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字公垂,唐朝宰相、诗人。
唐元和元年(806年),李绅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之后,他曾经离开京城前往金陵,拜入了节度使李锜的幕府。李绅为人正直,在得知李锜有意谋叛后,他因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得罪了李锜,被打入牢狱。直到李锜被杀后,他才重新获得了自由,回到无锡惠山寺读书。
唐元和四年(809年),李绅被任命为校书郎,于是他再次来到长安,并在此期间参与了由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令诗歌具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李绅一生最著名的诗作当属《悯农二首》。相传此诗作于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期间,当时正是盛夏,李绅与好友李逢吉登上城东观稼台,举目观望。李逢吉站在台上心生感触,不由得感叹,如果升官也能够像登台这样,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登到高处便好了。李绅却并没有李逢吉那样的感慨,此时将他吸引的,是眼前那一番农忙的景象。
李绅的心被农民辛勤的劳作所触动,如此盛夏,农民们却要顶着强烈的日晒在田间劳作,这是多么辛苦的事。更可悲的是,他们今日辛苦的劳作却并不能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反而可能会面临被饿死的命运。于是,李绅随口吟出了《悯农二首》,以此表达自己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世道的愤慨。后来,此诗传入宫中,唐武宗读过之后,认为李绅心思细微,体察民情,便升其为尚书右仆射,共商朝事。
悯农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头顶着烈日在田间辛苦地劳作,到了中午也没有停下来休息。他们的汗不住地流淌,滴入了脚下的田地。有谁知道我们每日吃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血汗浇灌出来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够收获很多的粮食。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的田地没有一块被荒废,全都种满了庄稼。可是辛苦劳作的农民们最后还是免不了被饿死。
在古代,每逢农忙时节,都会有无数的农民不得不整日在田间劳作。他们并非不想休息,而是不能休息。那时不存在机械化作业,从犁地到播种,到浇灌,再到最后的收获,都需要农民亲力亲为。他们需要和时间赛跑,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播种,才能保证庄稼在恰当的时间健康地生长。于是,他们宁可在烈日下忍受着曝晒,忍受着皮肤上被炙烤一般的疼痛,也不敢停下来休息。
每位农民在播种时都会祈祷,希望今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可同时,他们也无法去除心中的忐忑。每到收获之时,都会有人将这些粮食从他们手中收去,然后给他们少得可怜的一点报酬。多劳多得是不存在的,无论他们多么辛勤地劳作,多么努力地付出,最后他们能得到的只有那么一点,少到几乎无法维持生存的回报。
沉迷于升官发财的人,无心理会农民的辛苦,只在意吃到的饭菜是否可口,穿戴的衣冠是否气派。住在豪华府邸之中的王公贵族更加不会理会宫外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只认为自己生来高贵,注定应该享有所有的美好。那些深宫之中的嫔妃们,大都整日关注自己的姿色,专注于让自己更受宠的方法。这些富贵之人中,极少有人会去考虑,他们眼见的美好、拥有的幸福、享用的荣华,是否真的与生俱来,不需要任何努力便可得到。
农忙时节,田间的忙碌场面并非无人见到,相反,那是再容易见到不过的了。也正是因为这份容易,令很多人将农忙这件事看作平常事,对它熟视无睹。有时,就连农民自己也忘记了,这本是不公平的事。又或者,他们没有心思去想那些,只能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耕作。毕竟一旦停下手中的工作,他们就失去了一切。
人们常将每日都能见到的事视作平常事,认为它本当如此,无需在意它是如何发生的,又是为何存在的。殊不知,这样的念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十分危险。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无数表面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真相。若我们总是因为习以为常,便会使思维越发迟钝,遇事都不愿想得多一些,深入一些。
我们此时享有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存在的,若是令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存在了,它们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