎么办。他与朱然、骆统联名上书:「曹丕正在调集军队,表面上宣称将与我们一同讨伐刘备,实际上却是包藏祸心,请您下令全军退回。」顾忌曹魏方面会趁此时浑水摸鱼、袭击吴国后方,孙权果断下令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随着刘备逃往白帝,这场大战落幕之后,世人对吴国统帅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败远来疲惫的蜀汉军,又在赤壁战后,同样用一把火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果,对于展现高超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感到佩服,不愧是杰出的军事统帅。

反观汉帝的失败,也非偶然。『以怒兴师』,恃强冒进,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具体作战指导上既不察地利,把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崎岖山道之中;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没有及时改变作战部署,采取处处结营的作法,让军队陷入被动不利情况中,终于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虽然不胜感慨,也可说是咎由自取。

刘备兵败夷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成都,诸葛亮想起过去与法正的爱好、崇尚不尽相同,二人都以公事为重,各取所长,很是赞赏法正的智谋。想到这边感叹:「如果法正仍然在世,一定能够阻止主公进攻吴国的行动;即使东下也绝不会失败。」

当初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部下将领中,有些是孙策的老部下,有些是孙家的同族或亲戚,无不骄傲自大,不肯服从指挥调度。面对此种情况他手按宝剑:「刘备是天下闻名的强人,曹操都忌惮他,如今已率大军进入我国境内,是我们的强劲对手。诸位都受过国家大恩,应该和睦相处,齐心合力消灭强敌以报国家才对;如今你们不服从我的指挥,究竟为了什么?我陆逊虽为一介书生,也是受了主公的委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作我的部下,是想说我还有能忍辱负重这点可以称道之处。大家各有职责岂能推辞!军有常法不可违犯!」

大败蜀汉的计谋多出自陆逊的谋画,这些将领才心服口服。吴王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对他说:「你当初为什么不向我举报那些不听指挥的人?」他回答:「我受主公恩德深重,这些将领不管是陛下的心腹爱将、或者得力助手、抑或者国家功臣,无不是陛下应当依赖、共同成就大业的人。我仰慕蔺相如、寇恂以国事为重,委屈求全的作法,为的是有利于国家大事。」吴王大笑,倍加赞赏,加给辅国将军称号,兼任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陆逊口中这两人是谁?为了何事委屈求全?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表示:「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地位竟在我之上,再说他本来是卑贱之人,位居他之下我难以忍受、感到羞耻啊。」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得知此事的蔺相如不肯和他相遇,每到上朝时经常推说有病,不愿去争位次的先后。过没多久有事外出时远远就看到廉颇,马上掉转车子回避。知道情形的门客一起直言进谏:「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他口出恶言,您却害怕躲避他,这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门客回答:「廉将军哪里比得秦王。」又说:「以秦王的威势,我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朝臣,我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强秦所以不敢对我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知道蔺相如想法的廉颇,于是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他的门前请罪。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五位。

在光武帝时代,担任相当于萧何担任过的『相国』地位,是颇有领导才能的名吏,善于治理政务,很受刘秀的器重。任颖川太守时,为了严明军纪,将一名部将处死。那名部将是大将贾复的手下,知道此事后极为震怒,认为是故意与他为难,愤怒的表示:「要与寇恂势不两立。」

为了避免冲突,寇恂决定不与他见面。对他的部下格外优待。处处忍让降低身段,不使两人之间矛盾激化。为了求得和解处处煞费苦心,就是不使矛盾浮出水面。忙于重建汉室、统一天下,需要这两位将相共同协力,以成就帝业的刘秀,亲自出面设宴为两人调解。对贾复晓以大义,要他以大局为重:「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经过刘秀劝说终于回心转意的贾复,不再耿耿于怀。最终两人握手言和、同心同德,共扶汉室。

陆逊的意思是虽然我比不上蔺相如、寇恂两人,我愿意效法他们的精神,求取吴国内部的和谐,这样才有壮大发展的可能。

文帝相较于吴王单独领军的经验虽然逊色,见识不一定差到哪去。听闻蜀军树立木栅扎营,相连七百余里时,就对大臣们说:「刘备不懂军事,哪有连营七百里和敌人对峙的!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艰险阻塞等处安营的军队,一定会被敌人打败,这是兵家大忌。」孙权报捷的上奏很快就到。说完仅过七天,吴军攻破蜀军的捷报果然送来了,证明文帝的见识也不一般。

