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三国

第四十九章

字体:16+-

离开潭州到达丰阳的杜甫一家人,因为江水上涨,受困于江面五天。其实距离丰阳县也就四、五十里的水路,不消一天就能抵达,无奈南风大作,无法前进。更惨的是因此没得吃喝,幸好县令知道后写了一封安慰信,更派人送来饮食,才解除杜家燃眉之急。

随后在洞庭湖畔登上岳阳楼,写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上楼上眺望宽阔的洞庭湖,想着虽然安史乱事结束、却依然无法平静的北方故乡,自己又老病缠身,只能以一叶孤舟代步,令自己无限感伤: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这时又想到之前写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武侯过世的时候,也差不多我这个岁数,但是两人处境却是天差地别: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这时心中大概已有天命将尽的感觉,只是不好对家人明说。

二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积榖、整备之后,认为准备充分的诸葛亮,派人前往东吴约定共同出兵曹魏,获得正面响应后,命前庲降都督张翼为前部都督,领扶风郡太守,亲率大军出斜谷道,

在洛阳的明帝下《减鞭杖之制诏》:

「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而顷多以无辜死,其减鞭杖之制,着于令。」很明显就是鉴于过往鞭刑过重,为了减轻刑狱、甚至冤狱而死的情况才下此令。

三月初六,承接后汉衰亡与禅让政权给曹丕的献帝、现山阳公的刘协,躺在**的他在亲人眼中或许是已经迷离状态,自己的神智却很清楚,人生中的片段不断的在脑中浮现:

这些经历,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卓入京。自认与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在何进被十常侍杀死、袁绍又将他们杀死的混乱局面中,在洛阳城外眼见比刘辩有才能,兴起废少帝立自己为皇帝的念头。回到洛阳的董卓让手下完全控制局势后,先是逼着少帝罢免司空刘弘,让自己取而代之,更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议改立自己为皇帝。当然听闻此事的百官们大惊失色,慑于董卓**威,谁也不敢跳出来表示反对,深怕下一刻人头落地。次日,少帝刘辩的皇帝生涯结束,才九岁的自己被逼着上台,是为献帝,从此开始命运由人的漫长生涯。

初平元年春,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起兵的州郡大都在潼关以东的地区,又称『关东联军』,许多地方豪强都群起响应,带着私兵出发万里赴会,正式拉开后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序幕。关东众人共同推举当时渤海太守袁绍担任盟主,决定由北、东、西三方包围洛阳的战略。受到关东军直接武力威胁的董卓,决定挟持自己从洛阳迁都逃往长安。随行中担任司徒的王允负责主持具体政务,表面上依附董卓,心向汉室的他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员准备随时动手。

次年关东诸侯为了争夺领导权,袁绍、韩馥为首竟然倡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此事除了遭到袁术、曹操等人反对,当事人更是极力拒绝的情况下无疾而终。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为了想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摆脱董卓的控制,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但是关东州郡牧守正热衷互相兼并以壮大自己、扩张地盘,对于西讨董卓没有多大兴致,不得已推翻董卓的计划转而依靠内部的力量来完成。

来年,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共谋刺杀董卓。为董卓亲信、也是义父子关系的吕布,因为一桩小事违背董卓,性格暴烈的董卓倏的将手戟朝他掷去。慌忙躲开后又向董卓俯身请罪才算作罢,二人之间关系出现变化。

四月,自己刚刚从患病中痊愈,在未央殿大会朝见百官。身穿朝服的董卓不仅乘车入朝,从军营到皇宫的道路两侧更是警卫密布,左侧是步兵,右侧是骑兵,由吕布等人前后侍卫,戒备森严的程度与往日祖先出巡阵仗无异。吕布收到王允让士孙瑞书写的诏书,转身让同郡人、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身穿卫士服装,埋伏在北掖门等待。只等董卓进门,李肃举戟刺去,可惜未能一举刺入被袭击经验丰富、常身穿铁甲的董卓身体,只有伤到手臂,跌到车下的董卓回头呼喊吕布,却招来铁矛直穿胸膛而死的下场。

董卓被刺身亡后,长安由录尚书事的王允;奋威将军吕布二人共同主持朝政。刺杀成功后骄傲自满、气量狭小的王允,未能维持关中局势。不足三十日,城外杀来一彪军马,原来是先前遣出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一战过后王允身亡、吕布败走,长安上下又遭到控制。

