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字伯施,生于南朝,长于唐朝,终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幼年丧父后,因博学聪敏受到陈文帝照拂,后在朝中任建安王法曹参军。南朝陈灭亡后,当时还是晋王的隋炀帝杨广得闻虞世南声望显赫,特派人召其入宫,并在登基后先任命虞世南为秘书郎,随后升其至起居舍人。
因为受到隋炀帝的重用,虞世南在朝中十分显贵,但他并未因此而减少对自身的约束,仍然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性情也一如往常那般沉静寡淡,恪尽职守,一日三省己身。而后,虞世南两次易主,先经历了江都之变,跟在宇文化及身边,后又被窦建德所俘。虽然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宇文化及和窦建德都对虞世南十分客气,并授予他官职。窦建德被李世民所灭后,虞世南又被召入秦王府,任王府的参军。
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时,虞世南因年事已高,有意辞官归老,唐太宗却舍不得放他回去,留他在朝中继续任职,这一留就又是十二年。期间,虞世南直言敢谏,唐太宗对他欣赏有加,并对他的劝谏极为重视。唐太宗曾感慨,如果所有的大臣都能像虞世南这样恳切诚挚地与他讨论政事,天下何愁无法治理。
虞世南一生饱受掌权者和帝王的重视,却从未恃宠而骄,不可一世。他一生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做人严谨,忧心天下,位高权重却能保持心性的高洁,并对儒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人认为蝉生于夏而死于秋,期间一直居于树上,风餐露宿,每日以露水为食,于是便用其形象比喻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品质。许多文人雅士也经常借蝉的形象来比喻自己,说明自己是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在《蝉》中,虞世南用象征着达官贵人的“垂绥”来代表蝉,用“清露”代表高洁的生活和志趣,并用一个饮字将两个词连在一起。简单五个字,便塑造出了一个身份高贵又品性高洁的形象。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枝头上的蝉用触角吸吮着清澈的露水,那模样看上去好像是官员们头上垂下的帽缨。那清朗的蝉鸣声飘得那么远,是因为它们居住在高高的树上,而不是因为有秋风帮它们千里传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写道:“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意思是高贵的君子,不需要有官员特意用优美的语言去赞颂他们,也不需要见风使舵地依傍权贵,借权贵的力量扬名于世,他们的品行照样能够被世人所知晓,他们的事迹和品性也会声名远播。
名声是靠人传播出去的,品性则不是。一个人的品性是否高洁,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刻意的渲染和宣传。一个品性高洁、内心高尚的人,即使没有人宣传,也改变不了他高洁的事实。反之,一个人内心阴险狡诈,即使再多的人将他美化,为他宣传,他也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喜欢很久以前读到的两句话:与人不求感德,无过便是德;处事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真正的君子从不需要刻意宣传自己如何高尚、正直、诚实、无私,这些优秀的品质自他们小时便已生长在他们的骨子里,然后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不经意间便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外人或许能够模仿他们的动作、语言、语调、表情,却一定模仿不出那种自然。
孔子说: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即使身居高位,若是真的君子,也不会借此机会大肆宣扬自己的品质如何高尚,自己做过多少可歌可泣,值得人们敬佩和崇拜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些品质与生俱来,并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而他们做过的事情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儒家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君子会在自身处境困难时先守住自己的优良品质,在无力改变天下时先固守初心。待到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也要有关爱天下苍生的济世之心。
事实上,身为君子,身居高位时,只要保持平和、包容、仁义、谦逊的心态,坚持下去,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将他们的事迹传播出去了。那些刻意宣传、包装自己的人,即使曾经是君子,一旦增添了虚荣之心,意欲通过宣传名声来求得更多的利,就少了谦逊之心,也就不再是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