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第五章 心中悲愤,斥世间不平

字体:16+-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杜甫

唐乾元元年(758年)冬天,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的时候,看到有新安县的吏役正在按照户籍挨家挨户地征兵。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李光弼与王思礼等出兵进击,在邺城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带领的叛军包围。此时情势喜人,只要派兵增援,便有机会将这支叛军全部剿灭,然而由于唐肃宗李亨的不信任,郭子仪等人既没有等到兵力支援,也没有等到粮草支援。两军僵持了一整个冬天后,史思明的援军到了,郭子仪等人的军队在邺城大败,只得退兵改保东都洛阳。

为了防止安史军队南下,郭子仪强行率领他的军队拆断河阳桥。最后,他们虽然成功地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兵力却损失惨重。直到此时,朝廷仍没有派兵支援,而是下令就地征兵。于是,便有了杜甫看到的这一场面。

早在唐天宝三年(744年),唐朝律例便规定“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若是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当地家中符合年龄的男子应该已经入了军队,剩下的都是未满二十二岁的男子,本不应该服兵役。然而当杜甫问新安吏“新安县这么小,应该再没有男丁了吧”时,新安吏却掏出州府下的军帖,声称自己手中有官府的文件,没有男丁,中男也可以。

杜甫一再追问,新安吏却拒绝再回答,眼中流露出厌烦的神情。杜甫知道自己再问下去也是无济于事了,他看向那些被强行征兵的人,一个个神色哀苦;再看那些失去儿子或丈夫的妇人,一个个止不住地痛哭。于是,杜甫将他的所见所感写成了《新安吏》一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我行走在新安的路上,突然听到附近传来喧哗声。我循声而望去,看到这里的吏役正在在村中按照户籍点名征兵。我问那些新安吏:“新安县这么小,能当兵的人应该已经都入伍了吧,难道还有可征的男子吗?”新安吏回答说:

“昨夜兵府已经下达了文书,若是没有男丁,选些中男入伍也行。”我质问他:“这些人年龄那么小,让他们去守东都,如何守得住?”新安吏却不再回应。

有些青年身材比较健壮,可能家境相对好一点,在他们的身边,有母亲哭泣着为他们送行。还有一些青年十分瘦弱,家境应是十分贫困,他们的身边没有人相送,看起来孤孤零零。直到黄昏时分,日落西山,河水东去,青山之下还能听得到送行者的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我只得上前劝慰那些悲伤的母亲:“还是收一收你们的眼泪,不要哭坏了眼睛。即使哭到双眼干枯,只剩干涩的眼眶也是徒然无用,毕竟天地是那样的无情。朝廷的军队进攻相州,原本以为只需一两天便可将战事平息,却不想错估了敌人的形势,结果打了败仗,战败的军队只能像星星一样散乱着扎营。军队的粮食还是会靠旧的营垒供应,训练士兵也在东都的近郊。努力地挖壕沟也见不到清水,相比之下,牧马的工作倒显得轻松了。何况朝廷的军队是正义的军队,他们为正义而战,自然也会关心爱护这些新去的士兵。所以你们送行时不要太过悲伤,军中的长官们会像他们的父兄一样照顾他们的。”

征兵护国无错,强征便是错。说到底,是朝廷不体察民情,不顾及百姓的感受。往上追溯,则是帝王的无能。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非当初唐肃宗李亨过于昏庸,不肯信任郭子仪等人,不肯派给他们援军和粮草,他们也就不会输了原本有机会大胜的战役。若非郭子仪等人拼尽全力,损兵折将,也就不会有强行征兵一事的发生了。说到底,是无能的帝王导致了这一场悲剧的发生。

有人心忧天下,却无力改变世人的命运。有人大权在手,却坐在宝座上想当然。这样的局势之下,必然百姓哀痛,民不聊生。怎能叫有良知的人不为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