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

字体:16+-

平日里,我们只道李白性情洒脱,豪放不羁,仿佛在他眼中,世间无难事,也无伤心事。其实,若李白真如表面上看起来那般对世间一切都不在意,只会盲目乐观,醉心美酒和行乐,或将自己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不肯自拔,那李白也就不是李白了。

李白心中向往美好的生活,却并未过分美化真实的世界。他渴望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在天地间遨游,却也未曾完全脱离现实。他为人洒脱,所以与人相处时不会介意人们的身份背景、所处的阶层。相比之下,他更乐于与那些坦诚洒脱、朴实可爱的人相交,比如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风流豪爽的江湖侠士,或是平实可爱的普通百姓。

世人都听说过李白的高傲,却很少有人了解到他的那份高傲却是因人而异。面对权贵,他极尽放肆,甚至敢于“一醉累月轻王侯”,他敢于酒醉拒圣命,敢于酒醉命权贵为自己脱靴,敢于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宣言。面对普通百姓,他却是诚挚谦逊,心中充满了尊重。

一次,李白在五松山游览时,见天色将暗,便索性找了一户农家借宿。借宿的人家姓荀,家中只有一位妇女。农妇朴实热情,见有客来,自然想要盛情款待,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只得端上用茭白做成的饭请李白吃。李白对农妇的殷勤款待心生感激,尤其是在他目睹了农妇的辛劳和贫苦后,再看自己手中的餐食,不由得心中充满了谦恭,并对农妇感到同情。几种复杂的感情并发,令李白写下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是唐朝诗歌中难得一见的,描写在农家就餐的诗。

李白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平铺直叙的写法,将他在农家所见、所感表达得十分到位,既赞美了农妇的淳朴、勤劳,又表达了自己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我在五松山下的一户农家寄宿,心中充满了冷落和孤寂,没有什么可以令我感到欢欣。此时正是秋季,是农人工作最为繁忙、心中最为悲苦的时节。旁边那户人家中,有家境贫寒的女子整夜都在舂米。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我所借宿的这家妇人给我端来了一盘茭白做成的饭,盛饭的盘子洁白无瑕,像天上的月光一般。此时此景,令我突然想到了韩信少时,接济他的洗衣老妇漂母,心中不由得感到惭愧。这份惭愧令我不敢接下这份饭,于是一再推托。

在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带来回报。现在如此,过去亦如此。

古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即使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却仍然只能在贫困之中挣扎。他们未尝不想穿上华丽的衣服,吃上美味的菜肴,坐在华贵的马车上游览集市。不幸的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太难,除了考取功名或攀附权贵,别无他法。于是他们努力地寻找展现自己的机会,努力地争取出人头地的机会,只为有朝一日能改变命运。

有些人生于富贵之家,自小锦衣玉食,便养成不问世事的习惯,认为世间的疾苦永远与他们无关。对于已拥有的一切,他们接受得理所当然,从不心存感激。对于那些身陷于困苦之中的人,他们见了,也只是漠然。尤其是那些王孙公子,高贵的血统让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容易。向来都是别人讨好他们,逢迎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把别人给予他们的一切都视作理所应当,接受得心安理得。

极少有出身富贵之家的人能够理解贫苦百姓,也极少有王孙公子会同情贫苦百姓的遭遇。他们自私、冷漠、无情,不会感激别人对他们的付出,不会感激拥有的一切,甚至蔑视和嫌弃那些贫困的人。能够像李白一样,会因村妇一盘简单的饭而心生惭愧、不敢接受者更是少之又少。

李白享受过荣华,却未沉迷于荣华;拥有过富贵,却未执着于富贵。他会对内心的世界执着,也会对外面的世界关注;对劳苦人民心生同情,也会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恩。他追求洒脱不羁的生活,同时也关心世上的俗事。他待权贵极其傲慢,待普通百姓却极为尊重。如此与众不同的情怀,若说他不是一位谪仙人,又有谁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