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老夫采玉歌》李贺
李贺,字长吉,中唐时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长吉体诗歌”的先河。因其诗作中多出现神话传说的内容情节,故被后人称为“诗鬼”,也有人称其写的诗为“鬼诗”或“鬼仙之辞”。
从身份上来看,李贺拥有高贵的皇室血统,其祖上为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然而虽为唐室远亲,李贺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执政时曾对高祖的子孙进行大量杀戮,李贺的父亲为保性命,隐姓埋名躲到了昌谷。所以早在他父亲一代时,家世就已然没落了。又因一生居于昌谷,所以李贺也被后人称为“李昌谷”。
李贺少年聪慧,文思敏锐,十八岁左右便因其精彩的诗作而声名远播。然而,李贺的仕途却一直不顺利,先因其父去世守孝三年而推延了登科,后因其才华被人嫉妒而遭谗言诋毁不得不中途放弃考试。直到约二十二岁时,才在韩愈的推荐下得以参加考核,官从九品。
生性的浪漫,加上生活的坎坷,再加上为官期间在世间的所见所闻令李贺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其诗作主要以借古讽今、发愤抒情、神仙鬼魅、咏物等为题材。在他的诗作中,《老夫采玉歌》是少数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之一。该诗描写的是统治阶级为了给贵妇们制作碧玉的步摇,强制征工辛苦采玉,连老人都难逃其害的情景。其中既有现实生活,又有艺术想象,将李贺独有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非常到位,令人读过之后心生震撼。
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没完没了地采玉,没完没了地采玉,所采之玉必须是那生长在溪底的青色碧玉。采来这么多的玉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用来雕琢贵妇们头上戴的步摇,给她们增添几分美好的姿色。
饥寒交迫的老汉在溪中采玉,水中的蛟龙见状,也不由得感到发愁。原本蓝莹莹的溪水,被这么一搅,也就变得浑浊了。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夜晚留宿山中本就教人冷得难受,偏偏山中又下起了雨。采玉的人没有粮食,就只能拿榛子来充饥。杜鹃哀怨地啼叫,声声泣血,老汉悲伤的眼中也流下了如血的泪滴。
蓝溪水又深又险,极不喜欢有生人接近,不知已有多少采玉的工人在此处葬身。那些葬身于此处的冤魂,纵使千年之后,也无法消除心中对溪水的怨恨。
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倾斜的杉树,山中的柏树在狂风暴雨之中猛烈地呼啸。一根长长的麻绳,一端系在采玉人的腰上,另一端拴在泉脚。采玉人从山壁上逃入溪水之中,绳索在风中摇摇晃晃,远远望去像是青烟袅袅。
老汉身在山中,却时时挂念着寒村茅屋中,自己娇弱的儿女尚在襁褓。山崖上的石阶中生长着的悬肠草象征着生离死别,令他见了心中格外的伤悲,不由哀叹自己若是命丧于此,家中的孩子又将如何是好。
回顾历史,统治阶级的奢靡浪费,权贵们的挥霍无度,换来的都不过是短暂的风光,最后都不得善终。民因君而怒,进而反,最后国破君亡的事不在少数,若不是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压迫无度,索取无度,强制无度,积下了滔天的民怨,又怎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呢?
至于权贵,有人说他们并非君王,不具备决定一国兴亡的能力,然而他们有权,有身份和地位,有些甚至还是皇亲国戚。他们的意愿不容反驳,否则就是对皇室的不敬,是对皇室的蔑视。他们高高在上,养尊处优,毫不体察民情,将剥削百姓视作心安理得,尽享奢侈带给他们的快乐。而百姓面对他们的压迫,除了忍受,别无他法。
心中的痛苦也好,痛恨也罢,只能埋在心里。纵使不情不愿,还有家要顾,有家人要养。那些被迫去做工的人只能努力地工作,不然,残酷的处罚不但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也会连累家人。
有太多人为了生计,忍痛离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承受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而他们做的工,并非真的有意义,只是为了满足权贵们的奢侈生活,满足权贵们的私人欲望。这样为了徒劳无用的事情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怎能不令人叹息!
有良知的人在呼唤,他们的呼唤却沉没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他们等待阴云散尽,却不知有没有机会看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