这时投降的黄权抵达许昌,文帝问他:「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我受过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但是因为道路阻塞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败军之将能够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想到效仿古人呢?」文帝对他很赏识,任命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

不久前,蜀汉大臣刘巴病逝的消息也传到曹魏,尚书仆射陈群特别写信给诸葛亮,探问他的情况,在信中称呼他为「刘君子初」,可见陈群对他之尊重。

蜀汉官员都想起他在世的行迹:为人清廉简朴,从不治理家资产业,自认为不是跟从刘备的老干部,害怕受到猜忌嫌疑,所以为人恭顺安静、沉默寡言,朝堂之下从不和人私底下有交往,非公事不谈,他清高的性格依旧张扬不变。

张飞曾经去借宿,他却毫不理会,使得张飞十分恼怒。事后诸葛亮对他说:「张飞虽是武人,但他非常仰慕先生你。主公正召集文武人才,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先生你虽然天性清高,也应该放低一些格调吧。」没想到他竟然回答:「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怎么能教我去和一介武夫交谈了?」听到这情形得刘备异常愤怒,差点想杀了他。江东的张昭也和孙权谈论过此事,张昭认为他心胸过于狭隘,不应如此抗拒。孙权反对说:「若让刘子初随世俗沈浮,为了取悦玄德而结交张飞,怎么能称得上是高士呢?」

九月初三,文帝下《禁妇人与政诏》: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引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意思是:「妇人参政,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从今以后,大臣有事不得向皇太后上奏,皇太后和皇后的亲属不能担任辅佐朝政的大臣,更不能封为王或诸侯。这一诏书要传给后代,谁若违背,天下共诛之。」卞太后每次会见自己的亲属都不表示亲热。常说:「生活要节俭,不应有盼望赏赐、贪图安逸的想法。我的族人常怪我对他们太薄情,这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准则。我侍奉武皇帝四五十年,已经过惯俭朴的生活,不可能变得奢侈豪华。族人如果违犯法令制度,我还要比对平常人罪加一等,不能指望我会送金钱、粮食给你们,或者宽赦你们。」

文帝会有这个想法,是从汉朝末年外戚干政的经验得来,不管是窦宪还是何进,在他眼中都是灾祸的根源,必须用命令加以遏止,以免自己百年之后,重演祸事。

夷陵大胜后,吴王和臣下在武昌钓台上饮酒,酩酊大醉时还令人把水洒在大臣身上,让他们清醒后继续再喝:「今日畅饮,不醉倒在钓台上,我们不停杯!」听到这里张昭板着面孔、一言不发地走出去坐在车子中。吴王见状赶紧派人将他叫回来说:「大家不过是共享欢乐,您为什么发怒?」他就回答:「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当时也以为很快乐,没想过有什么不好。」吴王深感惭愧,一言不发的下令停止酒宴。

过几天,吴王又和大臣饮宴,亲自起身行酒劝饮,吕蒙征讨关羽立功的虞翻见状赶紧假装酒醉倒地,等他走过去后又坐起来,没想到被回过头来的吴王看到,顿时大怒,手握宝剑要杀他,当场在座的臣僚无不大惊失色,唯有有大司农、刘繇的儿子刘基上前抱住劝谏:「大王在酒过三杯之后,要亲手杀死贤能之士,天下又有谁真知道虞翻有罪?况且大王不是因为能够招贤容众,才能使四海之内的人仰慕吗?如此做将会一朝之间毁掉自己的声誉,这样难道您觉得可以吗?」

吴王回答:「曹操尚且杀孔融,我杀个虞翻算得了什么!」刘基反驳:「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推行德行礼义,要和尧、舜比高下,怎么能够把自己和曹操相提论呢?」因为他的极力劝谏才让虞翻免去死劫。从此下令:「从今后凡是我在酒后下杀人命令,都不得执行。」

当初受文帝册为吴王时,派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护送于禁回魏晋见文帝,表达忠诚之意,言辞之间非常恭敬。文帝询问他们:「孙权可以信任吗?」浩周认为孙权一定会臣服,不过东里衮抱持不一定的想法。很喜欢浩周所说,认为他真正了解孙权的文帝,决定封为吴王,派浩周返回吴国。浩周对吴王说:「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公子去作人质,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担保公子一定会去。」吴王为此感动得热泪沾衣,对天发誓。

