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他刚出生时家境尚且优越富足,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战乱的发生让他的家乡陷入了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处境。在他约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将他送去了宿州符离以避战乱,使他终于有机会静心读书。白居易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符离潜心苦读。
唐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初入官场的白居易认为自己应以行动来回报皇帝对他的提拔,于是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指出时弊,并时时向唐宪宗直言进谏,当面指出唐宪宗的错误。白居易共创作了十首《秦中吟》,这十首诗皆是讽喻诗,每首诗描写的事件各不相同,却同样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百姓生活的艰难。
《秦中吟》的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每一首都将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百姓的艰苦生活作了对比,且选择的事物皆来自于生活。《秦中吟·伤宅》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中讲述的是安史之乱后,宦官和将帅们追求奢华,互相攀比,不断压榨百姓以建造自己的豪华宅第。白居易创作此诗的目的就是对当时恶劣风气的揭露和讽刺。
秦中吟·伤宅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有一扇红色的大门开在大道旁边,那应是哪位侯爷新盖起的豪华宅第。院子里面整齐且密集地排列着许多高大的房屋,看起来像梳齿一般。高而曲折的围墙把院子层层围了起来,堂屋紧紧地连成一串,大概有六七座,屋与屋之间的房梁和屋檐延伸出去,相互连接。建造这样一座高耸壮丽、豪华气派的堂屋花费高达百万。
洞房温且凊,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深邃的室内冬暖夏凉,住在里面,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很舒适。高大的厅堂宽敞明亮,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能看得到终南山。环绕的走廊上缠绕着紫藤,台阶的两旁砌着栽了红芍药的花栏。攀上树枝可以摘到新鲜的樱桃,也可以带着花去移栽牡丹。能坐在这屋中的人已经当了十年的大官,厨房里的肉多得直到腐烂也吃不完,库房的钱多到放了很久都没有花完,串钱的绳子都已经霉烂了。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有谁能向这宅子的主人传达一下我的疑问,问一问是否在他的亲朋好友中没有贫困的人,怎能就这么忍心不救济一下饥寒交迫的人?为什么只顾着奉养自己,想要保持千年的荣华富贵?想当初,马燧住宅也曾那么奢侈气派,可如今也只成为了废置不用的奉诚园。
中唐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达官贵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高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宅第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不仅仅是安身睡觉的地方,更是身份的象征。他们认为,房子必须要够豪华,够气派,在城中非常醒目,这样才能证明自己身份高贵。而且,房子必须要足够坚固,这种坚固不但要能抵御风雨和撞击,还要能够千年不倒,这样便可保千年的富贵。
想建一座豪宅,必然要大兴土木,投入大量的金钱。对于达官贵人们来说,花在建宅上的钱不叫浪费,而是理所应当的开支,且不说他们一向富有,就算真的出现亏空,也可以再通过压榨百姓补回来。于是他们挥金如土,为建豪宅一掷千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达官贵人从来不顾及百姓的生活已经有多苦,更不会认为他们是造成百姓痛苦的源头。他们不屑于救济贫苦百姓,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荣华,却不知他们所追求的荣耀并不可能永存于世。真正能够流芳千古的,恰恰是他们不屑去做的事。若是他们肯将兴建豪宅的钱用来救济贫民,得到百姓的尊重和感激,他们的名字自然会在世间流传下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后,仍然会有人记得他们,那样才是真的荣耀,福及后人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