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张九龄

字体:16+-

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为人正直,有识人之能,曾格外得唐玄宗器重。然而到了开元末年,唐玄宗开始沉迷享乐,疏贤宠佞,忽略朝政,张九龄这样生性耿直、公正无私的人在朝中也就难有作为了。

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知道唐玄宗用人任人惯以张九龄为参照,并且非常信赖张九龄所推荐之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之位,她派人贿赂张九龄,希望张九龄在唐玄宗面前多为自己的儿子美言几句,令唐玄宗觉得太子无能。张九龄没有接受她的贿赂,也没有按照她的希望去做,令她的阴谋没能得逞。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在朝中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唐玄宗的宠臣李林甫嫉妒张九龄在朝中的威望,有意提拔自己的人牛仙客入朝为官掌管政事,并多次为其美言。唐玄宗听了,心中动容,有意应允。张九龄认为此人无法胜任,于是多次上书唐玄宗,称此人不行。唐玄宗在李林甫的挑拨下,对张九龄略有不满,于次年免去了他知政事一职。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张九龄接到一封提议斩首安禄山的奏折。经过一番明察秋毫,他认为安禄山既犯军法,确实当斩,于是将此奏折呈报唐玄宗。然而,唐玄宗却因对安禄山有着不忍不舍之情,没有采纳。安禄山得之此事后,对张九龄怀恨在心,其党羽也处处与张九龄作对。

受到李林甫与安禄山两位奸臣的敌视,张九龄在朝中的日子更加难过,但他从未改其正直的性格,坚守道义,不肯结党营私,也不肯攀附权贵。身居高位,他无法像平常书生一般大胆作文抒**绪,更不能表达对朝政的不满,只能选择冲和雅正的风格,将自己高尚的情操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感遇·其一》就是一首这样的诗,该诗作于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期。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兰草在春季里长得十分茂盛,桂花在秋季里皎洁无暇。自然界中的草木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模样。这便是顺应了美好的时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谁会想得到山林之中有隐居的高人,因闻到了随风飘入的花香而心中充满喜悦。那草木会散发出它们的香气完全是天性使然,怎么会希望有观赏的人将它们折断呢?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希望自己一生清清白白,坦坦****。他们不求扬名立万,不求名垂千古,只求临终时可以问心无愧。荣华富贵固然美好,但不是属于自己的,就绝不强求。权力固然诱人,但若是为了拥有权力而放弃道义,便宁可不要权力。成功固然重要,但若是为了成功而伤害无辜之人,便宁可不要成功。

有人说他们太傻,瞻前顾后有什么用?一心为他人着想又有什么用?到头来害自己一事无成,苦了自己,也苦了后代。这世上,总有人要牺牲,适者生存,谁也不是圣人,何必悲天悯人。

有人说他们太假,口中说着不计较名利,却是沽名钓誉之徒,不然,何必那么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世人的评价?看似清高,不过是为了名誉而故作清高罢了,为了得个好名声,不肯承认内心的欲望。

这些议论,他们听到过很多,却只是轻轻地摇一摇头,或微微地叹一叹气。他们知道,这世上不理解他们的人太多,多到难以想象,如果他们总是在意这些评价,因为恶意的评价而烦心,因为恶意的评价去努力辩解,那才是真的傻。

世间故作清高之人并非没有,而且不少。故作清高的人会一边对外扮演着清高者,一边暗地里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会为让自己的仕途更加顺利,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很清高,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得不图名利,似乎坚守着单纯善良的心。仅仅因为不愿说谎而不去说谎,因为不喜欢伪装而不去伪装,因为不赞成算计而不去算计,因为习惯了循规蹈矩而循规蹈矩,因为习惯了坦诚而坦诚,因为习惯了真实而真实,那都不叫故作清高,而叫真实。

清高的人保持自己的本心,不与奸恶之人同流合污,只是一种习惯。他们并非刻意做给人看,也并非为了世间的评价。就像兰花,优雅淡然地吐露芬芳,也只是一种习惯。它们的绽放不是刻意为了让人们称赞它的优雅和芬芳,也不是为了引人注目和歌颂,更不是为了有人将它们摘下。

有清白的人,才有清白的世界。**当前,发自内心地不喜欢,所以排斥,或者知道是陷阱而不去碰触,这样的人,就是清高的人。一个人的清高若是没有所图,便不叫虚伪,而是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