当浩周回到洛阳时,吴王却没有按照约定把儿子送去,不断以漂亮话来加以推托。失去耐心的文帝派出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吴盟誓,催促他送儿子前来,遭到吴王礼貌性的回绝的两人,回来之后报告情形,这下惹得文帝大怒,打算派大军讨伐,侍中刘晔赶紧劝谏:「吴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又有长江等河水湖泊的阻隔,不可能在仓卒之间将吴制服,请陛下三思。」文帝拒绝劝谏,决意出征。

随即命令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击洞口,大将军曹仁出击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包围南郡。得知消息的吴国,赶紧派建威将军吕范指挥五路军队,以水军抗拒曹休等人、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援南郡;裨将军朱桓在濡须指挥,抗拒曹仁。

文帝派出的诸位将军中,曹真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曹真,字子丹。生父秦邵,字伯南,又称秦伯南。当初曹操起兵时,秦伯南为他招募兵马,一次曹操外出时侦察时,遭遇冒充豫州刺史黄琬部下,其实是在汝南边境的袁术部属袭击,秦伯南冒名顶替,贼人误以为他就是目标,杀死他后赶紧离去。事后想到秦邵恩德的曹操,收养秦真,从此转姓曹。

收养曹真后,让他与曹丕等儿子一起生活。长大后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猎时被老虎在后面追逐,回马射虎应声而倒。曹操赞叹他的鸷勇,任命为虎豹骑的将领,在讨伐灵丘黄巾军立下战功,封为灵寿亭侯。

四年前,刘备率领诸将起兵攻汉中。曹真以偏将军率领部下,协同都护将军曹洪、骑都尉曹休、雍州刺史张既等人击破刘备别将吴兰于下辨,因功拜为中坚将军。九月,随曹操亲征至长安,授予中领军一职。

三年前的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为此十分忧虑汉中战事的曹操,任命他担任征蜀护军,率领徐晃等人在阳平关击破刘备别将高翔。从长安率军进入汉中的曹操,因为屡屡无法击破益州军,决定放弃汉中,下令各路军队陆续退出,命令他前往武都迎接曹洪的部队屯兵陈仓。可见曹操生前就很器重这个养子。

曹丕即位魏王时,任命他担任镇西将军,掌管雍州及凉州军事,追录他前后功勋,进封东乡侯。当时正是开始置凉州刺史一职,首先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没多久张掖郡人张进挟持太守在酒泉反叛,率军阻拦邹岐赴任。他派遣费曜进军讨平张进的叛乱。回到洛阳后升至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去年十一月,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组成联军在河西郡作乱,镇西将军曹真率领众将进讨诸胡联军,大获全胜平定河西,斩首五万余级,获牲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战果极为辉煌。破胡胜利檄文传到洛阳,让文帝非常高兴,大笑:「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如果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像此次这么多的。」此战更重要的是重新打通西域和中原王朝往来的道路,才能在今年二月,迎接鄯善、龟兹、于阗王派出的朝贡使者,恢复以往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十月,文帝为自己死后下葬之地选定首阳山,下《终制》:

「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兴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文帝除了指定死后在首阳山土葬,不坟不树,不设明器,妻妾后终者不得合葬外。更说:「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董卓乱国以来,汉朝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更警告子孙:「如果你们违背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言词之间相当严厉,比起其父的《终令》不知严格多少倍!

文帝从蜀国投降的人口中得知,汉帝已经诛杀黄权留在蜀地的家人。知道这不是事实的黄权表示:「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决定不立即发丧,不久得到确切消息,如他判断一般。

因为即位前甄氏已经被赐死,三年来魏的皇后之位一直是悬缺状态,就想要立郭贵嫔为皇后,知道情形的中郎栈潜上书:「后妃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治乱。圣明的君主立皇后都很慎重,都从世代显贵的家族中选择贤惠的淑女登上后位,以统御后宫妃嫔,虔诚祭奉皇家宗庙。《易经》也说:『家庭的关系理顺,国家就会安定。』由治理家事推及到治理国事,这是前代帝王奉行的原则。《春秋》中记载宗人衅夏的话:『不存在以妾作妻之礼。』齐桓公在葵丘盟誓时也说:『不存在以妾作妻子』。现在后宫受宠的妃嫔,地位仅次于君王。如果只是宠爱她们,就立她们为皇后,让原本下贱的人尊贵起来,为臣恐怕今后低贱者被册立,高贵者遭废弃的事会层出不穷,没有法令制度能够加以限制,祸乱也就由此发生。」拒绝栈潜建议的文帝依然在初九,下令立郭贵嫔为皇后。

