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吟·轻肥》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唐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时期。“轻肥”二字取自于《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本义为“乘坐着由肥马所驾的车,穿着由轻软皮革制成的衣服”。能穿着上等的衣服坐在好马拉的车上的人都是非常富贵的人,所以后来人们用“轻肥”二字来概括豪奢的生活。《秦中吟·轻肥》一诗中的“轻肥”指的则是唐宪宗年间宦官们豪奢的生活。
在唐朝的中后期,宦官在朝中往往有着极高的地位。这种情形自唐肃宗登基起就开始形成了。唐肃宗李亨因其还是太子时受到宦官李辅国的悉心照顾,便将李辅国视为心腹,并对李辅国言听计从。“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先在李辅国的极力劝说下率兵抗敌,后登基称帝,最后索性将军政大事都交给了李辅国处理。于是,唐朝开始步入宦官当政的时期。
继李辅国之后,唐朝又先后出现了多位控制政权的宦官。唐宪宗李纯在位初期,朝中专政的宦官是俱文珍,此人本是唐德宗时期最受重用的宦官,后因其逼退唐顺宗,拥戴唐宪宗而得到了李纯的重用。直到后来,因俱文珍手段残忍,又喜好居功擅权,唐宪宗才对其产生不满,并逐渐削弱了他在朝中的势力。
宦官专权是唐朝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秦中吟·轻肥》一诗中所提及的,正是俱文珍握有大权时,朝中宦官们的豪奢生活。一大群宦官仗着神策军的身份,趾高气扬地前往军队赴宴,不但在宴会上极尽排场,就连赴宴途中都展现出了他们的飞扬跋扈。白居易对这种现象极为不满,便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讽刺。
秦中吟·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那马上之人浑身散发着骄纵之气,他们意气风发地从城中的道路经过,令所有人都无法忽视。他们的马鞍那般光亮,连细小的灰尘都能够照得出来。有人好奇地打听,这些气派非凡的人是什么人?旁边的人都告诉他,这些都是宫里的宦官,皇帝的内臣。那些佩戴着红色丝带的人拥有大夫的地位,佩戴紫色丝带的人是将军。一大群人一边浩浩****地前往军营赴宴,一边当街炫耀着他们高贵的地位和身份。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军宴上,每个人的酒杯里都盛满了美酒,每个人面前的盘子里摆的都是各种山珍海味。美酒美食,应有尽有,极尽奢华。宴会中选用的水果是特地从洞庭湖边运来的橘子,盘中切成精致细片的是从大海之中捕来的鱼。酒足饭饱后,这些人神色满足,一副坦然自得的模样。那些喝醉了的人带着满身的酒气,神情举止越发显得骄横不已。谁都不理会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百姓饥饿难忍,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场景。
唐朝中后期,小人得志,宦官当权,世道混乱。
宦官本是皇帝的内臣,他们大多家境贫困,自小被家人送入宫中,负责皇家日常起居,打理内务,既无渊博的学识,也无良好的教养。自入宫起,他们便再无机会过平常人的日子,无法拥有少时阖家欢乐,老来子孙满堂的幸福。或许正因如此,其中的一些人才会格外渴望财富和权力,渴望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唐朝并不乏有才学、有胆识之人,而朝中却是宦官当政,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可事实确实如此。我们读唐朝历史,会发现从中期开始,到后期结束,宦官专政、迫害忠良、欺压百姓,甚至对皇帝逼宫的事几乎一直在发生。先有李辅国、程元振,后有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之后还有田令孜、杨复恭等人,这些宦官虽处于不同时期,但他们的方式却极为相同,便是阻断皇帝的视听,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他们不但迫害朝中忠臣,连皇帝都敢谋害。
凡事有果便有因,出现宦官当政的局面,说到底不过是帝王的昏庸,错信了奸佞之人。若是一开始便能耳聪目明,明察秋毫,慧眼识人,便不会有之后那些悲惨的遭遇了。错信小人,毁了自己,毁了百姓,也毁了当年那个令各国羡慕的大唐。