两年后三辅地区发生大旱灾,一斛榖物竟然飙至值钱五十万,可见情况有多么危急,城中甚至发生人吃人的事情。自己得知情形后命令侍御史侯汶开太仓以米豆煮粥救济百姓,得知仍然有很多人饿死,责问时以粮食不够借口搪塞。怀疑没有如实用全部粮食赈济灾民、甚至趁机侵占公粮的自己,派人取米、豆各五升亲自熬成粥,煮出两盆,证实是他说谎,下令责打侯汶五十廷杖,长安饥民终于得到救济,饿死情况得到缓解。

兴平二年,李傕杀死樊稠后与郭汜在长安城中互相展开攻击,眼见城中混乱的自己派尚书、侍中去为二人调解,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郭汜更为争得形势上的主动权,竟然想劫持自己,下手前消息走漏,李傕抢先派兵将自己、皇后、宫人们劫去,郭汜随后劫走朝廷大臣,两人在城中互相攻击,数个月后死者以万计,让原本繁荣的长安城几乎成为废墟。随后自己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成功摆脱控制,向东逃往弘农、进驻安邑,继续辗转东行。

建安元年时兖州刺史曹操迎接自己回到洛阳。北方袁绍和曹操两方正进行公开与私下的斗争,南方的孙策占据江东,荆州大权在刘表手中,益州由接手父亲的刘璋据守,韩遂、马腾这两个义兄弟盘据凉州,公孙度在辽东当土霸王,简单来说就是没人把自己当一回事。曹操把东还的自己当成一面可利用的旗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超然地位。自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赐给节钺的特权,象征『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此拉开大幕。不久被曹操强制迁都到许县,改称许都,这些事情对自己的处境一点帮助都没有。

建安五年,不满曹操大权独揽的自己,暗中将衣带诏交给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让他设法诛杀曹操解救自己。随后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共谋,还没行动就事迹败露,除了刘备之外相关人都被曹操诛杀外,连怀有自己血脉的的董贵人也遭到绞杀,震动宫廷。担心自己也会有同样下场的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希望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曹操,伏完自知无兵无权,根本没有行动可能,只能为女儿祈福别无他法。

建安十九年,十年前伏皇后要求父亲诛杀曹操的事情不知为何曝光,要挟自己废黜,更气人是早已拟好废黜的诏书,只等自己宣布,不从都不行。御史大夫郗虑与尚书令华歆同行,拿着诏书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即使藏到宫中夹墙中,仍遭华歆拖出。回想她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自己哭诉求救的情形,只能无奈对她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道理吗?」不久遭到幽禁的皇后死去,自己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也遭到毒酒鸩杀,伏氏一族百余人均遭处死。

次年,曹操威逼自己立他女儿曹节为皇后,欺人太甚就是这种情形吧。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在中原和平已成定局的时候,即使孙权、刘备不断犯边,对于魏国来说根本无关痛痒。魏国上下都知道只差最后一步,各方都推动曹丕采取行动,以期在日后能够成为从龙之臣,从曹丕手中一杯羹。逼自己逼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的人不绝于途,甚至可以说让自己不胜其扰。

延康元年,受不了曹丕持续逼迫自己禅让帝位,只好告祭祖庙,让张音拿着玺绶诏册,把这个自己早就不想当的皇帝位置禅让给他。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帝位后,在许都下诏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顺手封自己为山阳公,允许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兴建汉宗庙以奉汉祀,算是还不差的待遇。甚至还说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这句话就留给会相信的人吧,自己能够保全性命就好了。

不知为什么盛传自己遭到杀害,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位皇帝,建立蜀汉,追谥自己为『孝愍皇帝』,实在不是个好兆头。

自己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后,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决心忘却昔日帝王之尊与民同忧,除了躬耕菜圃外,利用昔日在皇宫中学到的医术,和妻子曹节一同悬壶济世,医治百姓。除了自己从云台山上挖下来的中草药从不收钱外,扎针、艾灸、拔罐、刮痧也没有收过钱,只有自己花钱买来的药物才稍微收药钱。老百姓为了感念,改称自己为『大人』,改称妻子曹节为『美人』,尊夫妻俩人为父母,简呼为『大』、『美』。

黄初五年时,夫妇二人看到山阳旧的学馆残垣断壁,处处是危房,将所有财产拿出,捐钱修房舍,聘请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师前来任教,不论贫富人家的子弟都可以接受教育,贫穷人家的孩子也有读书向上的机会。

在山阳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当地人民安居乐业、百业兴旺。自己空闲时喜欢到浊鹿城北的小山上登高远眺。每当盛夏常到北边的百家岩游玩,边纳凉、边观赏吼声如雷、喷珠溅玉的天门瀑布,在那里留下「避暑台」的字样。闲暇时常想如果当年哥哥没有被废,是否自己能够有更好的人生?