面对曹魏全面进攻压力,又有扬、越一带蛮夷尚未归附问题困扰的吴王,使出他擅长的两面手法,言辞谦卑地上书文帝,请求让自己改过勉励:「如果我的罪责难以原谅,必须加以制裁,我一定奉还朝廷封给我的土地和人民,寄居在交州度过余年。」又写信给浩周:「我想为儿子孙登向皇帝的宗室求婚。」不久后更说:「孙登年幼,我准备派孙邵、张邵陪同前往。」文帝随后下《又报吴主孙权》:

「君生于扰攘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遗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文帝的意思就是「与你的君臣关系已经确定,怎么会乐于劳师动众,远去长江和汉水,如果孙登早晨到这里,我晚上就命令大军撤回。」狡猾的吴王终于露出真面目,改年号为黄武,想要凭借长江天险抵挡曹魏的进兵,让孙盛率领万人据江陵中州,从外部支持南郡应对曹魏进攻。

已经领教多次孙权两面手法,没有对他送儿子前来抱太大希望的文帝,除下《诏责孙权》:

「权前对浩周自陈,不敢自远,乐委质,长为外臣。又前后辞旨,头尾击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覆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又欲为子于京师求妇,此权异心之明效也。」

更下令大军从许昌出发,由自己指挥大军南下征讨,临行前之前把郢州取消,恢复为原来荆州规制。

十一日,文帝抵达宛城。曹休在洞口上书:「愿率精锐士卒,像猛虎一样进军江南,从敌人处夺取物资给养,一定成功,如果不幸战死,陛下不必挂念。」深恐曹休迫不急待地渡江造成危险的文帝,赶紧派人骑驿马传令制止。随侍在旁的侍中董昭建议:「我私下观察,陛下面有忧色,只是因为顾虑曹休渡江吗?现在渡江困难重重,即便他真有此意,他也无法单独行动,需要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才能成行。徐州的臧霸等人,有大量财富,兼有尊贵的地位,眼下已无更大的奢望,只是希望这样到死的那一天,能够保住禄位传给子孙而已,怎么可能会冒险投身危险之地,求得侥幸取胜的机会呢?如果臧霸等人不支持渡江,他也就失去信心,为臣心想即使您下令渡江,他们也会犹豫不决,未必会马上执行命令。」不久,正巧暴风吹断吴将吕范船队的所有缆绳,船只漂向曹休等人的营垒之下,魏军斩杀俘获吴军数千人,造成吴军溃散。

得到战报的文帝,赶紧下令各军迅速渡江。可惜为时已晚,魏军尚未进兵的时候,吴军救援的船只就已经赶到,将溃散的部队收拢退回长江以南。曹休依然按照命令派臧霸率兵前往追击,一如预料战事不利,甚至将军尹卢在战斗中死亡。

面对曹魏来袭,心知不能再与蜀汉交恶,否则两面为敌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于是吴王派太中大夫郑泉到蜀汉成都访问,随后蜀汉方面由诸葛亮派任太中大夫宗玮至吴回报,两国之间因为夷陵之战断绝的关系,随着曹魏攻吴的契机,再度恢复联系。

自认没有面目回成都见诸葛亮、坐镇白帝城的刘备,听说曹魏大举攻吴,写信给打败自己的陆逊:「曹军现抵达长江、汉水一带,我将再度率军东下,将军认为我能否这样做?」陆逊谦逊但是郑重的回信:「恐怕贵军新败,元气还未恢复,所以才和我国恢复关系。当务之急是养好创伤,修补元气,还没有闲暇对外用兵。如果陛下不慎重考虑,欲图再次率残兵败将远途送来,仍然难逃覆灭的下场。」

得知刘备在夷陵之战被陆逊战败后,在白帝城病倒的消息,向来与诸葛亮关系不睦的汉嘉郡太守黄元,趁他受命前往白帝城面见、成都空虚之际,掀起叛乱的大旗。先从汉嘉郡率兵北上火烧距离成都西面一百七十里远的临邛城,藉此威胁成都的众人。从蜀郡太守转任益州治中从事的杨洪,赶紧进言皇太子刘禅,让郑绰、陈曶南下讨伐,成都百官大半认为「黄元没办法包围成都,应该会从越巂据守南中。」遭到杨洪反对:「黄元一向性情凶暴,不讲恩信,怎么会做到这一步呢?不过想沿江东下,希望主上平安将他捉拿处死;如果主公有什么不幸,只会投奔东吴求其活命罢了。命令陈曶、郑绰只在南安峡口堵截便可抓获。」两人按照杨洪所说出兵。

