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擅长用事实说话,以此来揭露帝王和官员们对百姓的残暴统治,并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在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吏三别”,前文的《新安吏》和接下来要提到的《石壕吏》都是这一系统中的作品。
《石壕吏》的创作时间同样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具体时间为唐乾元二年(759年)。那一年,杜甫因遭朝廷贬职,奉命从洛阳赶往华州。在赴职途中,他经过了新安、石壕、潼关三地,并在这三个地方亲眼见到朝廷是如何蛮横暴虐,在民间强行征兵的。他内心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于是写下“三吏三别”。
《石壕吏》讲述的是一天夜里,杜甫在石壕村借宿,遇到唐军为补兵力,不体恤百姓疾苦,大肆征兵的情景。在诗的开篇,杜甫用了一个“捉”字,充分地表明了官吏的强硬残暴。而后,他通过对老翁和老妇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征兵一事已令村民们感到了极度的惶恐,只能小心度日。诗中大部分是以老妇自述的方式来讲述其家境:三个儿子都已参军,如今家中只剩下老弱妇孺贫苦度日,甚至连件穿得出门的衣服都没有。
全诗语言精炼、朴实,没有一丝夸大或者渲染,却能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同时,他这种将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式能够给人以真实的画面感,令人读过之后都会觉得哀苦不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日暮时分,我在石壕村的一户村民家中投宿。夜里突听得外面有官吏大声喧哗,强行捉人去当兵。这家的老翁听到声音后,马上翻墙逃走了。老妇人打开门与官吏回话,那些官吏全然不顾老妇哭得有多么悲伤,只是模样凶狠地冲她喊叫,命她交出可以当兵的人。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妇人走上前向他们解释,她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去参加了邺城之战。最近刚刚收到其中一个儿子的信,说她的另两个儿子都刚刚战死沙场。如今,幸存的人还能够勉强活下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复生。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告诉官吏,她的家里除了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再没有其他男人了。孩子的妈妈虽然还在,可是她要照顾孩子所以不能走,而且身上连件能穿得出门的衣服都没有,实在无法离开。老妇请求官吏,若是需要用人,可以连夜将她带走。她虽然年老力衰,但若是连夜赶路,还能来得及为营中的兵士们准备第二天的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越发的深了,外面说话的声音也逐渐消失了,只能隐约地听到一些幽幽的哭泣声。第二天一早,我继续赶路,却只能与家中的老翁告别。
古时,文人的言论并不自由,尤其是身为官员的文人。
对于朝廷来说,文人的作用之一便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美化现实。若是一介草民,对世道不满,闲来写写小诗,发泄发泄,只要不流传出去,也就罢了。可一旦做了官,便是朝廷的人,要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对外所言皆要顾及朝廷的面子,不得有损于皇家的威严。若是为官之人也如草民一般说了对朝廷不敬的话,就极容易被治罪,轻则贬官,发派到偏远之地,重则有性命之忧。
许多人并非看不见皇帝的昏庸,看不见朝廷的腐败,看不见百姓的悲惨。他们心存不满,却敢怒而不敢言。很多人为保性命只能忍气吞声,暗自伤怀,心有担忧却不敢表露出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敢怒且敢言,敢对官吏的残暴表示不满,敢对兵役制度的黑暗表示愤怒,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表示同情。
有人说他们傻,在当时的社会,得罪了最高的统治者,定会处处碰壁,举步维艰,纵使有悲天悯人之心,有天下安乐之愿,又如何能够实现?有人说他们固执,不懂得变通,哪怕先假意逢迎,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之后,再用委婉的方式向皇帝暗示岂不是更好?也有一些人对他们由衷地敬佩,认为他们心系天下,不屈于强权,是君子,也是勇者。
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们,那些人已成过去,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名字,一段传说。但世间公道,自在人心。帝王若是宅心仁厚、体恤百姓、关爱天下,自然会深得民心,受百姓爱戴,芳名永传;帝王若是无能、残酷暴虐,则民不聊生,即便写下上百首或上千首歌功颂德的诗,即便命史官写下满库美化帝王、粉饰太平的史卷,也掩盖不了他们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