不管过去如何,此时在封地**看了最后一眼曾经属于自己的天下、咽下最后一口气后,寿终正寝,年五十四。得知消息的明帝穿素服致哀,派遣崔林监护丧事外,因长子刘冯早逝,由嫡长孙刘康嗣袭为第二任山阳公。

过了三十一年生死由人、被当做权力基础的皇帝生涯后,作为汉朝最后一任的皇帝,能够寿终正寝,与善于与曹家交手、知道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的关系颇大。俗语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对这位皇帝刘协来说,或许正是相反。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拥有万户的封邑,地位居于曹家宗亲诸侯王之上。向皇帝奏事不必称臣,受皇帝的诏书不需行跪拜,甚至拥有之前一样祭祀天地与祖宗的权力,相对于曹魏的功臣,荣耀最多也就是这样了吧?

为了母亲,明帝特意下《甄皇后哀策文》:

「维青龙二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咷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闺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离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更在随后的二十五日,下诏大赦天下。这些举动让洛阳后宫的某人心惊胆跳不已,是谁呢?除郭太后没有第二人。其实早在下诏之前,后宫中就盛传明帝频频垂询母亲生前友好的嫔妃,想知道更多甄氏死亡的真相,这些举动都让郭太后的每一天都如坐针毡。

四月丙寅,明帝再度下诏《谥山阳公为孝献皇帝诏》:

「盖五帝之事尚矣,仲尼盛称尧、舜巍巍****之功者,以为禅代乃大圣之懿事也。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文皇帝以顺天命。先帝命公行汉正朔,郊天祀祖以天子之礼,言事不称臣,此舜事尧之义也。昔放勋殂落,四海如丧考妣,遏密八音,明丧葬之礼同于王者也。今有司奏丧礼比诸侯王,此岂古之遗制而先帝之至意哉?今谥公汉孝献皇帝。」

诏中意思是:「山阳公很好的继承了尧舜的美谈,识天命,受到了文皇帝的优渥待遇。现在有人劝我把山阳公的葬礼按诸侯王的礼节操办,这是违背古制的!必须要以汉天子的规模来下葬,正式谥号为孝献皇帝。」为什么谥号是孝献皇帝?因为汉朝以孝立国,从前汉到后汉,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明帝此举也算是最后尊重刘协一次。

派太尉以太牢之礼在文帝祠堂上《告祠文帝庙》:「叡闻夫礼也者,反本请吉,不忘厥初,是以先代之君,尊尊亲亲,戚有尚焉。今山阳公寝疾弃国,有司建言丧纪之礼视诸侯王。叡惟山阳公昔知天命永终于己,深观历数允在圣躬,传祚禅位,尊我民主,斯乃陶唐懿德之事也。黄初受终,命公于国行汉正朔,郊天祀祖礼乐制度率乃汉旧,斯亦舜、禹明堂之义也。上考遂初,皇极攸建,允熈克让,莫明于兹。盖子以继志嗣训为孝,臣以配命钦述为忠,故诗称『匪棘其犹,聿追来孝』,书曰『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叡敢不奉承徽典,以昭皇考之神灵。今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命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胪为副,将作大匠、复土将军营成陵墓,及置百官羣吏,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丧葬所供羣官之费,皆仰大司农。立其后嗣为山阳公,以通三统,永为魏宾。」

特别在文帝庙祭祀是为了什么呢?首先明帝认为自己根据古制,不忘初心,仿效先代的君王,为尊为亲。今天献帝病逝弃国,有人建议丧事应该按照生前是诸侯王身分的礼节操办,但是献帝知天命将在他自己那里完结,传国祚、禅大位给父亲曹丕,才能让自己能够成就地位,这是一大美德。

继而强调,文帝在黄初年间接受献帝禅让之后,让献帝在封国内行汉朝正朔,祭祀天地祖宗的礼乐制度都根据汉朝礼节。这是舜和禹之间的大义。

更在诏中引经据典,表示自己受前人的功劳,绝不能忘,一定会按照合理的礼制祭祀献帝的神灵。在祭奠活动中,会为献帝重新准备他的玉玺等一切物品。派遣司徒,司空前去祭奠和护丧,光禄大夫和大鸿胪为辅使,将作大匠和复土将军主管献帝的陵寝,在祭奠仪式中设置百官、车队、旗帜、礼服陪葬,一切都按照汉朝故有礼节操办外。丧葬费用都由大司农安排处理。