在封国内依然遭到监视的曹植,做《灵芝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覆然。」

在诗中曹植藉托物言志,他的愿望是用世济国,可是看来是时不我予,大哥怀疑甚深,恐怕没有一展长才的机会:

「仙草灵芝生长在诞生贤王的土地,祥端的朱草遮覆在洛水之畔。氤氲灵气互相辉映,光耀华彩灿烂神异。古时候有虞舜两个圣王,他们的父母顽固而愚蠢。但虞舜辛勤躬耕,奉养父母,孝德厚美不违仁义。伯瑜七十岁的时候,穿上小儿色彩艳丽的衣服装扮成孩子来逗母亲开心。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年老力衰,笞打无力,悲叹哭泣。丁兰幼年父母双亡,自己感伤早早就是孑然一身。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早晚拜见供奉,事之如生。逆子见到父母的陵墓这才悔恨没尽到身为人子的责任,去做违法的事麻痹自己来求得惩罚。岳父苦心为他辩白开脱,终于被赦免罪行保全了名声。董永家境贫寒,族中长者没有分配财产给他,但他借贷也要供养父母,给别人工作来改善父母的生活。讨债债主塞满了家门,不知道该怎么偿还债务。上天也被他的孝行感动,天上的仙女用天梭在织机上十天织成百匹锦绢为他还清了债务。时光匆匆,悲叹啊我的亡父。我出生是多么晚,你离我而去是多么早。诗经中《蓼莪》的感叹是谁发出的,使人到老去的时候也不能够忘记。归去时咏诵虞舜所作的《南风》,落下的眼泪沾湿了衣襟。就要结尾了,结尾的乐曲是这样唱的:圣王领有四海,用德行教化民众。属国都归于礼治,平民家中都恭谨虔诚。学校谨守礼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田中可以看见。家里有曾参与闵损这样的儿子,整个家庭都会拥有让人称赞的仁义,德行。小孩不夭折,老人能够安享晚年。陛下万寿无疆,母亲也是一样。」

正当战情胶着之际,才刚刚击退吕范的张辽,因为病情交加,不幸在江都过世。听到消息的文帝大恸,想起他生前的一些事情:

去年曹丕刚即位的时候,按例到洛阳皇宫朝拜,曹丕安排在建始殿会晤,亲自询问昔日破吴时的情状。述说过后曹丕向左右叹息:「简直是古代的召虎啊。」下令为他在洛阳建造屋舍,替他的母亲兴建殿室,甚至当年跟从他突破吴军阵线、直冲孙权帅旗临时应募的步卒,都被封虎贲。

召虎,即召穆公,是与周公姬旦共同辅政的召公姬奭的后人,世袭相传,也是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西周大将。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后来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被文帝借作比喻。

年初时孙权再次称臣,他奉命还屯雍丘,可惜在此时得病。文帝得知后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探问并医治他的病情,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他的病况,为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相遇。他的病情久久无法痊愈时,文帝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自己随后车驾亲临,握着他的手更亲赐御衣,更命太官每天送御膳。等到病情稍有好转,就返回屯军所在。

随后与王凌等人进军至广陵,大破吴将吕范等人,缴获大量舟船。此战过后病情日渐沉重,最终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为之流涕的文帝,下令谥曰刚侯。

十二月,蜀汉也失去一名顶梁柱的大将,骠骑将军马超病逝,享年四十七岁。不久前他就自知染患重病,勉强上疏给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在永安得知马超身死消息的刘备,想起当初即位的诏书:称帝时任命他为骠骑将军、斄乡侯,册封诏书写:「朕没有什么大德,却得以继承皇帝之位,继嗣刘家的江山,曹操曹丕父子,世代都会记住他的罪行。朕感到非常地忧伤,非常地痛心疾首。四海之内都怨愤曹氏家族,渴望回归大汉江山的正道上,鉴于氐族羌族对你的相率而服从,匈奴倾慕你的大义。以你在北方的信义及拥有的极高的威望和勇武,特此委任授予于你,希望你振奋飞扬如咆哮的猛虎般,统领万里疆域,解救百姓的苦难。大力宣扬朝廷的优良风化,攘外安内,严肃谨慎的对待奖赏惩罚,使大汉的福泽更加强盛,这样才能对得起天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