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杜甫是“悲天悯人的行吟者”,仔细想来,确有它的道理。我们在读杜甫的诗时,总是能感到他对世道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无论生活优越且安稳,还是在外漂泊无依,他都没有忘记关爱社会,总是惦记着除自己以外的人。那些人说到底与他并无直接的联系,或许是天下读书人,或许是以农为生的人,或许是一户普通的与他并不相识的村民。可是对他来说,这些人的生活都会牵动他的心。
杜甫性格顽强乐观,对于政治一直有着饱满的热情,在他的许多描写现实生活的诗作中,我们既能读到他的忧心,也能读到他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他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此诗通过描述诗人一家“屋漏又逢连夜雨”的一次经历,通过三段铺垫,一段升华,表达了诗人虽然处境艰难,却在忧心自己的同时更忧心天下,渴望天下读书人都有屋可住的崇高思想,是一首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的经典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高气爽,狂风怒号。狂风不体恤贫苦的我,冷漠地卷走了我铺在屋顶的好几层茅草。茅草随风而飞,飞过了浣花溪,散落在江边。有一些茅草飞得很高,飞过高耸的树林时,挂上了高高的树梢。有一些茅草飞得很低,起起落落,兜兜转转,最后落入了池塘,沉入了泥沼。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有一群小孩子欺负我年纪大了,没有力气,竟然能忍心当着我的面做“贼”,把那些吹落的茅草公然抱进了竹林。我急忙向他们呼喊,想要制止他们,可喊到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到屋里,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下来,只剩天空中的乌云仍没有散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令原本就昏暗的天空更显阴沉。家里那一床布被已经盖了许多年,变得又冷又硬,好像一块铁板。又因为孩子睡觉时姿势不好,被子已经被蹬破了。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暴雨之中,屋顶一直漏水,令屋里找不到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不断地打在屋顶,再在屋内滴落成线。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就很少睡过安稳觉,如今屋漏又逢连夜雨,如此长夜,叫我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够在这世间建起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供天下那些贫苦的读书人居住?那房子当是安稳得如山一样,不俱风雨的侵袭,如此读书人的脸上才会露出笑颜。唉!若是有哪一天我能看得到他们住上那样高耸坚固的房子,哪怕只有我自己在茅屋里冻死,我也心甘情愿。
做一个心怀悲悯的人,心忧天下,将世间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整日思索如何能够改变世界,如何能够让人们过得更好,其实是件很累的事。而且这样的念头往往费力不讨好,不易被理解,反易被嘲笑。其实,悲天悯人并非是件多余的事。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毫无意义,所悲的那些都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他们错了。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就好比同一个村庄中相邻而建的一排茅屋。有一间茅屋旁边存在火灾隐患,就等于我们所在的整个环境都存在火灾隐患,身为其中一员的我们自然也无法避免可能发生的后果。如果我们想的是,这不是我的茅屋,我不需要在意,于是不理会,不告知,不提醒。待到某天,这间茅屋真的起火,之后火势随风蔓延,就必然会波及到我们。
帮人,也是帮己。当环境错了,世道坏了时,若是每个人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念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到最后,噩运也终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