要求献帝的后嗣继位山阳公,保持正统,永远成为魏国的座上宾。

做完这些就结束了吗?明帝觉得还不够,再下《孝献皇帝赠册文》:

「呜呼!昔皇天降戾于汉,俾逆臣董卓,播厥凶虐,焚灭京都,劫迁大驾。于时六合云扰,奸雄熛起。帝自西京,徂唯求定,臻兹洛邑。畴咨圣贤,聿改乘辕,又迁许昌,武皇帝是依。岁在元号,皇师肇征,迄于鹑尾,十有八载,群寇歼殄,九域咸乂。惟帝念功,祚兹魏国,大启土宇。爰及文皇帝,齐圣广渊,仁声旁流,柔远能迩,殊俗向义,干精承祚,坤灵吐曜,稽极玉衡,允膺历数,度于轨仪,克厌帝心。乃仰钦七政,俯察五典,弗采四岳之谋,不俟师锡之举,幽赞神明,承天禅位。祚建朕躬,统承洪业。盖闻昔帝尧,元、恺既举,凶族未流,登舜百揆,然后百揆时序,内平外成,授位明堂,退终天禄,故能冠德百王,表功高岳。自往迄今,弥历七代,岁暨三千,而大运来复,庸命底绩,纂我民主,作建皇极。念重光,绍咸池,继韶夏,超群后之遐踪,邈商、周之惭德,可谓高朗令终,昭明洪烈之懿盛者矣。非夫汉、魏与天地令德,与四时合信,动和民神,格于上下,其孰能至于此乎?朕惟孝献享年不永,钦若顾命,考之典谟,恭述皇考先灵遗意,阐崇弘谥,奉成圣美,以章希世同符之隆,以传亿载不朽之荣。魂而有灵,嘉兹弘休。呜呼哀哉!」

明帝在册中表示:「当年皇天降难于汉朝,逆贼董卓肆虐无道焚烧京都,劫持皇帝大驾。国内极不稳定,奸雄四起。皇帝从西京出走,只求安定,是想要回到洛阳,不久驾幸许昌,和曹操建立深厚的情感。献帝一共在许昌待了十八年,在这期间中皇师所向披靡,扫除寇贼,全国趋于太平。献帝理解曹家的功劳,封曹操为魏王,建立封国。曹丕继王位之后,献帝喜爱他的仁德功绩,想顺承天意,让曹丕成就大统。禅位之事也是汉和魏天地合宜,符合礼法,上下同心的必然结果。

自从朕承继大统之后,献帝的做法让朕了解了尧舜禅位之事的伟大。让我能够继承夏朝,商朝,周朝的德行,这是献帝的又一大功劳。

现如今献帝崩殂,驾鹤西去,因此要进行最后的祝福,朕一定尊重献帝的在天之灵,弘扬美德,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来将不朽的殊荣无限传递下去。魂魄也有灵性,朕再次致哀。」这篇册中把所有曹魏三代极度美化,不仅把挟天子以令诸侯变成奉命扫除奸贼,更将威逼禅让说成是献帝心甘情愿让出,这篇册文不晓得让诸葛亮或是陆逊等人看到,会有什么反应?

彷佛讽刺明帝所说,天下发生大旱的同时,洛阳崇华殿也发生火灾,在极好兴筑宫殿的明帝头上泼了盆冷水似的。

蜀汉军到达郿县进驻渭水之南。早在诸葛亮出兵时就已经有所行动的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原本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却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决定渡渭水背水扎营。

曹魏军中普遍有畏惧蜀汉的心理,为了增强部下的信心,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据守黄沙屯略偏西北五百多里远的武功五丈原,抵达后下令屯田于西面百里远的渭滨,宣示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知道蜀汉屯兵五丈原,顿时让军心安定下来,只有主帅自己知道:「我军既然已经踩住往东的道路,蜀汉当然只有屯驻五丈原这条路。」即使如此,两军交战只能看谁先露出破绽,被对方抢得先机,司马懿本身并没有必胜把握,如果有那只能是僵持逼蜀汉粮尽退兵。

