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李商隐

字体:16+-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创作爱情诗,诗风优美,构思新奇。李商隐家境贫寒,他深知想要改变这样的生活,只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于是,少年时期的李商隐十分刻苦地学习,并在唐开成二年(837年)考中了进士。

有人说,李商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头脑天真,所以才会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并创作出那么多描写情感的诗歌;性格执拗,所以才会既想要自己仕途顺畅,又因想坚守清高的志向而不肯走官僚路线,在官场之中左右为难。事实上,李商隐会有这样的性格,既有天性使然,也有环境影响。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商隐,少年时曾师从一位隐士,向其学习古文。书香门第的出身令他早早地沾染了文人墨客的那种清高,跟随隐士学习的日子里,隐士的一举一动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令他成长为一个正直、不屑趋炎附势、刻意逢迎的人。

唐开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辞世,一向与李德裕交好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邀请李商隐入其幕僚,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令狐楚与李德裕分属两派,很多人认为李商隐在恩师刚刚逝世后便立刻转投他派,不仁不义,是小人行为,对他颇有议论。此事一经传出,直接影响了李商隐的授官考试,令他在复审中被除名。虽然一年后,李商隐还是入朝做了官,但此事对他的影响却没有结束,并令他长期受困于排挤之中。

李商隐的《蝉》诗是一首借物咏怀之作,他希望借蝉之形来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然而他的高洁之情并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高洁之心无人懂,鸣冤呼声无人听,李商隐的处境每况愈下,最终于唐大中末年(约858年)在郑州抑郁而终。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身居在高高的树枝上,整日风餐露宿,本就难以得到温饱。纵使每天不住地奋力悲鸣,诉说着怨恨,也都只是徒劳。那悲鸣听起来声嘶力竭,渐渐变弱,直到五更天方才停止,留下一树寂静。那高大的树却如此无情,仿佛不曾听见那悲鸣般,始终无动于衷。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官职卑微的我整日离家在外,漂泊不定,只能猜想老家中的院子,怕是已经荒芜不堪,满是杂草了。劳烦您以高亮执着的鸣叫声提醒我,令我瞬间明白,我家中会如此的贫困,也是因为我和你一样清高,渴望有清白的一生。

贫贱而不移,是君子之风。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品性,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生于贫困并不是过错,可若是以贫困为由去做伤天害理之事,抢夺他人之财,诋毁他人之名,损坏他人之物,则是不可原谅的。

有人因贫而生欲,又因欲而生恨。他们痛恨那些富有的人,痛恨那些人从小锦衣玉食,总是轻而易举地拥有美味珍馐、宝马香车、温香软玉,拥有那些他们一直渴望却又无法触及的东西。于是,他们落草为寇,去偷盗,去抢夺,在一次又一次的放纵之中寻求满足。

也有人因贫而自卑,行走在人群之中,总是抬不起头来。贫困令他们内心感到沉重,这沉重却并非来自于缺衣少食,而是来自于攀比。他们对那些富有的人心生羡慕,却并不想去争取。他们自暴自弃,消极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消极地过着每一天,然后哀叹命运的不公。

还有人虽然贫困,却一直努力地活着,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接着一步,扎实稳健地走着,向着期望的生活前行。他们不以贫困为耻,也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清清白白地活在这世上,踏踏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不焦不躁,尽力而为。他们不排斥捷径,但在走之前,一定会确认那条路是否干净,上面是否设有陷阱。他们也想改变现状,想要成功,但违背道德的事,他们不会做。

因为家境贫寒,身份低微,他们有时不得不承受不公正的对待。权贵仗势欺人,飞扬跋扈,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并以此为乐。心术不正的官员想要将他们收为己用,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低眉顺眼,向权势低头认输。可即便如此,即便有人整日在他们耳边碎碎念着,“放弃吧,只要放弃尊严,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一切”,他们的心也从未有过动摇。在他们的眼中,生活贫困不是堕落的理由。尊严诚可贵,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也是他们活在这世上的根本,与之相比,财富便不算什么了。

生于贫困,问心无愧则心安。苦中作乐,宁可生活艰难,也不能自甘堕落,丧失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