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田家》聂夷中

字体:16+-

聂夷中,字坦之,唐末诗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生卒年都无法考证,只能确定他曾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考中了进士。因当时的时局较乱,他不得不在长安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才被任命为华阴县尉。根据他上任时身边只带了琴书,其他东西都没有带来推测,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且性格儒雅。

《唐才子传》中对他有如下描述:“(夷中)性俭、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率多伤俗闵时之举,哀稼穑之艰难。适值险阻,进退维谷,才足而命屯,有志卒爽,含蓄讽刺,亦有谓焉。”此段文字是说他家境贫困,此生坎坷,尝尽辛酸苦楚,所以其作品多表达了对时局的感伤,以及对农家艰苦生活的同情。虽然颇有才学和抱负,却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所以诗作中也常有对社会现象含蓄的讽刺。

晚唐时期的诗歌大多风格靡丽,华而不实,聂夷中的诗却不同,他非常擅长作短篇五言诗和古乐府体诗,并且所作诗歌“皆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乐而不**,哀而不伤”。他习惯用朴实浅显的表达方式、简单的写作手法指出并批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的残酷剥削,读起来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晚唐时期,不断爆发的战争,不停衰退的经济和政治让民间的普通百姓陷入了越发艰难的生活处境。对于农民们来说,想要在乱世中安居乐业已然是奢望,更糟糕的是,他们连辛苦一年种下的收成都保不住。朝廷在经济上入不敷出,缺乏物资,便加大了对农民的榨取,不体察民情,不在乎百姓的死活,哪怕粮食欠收,也要按时向农民们收租。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就是反映这一现实的一首讽喻诗,诗中描写的虽然只是平常农家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却已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官家的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

田 家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父亲在山上耕种着已有的农田,儿子在山下开辟着新的荒地。今年的麦苗扬花有些晚了,已到六月,还没有一点动静。可是官家们已经开始修建粮仓,等着收我们的租了。

古时的农民靠天吃饭,若是风调雨顺,粮食长得好,收成好,即使交完租,也可以有多一些的粮食自给自足;若是天公不作美,便只能祈求朝廷发发善心,少收一些租,给他们多留一些粮食度日。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祈求并不能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特别当执政者不是明君时,他们的祈求即使传到了皇帝那里也没有用。

昏庸的皇帝两耳不闻民间事,官员自然也就不会关心百姓的生活。为了满足皇家的奢侈无度,官员们极力剥削地位低微的百姓,哪怕他们已经无法维持日常的生活,甚至无力生存下去,哪怕他们苦苦哀求。

辛劳的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忙于种地,忙得喘不过气,没有时间休息。每一天,他们都在盼着粮食能丰收。不幸的是,这一年,天气的干旱令麦苗生长得极为缓慢,已经六月了还没有扬花。农民们心急如焚,可官家们却毫不体恤他们,仍旧准备按照一贯的时间来收租,并且已经开始兴建粮仓了。农民们的心更加焦灼,明知焦灼无用,却也只能焦灼。毕竟没有人能掌控天气,让上天说下雨就下雨。也没有人能掌控麦苗的生长,让它们快一点成熟,多一些收获。

在中唐和晚唐时期,并非只有个别一两家农民经历过如此的遭遇。这样的现象在中唐和晚唐时期极为常见,他们日未出而作,日落未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开荒、播种、收割、交租的过程。他们想要多种一些粮食,想要多拥有一些粮食,可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官家收租的速度和数量。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最艰苦的生活,皇帝不会怜惜他们,因为他只想着不停索取;官家也不会怜惜他们,因为他们只想着完成皇命。

那些有良知的文人们感到痛心,却有心无力,便只能用诗歌来抨击乱世,为民发声。当一切都已过去之后,世间再无昏庸的帝王,也无贫苦的百姓,只剩下那些诗在世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