就在曹魏众人以诸葛亮移军五丈原为喜时,镇西长史兼建威将军郭淮却深以为忧:「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诸将大多不以为然。他接着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这让司马懿知道北原的重要性,赶紧命他率兵移屯北原。如他所料,才刚到北原、营垒还没有筑成时,蜀汉部队已经杀到,郭淮赶紧率部迎战,顺利击退蜀军。

为什么蜀汉会在渭滨屯田?因为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派兵士混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起初以为是来抢粮,后来看到是来帮助自己耕种,两边相安无事,一切如常。

洛阳城内又发生一件事情,宗室赵王曹干私通宾客,被主管官员上奏告发,明帝曹叡以玺书诫诲《诫诲赵王干玺书》:

「《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着「大车惟尘」之诫。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土,常称马援之遗戒,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夫岂以此薄骨肉哉?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愆,士民无伤害之悔耳。高祖践阼,祗慎万机,申着诸侯不朝之令。朕感诗人《棠棣》之作,嘉《采菽》之义,亦缘诏文曰「若有诏得诣京都」,故命诸王以朝聘之礼。而楚、中山并犯交通之禁,赵宗、载捷咸伏其辜。近东平王复使属官殴寿张吏,有司举奏,朕裁削县。今有司以曹纂、王乔等因九族时节,集会王家,或非其时,皆违禁防。朕惟王幼少有恭顺之素,加受先帝顾命,欲崇恩礼,延乎后嗣,况近在王之身乎?且自非圣人,孰能无过?已诏有司宥王之失。古人有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

《棠棣》是出自诗经: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虽然这是一首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对于描写是很多层次的,包含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棠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采菽》则是出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中: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旗。

其旗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

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泛泛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

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这篇则是描写诸侯上朝前与上朝晋见天子时的情景与封赏:

「采大豆呀采大豆,圆篓方筐来装下。君子远道来朝见,天子用啥赏赐他?虽然没啥赐给他,路车一辆四匹马。此外又赐啥东西?黑袍画龙裳绣花。

泉水沸腾涌向前,采摘芹菜在泉边。君子远道来朝王,车上旌旗已望见。旌旗高高随风展,鸾铃阵阵响不断。驾上三匹四匹马,君子到来气宇轩。

红色蔽膝围股上,下有绑腿斜着裹。不骄傲也不怠惰,天子给予赏赐多。君子心情多快乐,天子命他作辅佐。君子心情多快乐,神赐福禄无灾祸。

柞树枝条一丛丛,叶儿繁茂郁葱葱。君子心情多快乐,镇抚四方立大功。君子心情多快乐,万般福禄都集中。左右臣下也干练,君子命令能遵从。

杨木船儿水中漂,绳索系住不动摇。君子心情多快乐,天子量才给犒劳。君子心情多快畅,神赐福禄量不少。悠哉游哉度岁月,生活安定多美好。」

更以去年楚王、中山王因为犯交通禁令遭到惩罚,还有前年初设东平王曹徽指使官属殴打寿张县吏,被削一县五百户这些例子,告诫不要触犯禁令。其实这位赵王曹干虽然说是曹操的最小的儿子,排名二十五,按照辈份来说是明帝的叔叔,年龄却小了十二岁,诏书口吻多有长辈的角度来诉说,比起父亲文帝的苛薄口吻,着实有人情的多。

五月,答应蜀汉共同进兵的东吴兵分三路,一路由大帝亲自领号称十万兵马进驻巢湖口,目标是去年没有攻下的合肥新城;第二路是由上大将军陆逊、大将军诸葛瑾领军,率兵万余分别进驻江夏、沔口,扑向襄阳而去;最后是宗室镇北将军孙韶、濡须都督也是重臣张昭之子张承,进兵广陵、淮阴,形成三路兵马共同进攻,想以此让曹魏体会首尾不能相顾的痛苦。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知道东吴兵分三路,准备率兵前去救援。先前在征讨辽东公孙渊时因缴获东吴战利品没有上交、遭到检举南调的殄夷将军田豫表示:「敌人竭尽全力大举出动,不只是为了争夺蝇头小利,他们的想法是想要假借攻打新城,引诱我方出动大军后以水军攻击。我应该听任他们攻城、挫败锐气,不与他们在此争高低。只要他们无法尽速攻下新城,拖延时日后士兵必然疲惫;我们就趁他们疲惫时举兵出击,必可大获全胜。倘若东吴得知我们的计划后,除了不会耗费兵力攻城,也会自动撤兵。我们现在进兵就会中了他们的圈套。除此之外,大军出动的方向要使人难以预料,不该让军队自己筹划,才能让敌人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